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背景下的国企改革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梁鸿颉

   摘要:本文阐述了东北地区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及振兴东北地区的有利条件,认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应深化国企改革。消除体制性障碍、加快国有企业民营化的进程、提高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减少企业历史性负债、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深化改革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 东北地区 国有企业 深化改革
  
   自从中共十六大提出了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重大决策之后,已引起海内外的强烈反响,东北老工业基地拥有较强的工业基础,在建国初期国家的156项重大建设项目中,辽宁占24项,吉林占12项,黑龙江占22项,加起来差不多占全国重大项目的40%,这些项目奠定了中国工业化前期的基础,并为恢复新中国的经济和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但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长期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地位却逐步下降了。据报道,改革开放之前辽宁的GDP大约是广东的一倍,2004年广东的GDP大约是辽宁的一倍。从建国到1978年,东北三省的人均GDP仅次于京、津、沪3大直辖市,一直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从1994年到2004年的10年间,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在全国人均GDP排位分别从第1、7和4位下降至第8、14和10位。可见,东北地区在全国的地位不但下降了,而且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力量。
  
  一、东北地区国有企业现状
  
  (一)体制性障碍严重
  东北地区的经济管理体制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初期的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比较严重的地区,它既体现了计划经济的辉煌,也集中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所有弊端,体制性障碍严重。
  
  (二)国有经济比例过大,所有制结构单一,经济发展活力不足。国有经济活力不足是我国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各省份经济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凡是国有经济比例较大、非国有经济比例较小的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就慢,反之,凡是国有经济比例较小,非国有经济比例较大的地区,企业活力普遍较足,经济发展的速度就快。由于历史原因,东北地区国有经济的比重比较大,企业制度相对落后,市场化程度低,企业缺乏活力和竞争力,自我积累与发展能力低。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比例过大,削弱了整个地区经济发展活力。国有经济的过大比例使东北地区逐渐陷入了困境,大批国有企业停产或半停产,亏损面越来越大,亏损额居高不下,众多职工下岗失业,经济发展缓慢,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被人们称为“东北现象”。
  
  (三)资金短缺,投资不足
  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的主要瓶颈是对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进行彻底调整所需的巨额资金短缺问题。一方面由于老工业基地占支配地位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自身资金积累能力较弱,缺少正常的资金补偿机制,只能通过向银行借款满足需要,导致其债务负担不断加重,经营条件日趋恶化。另一方面是老工业基地金融业和金融市场长期的滞后,银行没有真正成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发展的主要资金提供者,而股票融资与“债转股”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老工业基地的企业直接融资比重较低的问题。因此,形成了长期以来依靠政府向“旧体制下的老基地”输血的局面,耗费和占用了大量的资金,从而使老工业基地改造所需资金来
  源和数量成为一大难点。
  
   (四)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设备严重老化,市场竞争能力减弱
   东北地区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大中型国有骨干企业大多兴建于20世纪80年代以前,在统收统支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管理下,企业无权也无力进行系统改造,80年代以后,东北地区的改革又没有跟上全国的步伐,使国有企业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严重不足,系统改造速度缓慢,导致国有企业普遍设备老化、技术落后。据资料显示,到目前为止,哈尔滨市国有工业企业的设备役龄在20年以上的约占23.8%,30年以上的占9.2%,全市还有1/4以上的企业仍然沿用20世纪60年代的陈旧落后设备。工业技术落后,装备陈旧,这对装备制造业形成竞争优势及吸引国际制造业转移构成了威胁。
  
  (五)资源枯竭,后续替代产业缺乏
  东北地区是以钢铁、能源、机械、造船、汽车等为主导产业群的工业基地,资源型工业占有很大的比重,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初期,东北地区依靠自然资源优势建立了相对雄厚的国有工业体系,为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自然资源开采的加强和延伸,资源日益走向枯竭,开采成本也越来越高,企业经济效益也越发下滑。在诸多原因的影响下,这些企业的后续产业的接替工作又没能及时跟上,使东北地区既失去了自然资源优势,又失去了经济优势。以黑龙江为例,国有大型企业的大庆油田,曾是我国石油工业的脊梁,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但现在油田的可采储量只有30%,预计到2020年的产量只能维持2000万吨左右,企业面临着巨大的转产压力,到目前为止,后续替代产业的工作仍没有大的进展。许多煤炭国有企业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尴尬局面。黑龙江的鹤岗、鸡西、双鸭山,辽宁的抚顺等国有煤炭生产基地都面临着资源已经枯竭或即将枯竭,但仍没有找到适宜的后续接替产业的困境。
  
  (六)历史负担沉重,阻碍了国有企业的自身发展能力,使企业面临市场竞争和结构调整的双重压力
  东北地区的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都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和解放以后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大而全”“小而全”是当时企业所追求的目标,造成了企业机构臃肿,冗员较多,离退休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各种非生产性支出巨大,使企业背上沉重的历史负担,自身发展能力受到了很大的制约,无法与一身轻的非国有企业平等竞争,使企业面临市场竞争和结构调整的双重压力。
  
