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苏云金杆菌对保护地番茄白粉虱防治效果试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振学等

  白粉虱学名为Trialeurodesvaporiorum,属(Westwood)同翅目粉科虱,俗称小白蛾子[1]。成虫、若虫吸食保护地各种蔬菜的汁液,被害叶片褪绿,变成黄色,萎蔫甚至全株死亡。由于白粉虱种群数量大,喜群集性为害,并分泌出大量的蜜液,往往引起一些腐生菌的发生,使蔬菜商品性降低。白粉虱也是茄果类蔬菜病毒病的主要传播害虫之一,造成大面积减产甚至绝产。科学防治白粉虱,是确保保护地蔬菜安全生产的关键措施之一。防治白粉虱多采用21 %增效氰・马乳油、1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 %扑虱灵可湿性粉剂(成分为噻嗪酮)等杀虫剂进行防治,由于这些农药有一定的间隔期,很难实现保护地蔬菜安全生产,本试验采用生物杀虫剂―8000苏云金杆菌进行白粉虱防治,为合理安全使用农药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和方法
  1.1供试药剂
  8000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市售);
  10 %扑虱灵乳油(市售);
  1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市售)。
  1.2试验环境
  试验地点设在山东省邹城市北宿镇东故村孔维华日光温室内,该温室以种植秋延迟番茄与早春番茄为主,秋延迟番茄在7月下旬育苗,8月下旬定植,白粉虱常年发生,2007年秋延迟番茄因白粉虱防治不及时,番茄黄花曲叶病毒发病率达到35 %以上,造成大面积减产,个别温室甚至绝产。
  1.3试验设计
  试验按常规法进行设计,设5个处理,重复4次,共20个小区,小区面积为14 m2,随机排列,各小区之间用透明塑料薄膜隔开,各处理所用药剂及667 m2用量如下:8 000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20 g、25 g,1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 g,10 %扑虱灵可湿性粉剂25 g,对照为清水。
  1.4试验概况
  本试验在2008年9月20日下午按照所设计的药量进行喷雾防治,叶正反面喷撒药液,每667 m2用量为30 kg,对照喷同等量的清水。
  1.5调查及统计方法
  试验前各小区随机选5点,每点选易于观察调查的番茄2株,并用红线标记,待受精白粉虱成虫基本稳定后,在标记的植株0.5 m处目测每株番茄全部叶片上白粉虱成虫数,此为虫口基数,药后1 d、3 d、10 d对标记的植株进行调查,按以下公式进行防效计算,并用DMRT法统计分析,比较各处理间的差异显著性。
  
  
  
  2结果分析
  不同药剂对秋延迟保护地番茄白粉虱防治效果详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每667 m2用10 %扑虱灵可湿性粉剂25 g、8000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20 g、25 g、1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 g,药后1 d防效分别为37.52 %、53.18 %、57.49 %、55.18 %,可见苏云金杆菌的初效较差,但与对照相比,每667 m2用8 000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25 g的虫口减退率最高,为56.78,其次是1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虫口减退率为54.49,10 %扑虱灵可湿性粉剂虫口减退率仅为36.74;药后3 d调查,每667 m2用10 %扑虱灵可湿性粉剂25 g、8000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20 g、25 g、1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 g各处理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0.11 %、90.01 %、96.15 %、85.40 %,由此看出每667 m2用8 000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25 g防效最好,其次是每667 m2用8 000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20 g,防效为90.01 %,1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防效为85.40 %,同比对照,防效较差的10 %扑虱灵可湿性粉剂防效为80.11 %;药后7 d调查,防效结果同药后5 d基本一致, 每667 m2用8 000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25 g防效最高,为97.58 %,其次是8 000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20 g,防效为90.97 %,防效较差的10 %扑虱灵可湿性粉剂防效为84.60 %。由此可见, 每667 m2用8 000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20 g,药后3 d防效均达到90 %以上,持效期达5 d以上,且试验各处理对保护地番茄安全,对蚜虫也有较好的防效,8 000苏云金杆菌是防治番茄白粉虱的有效药剂,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3小结
  8000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每667 m2用量20 g、25 g喷雾,虽然药后1 d防效较差,但药后3 d防效达到90 %以上,且持效期达到5 d以上,对保护地番茄安全,不会造成药害,也不会出现农药残留,对蚜虫有良好的兼治作用,优于其他农药,可大面积推广应用于保护地蔬菜生产,该药剂是否对灰飞虱、烟飞虱有相同的防效,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试验。
  
  参考文献:
  [1]吴佩珂,李明远,吴钜文,等.中国蔬菜病虫原色图谱[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259-26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343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