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农民增收问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聂海波 刘 惠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但农村的经济发展不快,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已成为一个焦点问题。本文首先简述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现状,接下来分析了目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和带来的消极影响,最后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三农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科技兴农剩余劳动力转移
  
  从1982年到1986年中央相继出台了五个关于农村改革问题的“一号文件”,大大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其人均年收入增长率达到13.4%。2004年中央再度出台“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若干意见》。接下来,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出台,锁定了“三农问题”。的确,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之一就是“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最突出的又是农民增收问题。
  
  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现况及其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随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增长太慢,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从表中的数据看到: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明显比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差距悬殊。与我国GDP的增长速度相比其差距也是十分明显。近十年,我国GDP平均年增长率为8.52%,而农民的收入年均增长仅为4.23%。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主要有:
  
  (一)农村人多地少的基本现实
  据统计目前农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0.67亩,仅仅够自给自足。在农资价格高涨,农业税负重的情况下,农民的生产甚至有“倒赔”的可能。更为严重的是,这样没有促成农业机械化的压力,也不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规模化和农产品的商品化,制约了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同时这一问题随着可耕种的土地面积减少而加剧。有关资料显示:2004年与1999年相比,由于土地荒漠化、沙化、城市垃圾向农村扩散、环境恶化等问题,我国可耕种土地减少了37924平方公里。
  
  (二)农村面临的各种内外环境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尽管中央政府一直以来很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经济发展中农村暴露出来的问题太多太杂,靠政策解决往往顾此失彼。况且农村处于政府管理的最低层,国家的政策很难得以落实。首先,农业本身就是弱势产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很大。一旦遇上自然灾害农民收入就要大打折扣。风调雨顺时又怎样呢?“谷贱伤农”,增产而不增收。其次,我国市场机制本来就不健全,农产品市场机制更甚。如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渠道不通畅等。再次,长期以来的城乡户籍管理制度导致农业和非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差距的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到阻碍。最后,长期以来形成的农村闭塞状况,如农村的交通不便利,人口素质低,观念落后,信息不畅,农业融资渠道的闭塞等也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当然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远不止这些,农村经济的发展缓慢是多方面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多消极的影响。第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直接影响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诸如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人口素质、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在农村的水平普遍偏低,导致平均水平很低。第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影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目前城市居民基本上已经过上了小康生活,而绝大部分农村居民刚解决了温饱问题,西部不发达地区很多农民甚至连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可见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瓶颈就在农村。第三,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还导致国内需求不足。我国13亿人口中有近9亿是农民,而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主要集中在衣、食、住、行,且质量不高,数量也不大。如果农民的购买力提高了,不但可以大大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带来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我国也会成为更大的消费市场,从而可以吸引更多的国外投资,形成良性循环。
  
  二、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一)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我国农业要发展就必须凭借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科技在农业的投资收益率是相当高的。建国之初30年中,我国农业的投入与产出比是1:16,“六五”期仅育种一项的投入产出比就高达1:212。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我国科学技术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种种原因,科技在农业的利用水平还相当低。目前在广大农村,使用的主要生产工具仍然是传统的曲木犁、镰刀、锄头等。以色列和瑞典也是很典型的农业国,但由于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运用,已跻身于世界发达国家之列。可见依靠科学技术是可行的,具体是要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土地制度的改革
  1978年,我国农村发动了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内容的土地制度改革,在当时解决了激励、分配和监督问题,极大促进了当时农村经济的发展。但这种“分散经营”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了。所以应将分散经营的土地因地制宜地集中规划平整,规划出经济作物种植基地、特色的养殖基地、建设用地、交通、水利基础设施。然后将土地承包给有创新意识的农民。这样农业就可以形成一定的规模,农民必须借助先进的机械和技术才能完成生产,同时生产出来的产品满足了自身需要还会有很大的剩余,农产品必须进入市场。从而使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成为可能。
  2.农业下游机构、体制的改革
  这里所说的农业下游机构就是指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服务的相关部门,比如农业科研单位、种子站、检疫防疫站、农资公司等。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这些部门的协助。首先,加大对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资金投入,改良种苗,研制出高效无公害的绿色农药、肥料和饲料等,从而提高农业科技附加值。并且在组织上把农业院校、农业科研单位、专业化农业协会和农民四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科技的利用率。 其次,进行农村信贷机制的改革。目前农业的融资渠道是不通畅的,农村全部贷款只占全部金融机构总贷款余额的10%左右。这和农业对GDP的贡献率不对等,已经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我们看到,前面所讲到的农业投资,如购买先进的技术、农业机械、种苗、农药、肥料、饲料等生产要素就需要向银行贷款。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如加大农业贷款的预算,简化农村信贷的程序,为农业贷款提供贴息免息等。再次,建立和健全农产品的市场机制;为农产品的价格制定保护政策,如制定最低收购价;疏通流通环节的障碍。再次,建立和健全和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包括加强动物疫情的检测和防治体系的建立,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最后,加快农村交通、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二)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将农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科技和资金密集型产业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大量的剩余的农村劳动力。如何将这些劳动力进行转移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积极鼓励农民工走出去
  根据人口学中“人口流动高位移规律”,劳动力总是从边际效益低的区域流向边际效益高的区域。这说明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转移是完全符合科学规律的。根据资料表明,2003年我国就有超过1亿农民到城市打工,而且每年打工的人数还在增多。打工收入也成为农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但是,目前农民工主要靠出卖死气力,赚点血汗钱。所以首先应该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和道德法律教育。一方面,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提高农民工工资的同时也提高农民就业能力。目前农民工主要靠劳力赚钱,辛苦而且工资低。另一方面,通过对农民的法律和道德教育,使农民成为知法、懂法、守法,能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又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公民。其次,为农民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工资支付和保障制度,严格规范用人单位的工资支付行为,建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同时为农民子女进入城市就学扫清障碍。另外为农民就业提供信息,多举行专门针对农民工的招聘会。同时,在转移的过程中,注意到短期转移和永久转移的结合,短期的转移是永久性转移的一个过程,永久性转移是短期转移的归宿和目标。
  2.积极把投资吸引进来
  把投资引进来就是把优秀的农业项目吸引到农村来投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县域经济,扩大当地劳动力的容量。我国经济处于起飞的阶段,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且这样可以在农村形成一厂带动一村,一村带动一片的连带效应。这也是使农业向后延伸,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链,实现产销一体化的有效方式。为此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引导投资向农村转移,指导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如为这样的企业贷款提供担保,减免利息,减免这样企业的税收等。
  最后,应该认识到解决农民增收,不管是运用科学技术促进增收,还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都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个部门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参考文献]
   [1]傅治平.政策与对策―――干部群众关心的十大“三农”问题.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
   [2]宋圭武.中国乡村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
   [3]刘凤芹.农地制度和农业经济组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4]党国英.以市场华为目标改造农村社,会经济制度―――当前农村政策的一个评论.J].中国农村观察.2002年第四期.
   [5]徐奎祥.关于农村产业化组织形式的理论思考.[J].农村经济研究,2002年第一期.
   [6]孙自强.农业产业化: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J].经济经纬,2001年第五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07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