  二、振兴东北地区的有利条件
  
  (一)工业基础雄厚,体系健全
  东北国有大中型企业众多,且已逐步形成了以钢铁、机械、汽车、造船、飞机制造、石油化工、化纤、煤炭等行业为主的装备制造业、资源开采工业体系以及医药、计算机、光学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并集中了大庆油田、鞍山钢铁集团公司、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沈阳飞机
  制造厂、大连造船厂、哈尔滨制药厂等一批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在全国同行业中有较强竞争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大型国有企业。据统计,东北地区虽然企业户数不足当地国有企业总数的10%,但资产总额却占到半壁江山。随着世界产业结构的全球性调整和发达国家产业梯度转移速度加快,东北地区的产业基础优势也将是世界跨国公司青睐的地区。
  
   (二)丰厚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
   东北地区有全国最肥沃的土地,丰富的森林和矿产资源,自然条件好,生态容量大。已经探明的石油储量占全国一半以上。国家在上个世纪50、60年代的大量投资,奠定了东北地区雄厚的工业基础。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为东北的工农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经过50多年的开发建设,东北地区拥有一批高素质的技术人才队伍和高技能的产业工人大军,这也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吸引和利用外资提供了重要条件。根据国际贸易学分析,一国吸引外国资本流入的因素主要包括:劳动力资源优势、技术基础、市场潜力、资源趋向和跨国企业的全球战略等。东北工业化水平较高,产业工人聚集,造就了一支政治思想觉悟高、技术素质过硬、乐于奉献、勇于拼搏的产业大军,具有一批技术等级高、经验丰富、革新能力强、高素质的技术工人,较我国西部和东南沿海地区有更为突出的人力资源优势,这无疑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和储备。

  
  (三)重要的战略位势和交通优势
  除上述因素外,东北地区在东北亚经济圈中重要的战略区位优势,也是促使其成为外商未来一个时期投资热点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东北三省有着优越的自然地理位置,与朝鲜、俄罗斯、韩国、蒙古等接壤,是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极易与上述国家发展共同经济合作。尤其是对韩国企业来说,200多万朝鲜族人口,没有语言障碍,将极大减少企业管理成本。东北三省交通四通八达,这里是全国铁路分布密度最高的地区,公路干线密布,有空港5个,大小港口15个;因此,从发展对外开放经济的角度分析,东北地区半个多世纪形成的工业基础构成了其吸收外资的强大“引力”和基础,而丰厚的资源、便利的交通和重要的战略位势则为其吸收外资的提供强大的支撑。
  
  三、深化国企改革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措施
  
  国有企业在东北地区的地位充分说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重视国企深化改革,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整个东北地区工业的全面振兴。东北地区深化国企改革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消除体制性障碍
  东北地区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必须从消除体制性的障碍做起。消除体制性障碍的根本方法就是进行体制创新。而体制创新的关键在于思想观念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由于东北地区曾经充分体现过计划经济优越性,故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要比其他地区难得多。需要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比较分析,充分认识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及与我国选择市场经济的必然性,真正实现计划经济思想观念向市场经济观念的转变。并在此基础上尽快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将计划经济时期的高度集中的直接管理和控制职能转变为间接调控和服务职能,使国有企业根本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要求从事
  生产经营活动,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
  
  (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鼓励民营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制
  众所周知,国有经济普遍缺乏活力,民营经济普遍充满生机。东北地区是国有资本比较集中的地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建立以民营经济为重要依托的新的所有制结构。民营经济形式灵活、产权明晰、政府干预较少、能够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是一支发展潜力大、充满活力的经济发展生力军。同时,通过发展民营经济,可以培育市场力量,为制度创新创造条件,并为国有经济在一般性竞争领域的有序退出提供现实可能性。
  东北地区的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必须走国有经济民营化的道路,应取消对民营经济的种种限制,允许民营经济对绝大数领域里的国有企业实行兼并、收购和股份制改造,减少国有经济的比例,实现产权多元化。
  
  (三)加强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提高国有企业的技术水平
  东北地区国有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落后是东北地区国有企业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也是东北老工业基础发展缓慢的关键所在。重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雄风,必须提高国有企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但从我国目前的财力来看,国家不可能拿出巨额资金进行技术引进,因此,东北地区应立足自力更生,大力发展科教事业,积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鼓励技术创新。应积极进行科技资源的整合工作,建立科技创新机制,引导科技力量向东北地区流动,通过搭建科技交流和合作的平台,集成国内外科技优势,为东北地区的技术创新服务。通过技术创新带动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形成产业聚集效应,打造特色产业群,提高区域竞争力。
  
   (四)加大国有企业的债务处理力度,减轻国有企业负担,使国有企业能够轻装上阵
  由于历史的诸多原因,国有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造成这些债务负担的原因,既有企业经营上的问题,也有国有企业体制和国家对国有企业政策上的问题。可以说,国有企业的债务问题是一个普遍性和历史性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国有企业就很难轻装上阵,参与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
  
  (五)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深化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难免会增加失业人数,也难免把一些历史形成的包袱甩向社会,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因此在深化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必须进行社会保障体系的配套改革。国家和地方政府应积极筹措资金,建立和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国有企业后顾之忧,使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能够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迈克尔 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2]陈永杰.东北老工业基地基本情况调查报告[J].经济研究,2003.
   [3]孙东生.振兴黑龙江装备制造业的战略思考[C].新东北战略高层论坛文集,20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07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