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李春燕:当代“赤脚医生”感动中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黎光寿

  
  在西部一个贫穷的地方,一位普通的乡村医生,以一种执着的爱心,赢得了村民的感动和社会的认可。当各种荣誉和帮助扑面而来的时候,她仍然保持着一位农民朴实的本色。
  
  2006年12月10日,第十七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揭晓,贵州省从江县雍里乡大塘村的乡村医生李春燕榜上有名。笔者给她打电话祝贺的时候,她说:“名气再大,我也还是个农民。”
  和以前默默无闻的时候一样,李春燕依然是那样的朴实,说话的时候还是那么爱笑,仿佛她的生活没有一点烦恼,只有无尽的阳光。
  但是,在过去的6年中,李春燕的从医生涯并非一帆风顺。
  
  遵父命走上从医路
  
  贵州黔东南州南部月亮山区被当地人称为“第九世界”,它的含义是――月亮山是贵州的第三世界,贵州是中国的第三世界,而中国本身就是第三世界,合起来正好是“第九世界”。在黔东南州,月亮山区是历届政府扶贫的重点和难点。
  大塘村位于月亮山区东麓外围,是贵州省从江县最大的村落。“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是大塘村村民真实生活的写照。
  6年前,李春燕就来到这个村子当起了乡村医生。
  其实当医生并不是李春燕小时候的理想,她希望做一名教师,但爸爸常对她说:“过去,我们农村医生很少,生病后只有去找鬼师或只能硬扛着,没法医治,农村人真命苦……”1997年,受南京爱德基金会资助,李春燕到黔东南州黎平卫校读了3年,毕业后跟随丈夫到了大塘村。
  大塘村是李春燕父亲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出嫁的时候,父亲说:“你是村里惟一的医生,无论多苦多累,都不能离开大塘村,要踏踏实实地做,没事少回家!”
  大塘村距离乡政府大约5公里,距离县城大约15公里,在李春燕还没有到来之前,村民看病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儿,“小病拖,大病磨,眼看不行请巫婆”。直到上世纪90年代,几乎每个家庭都要死去一、两个孩子。
  “每当我看到病人因缺医少药,无法就近治疗,又没钱到大医院医治,很多病人还不知道病因,就被折磨死去的时候,心里就一阵阵地疼痛;有的即使拉到了医院,也因为支付不起大笔治疗费,陷入贫困,一人得病,两代还钱。”李春燕说。
  李春燕决定开办一个卫生室,一方面可以为群众解除病痛,另一方面可以养家糊口,“我甚至还在盘算,大塘村有2500多人,假如每天看上十来个病人的话,不光能养活我自己,还能养活全家。”
  李春燕的想法得到丈夫以及公公、婆婆的赞成,丈夫表态不管是进城打工,还是用别的什么方法,也要为她筹款建一个像样的卫生室。
  当时,家里惟一值钱的就是公公长年喂养的3头水牛。一天,3头水牛被人牵走了两头。晚上,在昏黄的灯光下,公公把卖牛的钱数了数,无声地递给李春燕。善良的婆婆坐在一旁,双手拢在袖子里,默默地看着一句话没说。
  村里没有做卫生室的房子,李春燕就把卫生室设在家里,一张桌子,一张很简陋的床,是卫生室的基本设备;公公给的2000多元的卖牛款,李春燕全部买了药;买不起药箱,就用竹篮代替;最常用的医疗器械――镊子,一把要20多元,李春燕没有钱买,就从父亲那里悄悄拿了一把。
  出诊的时候,李春燕便挎起竹篮,丈夫在一旁看着笑起来:“特别像一个江湖郎中。”
  
  用心付出得到回报
  
  当李春燕提着竹篮兴冲冲地走村串寨的时候,乡亲们宁可相信巫师,也不相信医师。她的信心几乎崩溃,后来还是一个醉酒的病人挽救了她。
  这个病人姓王,42岁,家里特别穷,妻子经常生病。有一次,他喝多了酒,昏醉过去,家里老老少少哭成一片,想把他送到县里的医院。但医院又远,又没有车,来不及送去,只有在家里准备后事。李春燕一去,就给病人输液,一瓶、两瓶输完了,病人一点没有反应,病人家属有些绝望,李春燕也急得手心出汗。当第三瓶药输进去时,病人的手动了动,又过了十多分钟,病人睁开了眼睛。李春燕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王岁山12岁,患肠套叠,本应该去大医院做手术,但他不跟医生配合,三番几次跑回家,医院不敢收了。2001年春天,王岁山的父母找上门来。
  李春燕去了以后,王岁山死活不肯打针。第二天再去,还是不肯,李春燕就陪王岁山坐在火堂边的草铺上,自顾自编织小金鱼。王岁山看到了小金鱼,两眼放光,爱不释手。李春燕说:“你想要小金鱼,就要让我给你打一针。”
  
  李春燕去王岁山的家要走五、六里路,但不管是天晴下雨,还是白天夜晚,李春燕都坚持去给孩子打针。王岁山每周固定药费是250元,家里早被挖空了,李春燕就自己拿钱买药给王岁山打针。前后3个月,李春燕丈夫开农用车赚来的钱都换成了给王岁山用的药,直到王岁山康复。
  老人孟内爸患有多年胃病没有注意,也没钱去医院,痛得非常厉害后,去县医院确诊是胃癌。听说李春燕给一些重病患者治好了病,孟内爸抱着一线希望找来。李春燕犯难了:“我不去不行;但以我的技术和能力,去了也不行。”她还是去了。
  这位59岁的老人躺在病床上,拉着李春燕的手流着眼泪说:“孩子,我这是个什么病?还能治好吗?你一定要天天来给我打针呀!只要你把我治好了,我赔不了你的情,也记住你的情,我会把路边那块剩余地基给你建医院!”
  几天后,老人去世了。可是,老人渴望生命的话一直留在李春燕心里,使她更加努力去给每个找上门的患者治疗。
  李春燕的努力也渐渐得到村民认可,前来就诊的患者逐渐增多。
  
