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累计培育主要农作物新品种1万余个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中国累计培育主要农作物新品种1万余个
  
  从近日召开的中国-东盟农业新品种与种业国际科技合作论坛上获悉,近年来,中国农业科技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截至目前,中国已累计培育主要农作物新品种1万余个。
  新品种是推动农业发展最活跃、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特别是现代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给种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1995年中国正式启动种子工程以来,相继建成了一批国家良种中心、国家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库等。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共示范带动2000万hm2,直接增加粮食2000多万t,杂交稻累计推广4亿多hm2,增产稻谷6亿多t。推广超级稻新品种71个,其中超级杂交稻占64.8%。到2009年,超级稻累计推广种植面积已超过3500万hm2,累计增产稻谷3000万t,创造经济效益超过700亿元。
  据了解,随着中国对农业科技投入的不断增加,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先进设施与装备技术等对现代农业的引领作用不断显现,成功育成了超级稻、转基因抗虫棉等一批高产优质农作物新品种,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
  目前,中国已累计培育主要农作物新品种1万余个,实现了5~6次大规模的品种更新换代,良种对增产的贡献率达到35%左右。
  
  旱地作物粉垄栽培技术大幅助增产
  
  一种新的农作物耕作方法――旱地作物粉垄栽培技术在农业增产中显露出强大的生命力。经广西农业厅组织专家测产,采用此项技术种植的玉米比传统种植(对照)增产25.60%,花生、大豆分别增产13.70%和10%。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戴景瑞在详细了解试验情况后说:“这是农耕方法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和创新,是作物栽培技术的一大突破……其发展潜力和利用空间很大。”
  这项旱地作物粉垄栽培技术是由广西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韦本辉和其创新团队创造的。他们在发现旱地作物土壤疏松类型比板结、表皮结膜型增产15%以上的基础上,通过系列试验后提出了这一技术,是采用专用耕作机械,将土壤垂直旋磨粉碎、自然悬浮成垄而直接播种作物的新栽培技术。采用这项技术,在整地时可将传统的犁、耙、锄、锹、打和人工或机械起畦(厢)等繁杂耕作一次完成,具有“操作简便,省工高效,能活土、保水、透气和增产”的功效。
  据介绍,采用这项技术,一是可根据作物生长需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深耕深松,粉垄深度可在30~60cm(淮山药作物可在100cm左右),比传统犁耙整地明显加深,土块更加细碎,而且是在作物种植区域实行条(带)状深耕、耕与非耕相隔,深耕区域一般占整地面积的60%~70%。二是可激活土壤速效养分。经测定,经粉垄,整地深度50~60cm的土壤,其速效氮、磷、钾含量可增加20%左右,部分微量元素含量也有所增加。三是可在垄的底部形成“u”形槽状长沟,利于天然降水的聚集和利用。四是可客土改土,相对减少了杂草和植物病源。
  该项技术已在广西武鸣、宾阳等地进行了多种作物试验,取得了显著效果。2009年12月8日,经广西农业厅组织中国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单位专家,在武鸣对利用粉垄技术种植的淮山药等试验进行现场测产,淮山鲜薯667m2产3779.1kg;木薯鲜薯667m2产量,华南205、华南8号和华南10号三个品种分别达3384.65kg、3627.90kg和3481.95kg,均比传统栽培增产30%以上。2010年7月19―20日,经广西大学等单位专家对宾阳县粉垄技术试验点测产,玉米、花生和大豆均比传统栽培(对照)增产,增产率分别为25.60%、13.70%和10%。
  
  北京将推广鱼塘水面种菜
  
  绿油油的水芹菜、空心菜、生菜漂在平静的水面上,水下的鱼儿不时游上来,在菜根问隙穿梭嬉戏。不久前,这种水面种菜的新模式在北京房山区吉羊村、通州区小务村的鱼塘试验成功,2011年将在北京郊区各类水面普遍推广。
  将蔬菜种在水中,蔬菜能将水中的有害物质转化成养分吸收,因此既不用施肥,也不用单独管理,省钱又省力。同时,生长在水中的蔬菜不容易感染病害,完全无公害、无污染。水面种菜不仅不占用耕地,而且还能让农民得到更好的收益。每667m2水生蔬菜的产量是普通温室的5倍、大田的20倍,新增利润在500元以上。
  
