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耗散结构理论下的生产过程中信用传递物质转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祝宝江

  摘要:在宏观世界中除平衡条件下稳定的有序结构外,还有另外一种稳定的有序结构,即在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中,由于和外界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可能从“无序”走向“有序”,形成非平衡态的稳定有序结构。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关系,从“无序”走向“有序”,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中通过信用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关键词:耗散理论 信用 生产过程物质转换
  
   一、信用促进技术进步中的物质转换
  
  (一)信用是企业扩大再生产的基础
  作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企业,企业的信用具有二重性:一方面,企业是运用现代技术、依靠协作劳动向市场提供商品的生产经营单位,是生产力实际运行的场所,是生产力的组织形式,因而具有同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相联系的一般属性;另一方面,任何企业都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而孤立生存,总是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是一定生产关系的体现者,因而又必然具有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结构相联系的特殊属性。企业生产的行为是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组合制成产品,即对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四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其函数式Q = 1.01 L0.75 K0.25 (Q为总产量;L为劳动;K为资本;N为土地;E为企业家才能)表现为非线性关系。非线性关系的凝结点在现代企业的价值核心―――信用,企业信用等级与业绩极其密切。1909年约翰・穆迪(John Moody)率先对铁路债券信用评级,随后相继出现,最早提出信用风险分析模型的威廉・比傅(William Beaver),他通过个别财务比率走势恶化来预测企业信用风险状况;艾德沃德・艾特曼(EdwardIAltiman)运用“多种财务加权汇总来预测企业风险”企业信用的正相关和负相关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处于破产或违约状态,明显的缺陷之中”据穆迪信用公司对美国公司1970―――1993年违约率与信用等级统计的关系是:AAA级债务一年的违约率为0,B级债务一年的违约率高于8%,违约率与信用等级存在着显著负相关关系。需要通过现金量流进行考察。无论从信用等级还是从现金流量分析,实际目的在于研究企业如何具有竞争力的问题,企业的信用倾向从纵向一体化分析,也就是企业先与金融业发生信用联系,企业在供给者与营销者组织之间存在一种信用关系。成熟的企业通过供给市场的后向联系以及通过与销售和营销活动之间的前向联系信用己深入到现代企业的心脏,在美国的大多数行业中,一个企业用信用来制造真实产品是一种普遍规律,而不是一种例外情况,大多数产品制造是信用国际化的。可实施的国际化信用有力地推动了国际合作的发展。在墨西哥与美国南部边境有一个已达到新发展阶段的明显地带,它的繁荣几乎应全部归功于与美国企业制造商之间的信用。在半导体行业中创始阶段,用缔约来生产,这被公认为是可以为自己节省制造设备的投资。薄片的铸造能力在美国和亚洲可以很快地提高,以致于一个很小的企业也会发现用信用进行制造总是有利的。
  
  (二)企业扩大再生产,促进生产力水平提高
  企业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就要进行资本积累,最有利的杠杆就是竞争和信用,在这个过程中资本的有机构成在提高,是资本积累推动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而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又加速了资本积累。把技术提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上,是物质生产部门的技术基础在科学成就和实践的基础上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同时技术进步和生产迅速提高又是加速资本积累的方法和基础。这种“一定程度的资本积累表现为特殊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条件,而特殊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又反过来引起资本的加速积累。因此,特殊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随着资本积累而发展,资本积累又随着特殊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而发展。这两种经济因素由于这种互相推动的复合关系,引起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从而使资本的可变组成部分同不变组成部分相比越来越小。” 技术进步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先进的科学技术一旦应用于生产实践,就是强大的、活跃的生产力。技术进步带来的直接结果是经济效益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技术进步和生产力提高,是以资本家有一定资本积累为前提的。没有这个前提条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可能产生,资本主义的几次技术革命也不可能实现。都是竞争和信用有利的杠杆加长了社会发展的动力臂,促进生产力水平提高。
  