  欠债累累后的艰难选择
  
  但是,患者增多并没有给李春燕带来预期的效益。因为有钱人嫌她的技术不好,一般直接去了县医院,而没有钱的人是挨得实在受不了了,才来找村医。
  在李春燕不足8平方米的小卫生室里,除了药品和一些简易的设备外,还有一份“珍贵”的东西,那是为群众看病记录的账本,里边记录了村民欠李春燕药费的情况,一元、几元、几十元不等。
  诊所始终入不敷出,缺口一天天加大,欠债最多时累计有5800多元……家里人已经尽了最大力量支持李春燕――3头水牛卖了,李春燕的嫁妆和金银首饰卖了,稻谷也卖了……药没有了,找上门的病人却有增无减。为维持卫生室运转,丈夫帮助别人做肥料生意,别人出本钱,他出力;后来夫妇俩一起收破烂……好不容易挣下一点钱,又全部塞进了卫生室,可换来的却是越摞越高的账本。
  一次李春燕去进药,药店老板对她说:“如果你们坚持不下去,干脆就不要再坚持了,你们这样我不仅钱收不上来,看着也觉得可怜。”
  2003年12月,李春燕夫妇建起了自己的房子,但因为没有钱,屋顶上的瓦片只盖了一半。一天夜里下起了碎米雪,噼里啪啦落到枕头边,刚满周岁的儿子感到好奇,用小手去捉雪粒。2004年春天的一场大雨,一间房子垮掉了,整栋房屋倾斜下来,随时可能倒塌。
  “这一切都是我造成的,如果没有我一直拖着丈夫的后腿,我们也不会落到这个地步。”李春燕说。
  2004年8月,有些绝望的李春燕想随丈夫外出打工,丈夫做保安,她继续做医生,等有钱时再回来开卫生室。联系好工作后的一个周末,她和村里几个妇女在地里劳动,对她们说:“我准备出门打工去了,以后就不能给你们看病了,你们要注意自己的身体,不要生病,如果生病了一定要去医院。”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开了。
  临出发前的那天晚上,家里来了许多人,有的村民拿出皱巴巴的一元、两元的纸币递给她,说:“李医生,你不要走,你走了以后我们生病了该怎么办?我们媳妇生娃娃了该怎么办?我们的孩子半夜生病了该去哪里找医生?”
  这个晚上,李春燕收到了100多元皱巴巴的零钞。有的村民没有钱,就拿鸡蛋和鸭蛋抵账,一个蛋折价5毛钱。李春燕想到了父亲的话,想到了她离开后大塘村可能出现的结果,她突然改变主意,不去打工了。丈夫吼叫起来:“我这辈子最守信用,这次外出打工是我们共同的决定,现在你又说不去了,你让我以后怎么办?我怎么向我战友交代?”
  
  李春燕说:“可我出去了,我就得罪了我们村上所有的人,他们生病了怎么办?”
  第二天早上,丈夫赌气跑到县城打工去了。
  
  感动中国后的新变化
  
  2004年10月3日,笔者来到大塘村,正好碰到李春燕抢救吴健智的事儿。几乎所有人都对这个幼小的早产儿不报什么希望,但李春燕却不顾自己有可能染上未知病毒的情况下,不停地给孩子做人工呼吸。虽然吴健智只活了8小时,但笔者记录该事件的文章《一生只有八小时》却让李春燕感动了中国。
  2005年5月,李春燕被评为贵州省劳动模范,获得了5000元的奖金。但在回从江的路上,李春燕接到一个电话,说有个病人得了妊高症,在从江住院,因为没有钱支付医药费,医院停止了对病人的治疗,病人已经昏迷。李春燕当即决定从5000元奖金中拿出3000元支付住院费。
  2005年,一些记者慕名采访李春燕,可她很少提自己的苦和累,首先想到的是村里缺医少药和很多贫困孩子上学难的问题。报道发出之后,上海、杭州等地的热心人士为大塘村贫困学生捐助了5000多元,使60多名因贫困而失学的孩子得到了上学的机会;大塘小学获得图书5000多册,建起了该村历史上第一个学校图书馆;社会各界还为大塘村捐赠了衣物3000多件,使很多老人、孩子得到了过冬的衣物。
  在热心人的帮助下,李春燕已经将自己家的破房屋修好,卫生室的设备也逐渐得到了改善。而在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等机构的支持下,一栋占地120平方米的三层楼拔地而起,成了李春燕的新卫生室。李春燕还用社会捐助的一部分资金,为另外两个村捐建了卫生室,并免去了村里的十多位五保户、孤寡老人看病的一切费用。
  2005年12月13日,在李春燕家的一楼,建起了该村历史上的第一个手工工厂,专门加工服饰用的人工宝石。来投资办厂的老板说,他是被李春燕所感动,才决定到大塘村来的。
  2006年2月9日,李春燕入选央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回到贵阳后,有记者问她获奖了有什么感受,她说:“评不上我是一个农民,评得上我还是一个农民,我还是要在我的大塘村作一个乡村医生。”
  获得社会荣誉之后,有地方领导希望把李春燕转为由财政发工资的正式职工,但李春燕说:“光转我一人没有用,哪天其他村医都转正了再给我转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40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