  新品小白菜每千克可卖12元
  
  普通小白菜培育出来的新品种“暑绿”价格不菲。这是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侯喜林院长及其团队花8年时间培育出来的。这种小白菜与普通白菜最大的不同,就是能够耐住高温,即使在38℃的高温下,它也可以生长。据介绍,“暑绿”已经开始扩大生产,在江北还有大的种植基地。据悉,1千克暑绿的售价达到12元。用不了多久,最热的夏天,“暑绿”也能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一道菜。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保环保所新获得两项食用菌发明专利
  
  近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保环保所新获得两项食用菌发明专利――“子实体呈保龄球形的杏鲍菇杂交新菌株及其选育方法”和“子实体呈细棍棒状的杏鲍菇杂交新菌株及其选育方法”。
  杏鲍菇又名刺芹侧耳,是近年来开发栽培成功的集食用、药用、食疗于一体的高档珍稀食用菌新品种。在“子实体呈保龄球形的杏鲍菇杂交新菌株及其选育方法”的专利中,选取杏鲍菇11号菌株和杏鲍菇13号菌株作为亲本进行单孢杂交,选育出子实体呈保龄球形的杏鲍菇新菌株,该菌株产量高、菌肉厚、菌柄较短,属于高产优质新菌株;在“子实体呈细棍棒状的杏鲍菇杂交新菌株及其选育方法”的专利中,选取杏鲍菇9号菌株和杏鲍菇11号菌株作为亲本进行单孢杂交,选育出子实体呈细棍棒状的杏鲍菇新菌株,该菌株非常适合超市小包装销售。杏鲍菇两个杂交新菌株在房山、通州、顺义等地进行了示范推广,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甘肃省绿肥种植技术取得重要进展
  
  从不久前结束的“北方地区绿肥生产与利用现场观摩暨河西走廊绿肥鉴评会”上获悉,甘肃省农科院与省内外相关科研单位携手合作,在绿肥生产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集成出适合该省乃至西北地区的绿肥种植技术模式。
  种植绿肥可以增加饲草和有机肥料供给,实现用地与养地结合,促进耕作制度改革。科研人员分区域研究集成出了不同的绿肥种植技术模式。
  在麦类一年一熟种植区,套、复种一年生箭舌豌豆、毛叶苕子或其他短期豆科绿肥作物,充分利用夏闲期降水和光温资源,显著提高了土壤肥力,并减少了化学氮肥的使用量。
  在玉米一年一熟种植区,早春时节在玉米行间间作耐低温、速生的短期绿肥作物,提高水、肥、光、热的利用效率,培肥土壤,并利用植物之间的促进作用提高了作物产量和品质。
  针对绿洲荒漠交错区耕地土壤风蚀退化严重、有机质含量低、保水保肥性能差和产量低等问题,进行越年生(二年生草木樨、冬油菜)和多年生(紫花苜蓿、沙打旺)绿肥作物冬季覆盖与草田轮作。
  沿祁连山北麓马铃薯连作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近年来严重制约了薯业发展。通过用绿肥作物进行轮作间作,改单一种植马铃薯为绿肥与马铃薯结合种植的生产模式,是解决马铃薯连作系列问题并发展畜牧业的新途径。
  
  国内最大展览温室群在沪建成
  
  由上海建工集团承建的国内最大的展览温室群工程己初显雏形,于2010年10月在上海辰山植物园内落成。
  己在2010年4月下旬建成对外开放的位于上海松江的辰山植物园,由上海市政府、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林业局合作共建。正在建设中的辰山植物园内的展览温室群,由室内花园、热带雨林和沙生植物三座独立的展览温室及温室能源中心组成,总建筑面积达2.1万m2。经过上海园林集团公司、上海市五建公司和上海市机施公司建设者的连续奋战,其外形构造独特、造型新颖、宛如鱼状的铝合金异形网壳结构建筑己脱颖而出。由于该建筑上部采用铝合金网壳结构,形成了一个牢固的铝合金结构空间的整体受力体系。据介绍,三座展览温室建成后,将利用可再生的能源,采用独立分区的智能环境控制系统,突出单个温室的环境条件,使温室内部形成多种气候类型,种植来自世界各地的奇花异草,并建立一整套数字化和智能化管理体系,实现温室内的植物生长过程数字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341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