  二、生产力的提高促进生产关系扩大中的物质转换
  
  (一)生产力水平提高促进经济增长
  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发表的《技术进步与总量生产函数》一文提出测量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贡献。假设总量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为Q=F(K、L、t) , K 是资本,包括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L是劳动,t是时间变量,表示生产函数对应的技术水平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进步,资本和劳动组合下的产量不断增加。索洛假定技术进步是希克斯中性的,即在每单位劳动配备相同资本量的条件下,技术进步同等程度地提高资本的边际产量和劳动的边际产量,而这又完全等同于同等程度地扩大了资本量和劳动量,因此总量生产函数就简化为:Q=f(A(t)K,A(t)L)这个式子实际上就是上述把科学技术渗透到各个要素中去这一思想的一般数学表达式。如果再假定生产函数是规模报酬不变的,则上式还可以进一步简化Q=A(t)f(K、L),尽管上式是经过多次简化后得到的,但更具一般性。应用国民生产实际统计数据测算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这就是所谓的“余值”法。
  Q/Q = A/A + A fK/KQ + A fL/LQ 定义参数α =Q/ K/Q/K 为资本的产出弹性,
  β= Q/ L /Q/L为产出弹性,q=Q/L 为人均产出 ,k=K/L 为人均资本规模报酬不变条件 q/q = A/A + αk/k只要根据三种数据的时间序,即人均产出 q ,人均资本 k 和资本的产出弹性α 就可以测算出人均资本增长率对人均产出增长率所作的贡献。从而测算出技术进步所作的贡献,即扣除前者以后的“余值”根据这个原理,并利用美国 1909-1948 年间的统计数据,索洛测算出技术进步对人均产出增长的贡献为87.5%,而人均资本增长对人均产生增长的贡献仅为12.5%。
  这一定量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超出资本的贡献,成为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与此同时现代科学革命带动了现代技术革命,进而又引起了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导致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带来人类物质生活、社会关系、精神生活和思维方式的极其深刻的变化。现代企业拥有比较复杂的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配合、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即生产体系。
  
  (二)劳动者和工具的关系
  在现代企业生产中,虽然劳动者的体力、经验和技艺仍然对生产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劳动者在生产中同生产工具的关系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主要取决于技术和工艺的先进性以及劳动者能否有效地使用它。马克思指出:“劳动资料取得机器这种物质存在方式要求以自然力代替人力、以自觉应用自然科学来代替从经验中得出的成规。”“在工场手工业中,是工人利用工具。在工厂中,是工人服侍机器。在前一种场合,劳动资料的运动从工人出发,在后一种场合,则是工人跟随劳动资料的运动。”在现代企业中,无论是产品的设计、工艺规程的制定、操作方法的选择、生产过程的组织等,都必须系统地运用科学知识来解决。人们对自然科学规律认识得越深入、越全面,就越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有效地使用现代技术装备和技术方法,合理地组织生产,促进生产的发展。

  
  (三)劳动者和劳动者的关系
  在现代企业中生产工具同手工业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不仅改变了劳动者与劳动资料之间的关系,也改变了劳动者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了高度社会化的集体劳动。细致的劳动分工,势必要求严密的劳动协作。假如分工复杂化,也必然带来劳动协作的复杂化。现代企业内部的分工与协作,在规模上超过工场手工业。在本质上有所区别,这不是取决于人的主观意愿,而是取决于生产过程。马克思指出:“在工场手工业中,单个的或成组的工人,必须用自己的手工工具来完成每一个特殊的局部过程。如果说工人会适应这个过程,那么这个过程也就事先适应了工人。在机器生产中,这个主观的分工原则消失了。”马克思还指出:“机器则只有通过直接社会化的或共同的劳动才发生作用。因此,劳动过程的协作性质,现在成了由劳动资料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技术上的必要。”在现代企业里要根据机器设备的要求,合理地进行分工和组织协作,使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能同机器体系的运转协调一致,只有这样企业的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四)工具、劳动者促进生产过程的连续
   在工场手工业中生产过程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纯粹是主观的,是局部工人的结合。在现代工业企业里生产过程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为各种机器设备之间的联系,它们之间在生产能力上要相互协调,具有严格的比例性。马克思指出:“在工场手工业中,局部工人的直接协作,在各个特殊工人小组之间造成一定的比例数,同样,在有组织的机器体系中,各局部机器之间不断地交接工作,也在各局部机器的数目、规模和速度之间造成一定的比例。”马克思又指出:“如果说,在工场手工业中,各特殊过程的分离是一个由分工本身得出的原则,相反在发达的工厂中,起支配作用的是各特殊过程的连续性。”比例性和连续性是现代工业企业的客观要求。随着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以及流水线等先进组织形式的广泛采用,生产过程的比例性和连续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它们之间联系的精确性和严密性,零件或者部件的误差和失灵,会给生产造成很大影响,甚至使生产无法进行。
  综上所述,信用不仅使生产高度社会化,而且使工业企业同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中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以及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生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和外界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从“无序”走向“有序”,形成非平衡态的稳定有序结构。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关系,从“无序”走向“有序”,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中通过信用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参考文献]
  [1]Altoona E I Financial ratiosDiscriminate analysis and the predi?鄄tion of bankruptcy[j] Journal of Finance 1968 p289-609
  [2]AltmanSaudersCreditriskmeasurement Developments over the last twenty [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97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人民出版社 , 1972年 第685页.
  [4]、[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人民出版社 , 1972年 第423页,第463页.
  [6]、[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 第417页, 第423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 第418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09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