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夫西地酸乳膏与曲咪新乳膏联合治疗婴儿间擦疹的疗效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榕

  (河北省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河北 邢台 054000)
  【摘要】目的:观察夫西地酸乳膏与曲咪新乳膏联合治疗婴儿间擦疹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间擦疹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用夫西地酸乳膏与曲咪新乳膏联合治疗,对照组用氧化锌软膏治疗。结果:第3、7、10天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夫西地酸乳膏与曲咪新乳膏联合治疗婴儿间擦疹的疗效显著。
  【关键词】间擦疹/药物疗法;夫西地酸/治疗应用;曲咪新/治疗应用
  【中图分类号】R758.7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374-01
   间擦疹(intertigo)又称褶烂皮炎,是发生于身体褶皱部位的表浅性皮肤炎症,常发生于婴儿[1]。传统方法是涂抗生素软膏或擦爽身粉等,但效果均不理想。
  根据临床用药经验,我们将2005年5月至2009年5月接诊治疗的间擦疹患儿采用夫西地酸乳膏与曲咪新乳膏联合治疗方法,收到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资料为2005/2009年门诊接诊治疗的间擦疹患儿,共120例,均符合间擦疹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治疗组60例,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为2日龄~2.5岁,平均1.6岁;对照组60例,其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为5日龄~2岁,平均1.1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治疗组:涂药前先清洁皮损处,用消毒的软纱布浸满常温3%硼酸溶液(秋夏冷湿敷,冬春暖湿敷)湿敷皮损部位5~10min,将残余药物及污物轻轻去除干净,再用干净柔软的纱布吸干水分后,使用夫西地酸软膏与曲咪新软膏2:1混合,均匀覆膜于创面上,每日2次,早晚各一次,七天为一疗程,必要时可重复一个疗程。对照组:涂药前,清洁皮损处,方法同治疗组,然后涂氧化锌软膏,每日2次,早晚各一次。1.3 疗效判定 治愈:皮损全部消退;显效:皮损消退80%以上;好转:皮损消退30%~80%;无效:皮损消退不足30%,或无明显变化及皮损有扩散者。治愈和显效合并计算出总有效率。
  分别在两组治疗的第3天、第7天、第10天对病情与疗程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
  
   结果显示,第3、7、10天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间擦疹是由于皮肤摩擦和浸渍,使表皮的屏障发生了改变而引起的一种损伤。特别是夏季潮湿多汗,肥胖的婴儿表皮薄而皱褶多,容易擦伤而发生皮炎。婴儿经常卧床或怀抱,也可增加发病[1]。常继发细菌和念珠菌感染[2]。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皮炎患者皮损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定植率显著高于正常人,急性皮损处金葡菌菌落数高于慢性皮损处,且皮损严重程度与细菌定植的数量呈正相关[3][4]。皮炎患者皮肤的屏障保护功能及抗感染能力均受影响,寄生在皮肤的菌群特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乘机繁殖,由寄生性变成致病性,甚至可以作为病原菌或过敏原存在,而加重病情[5]。
  因此对细菌、真菌有效清除有利于皮炎类皮肤病的治疗。
  曲咪新乳膏成分为硝酸咪康唑,醋酸曲安奈德及硫酸新霉素。硝酸咪康唑为广谱抗真菌药,对真菌、念珠菌有抑制和杀灭作用;醋酸曲安奈德为中效糖皮质激素,具有抗过敏及收缩血管的作用;硫酸新霉素对葡萄球菌属(甲氧西林敏感株),棒状杆菌属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夫西地酸乳膏(fucidic acid cream)是一种外用抗生素,它对各种革兰阳性球菌尤其对葡萄球菌高度敏感,对耐药金葡菌也有效,可治疗湿疹、皮炎合并感染[6]。
  两种药物联合使用有抗炎,抑制或杀灭细菌的作用,又可抵抗真菌感染,从根源抑制皮损处继发的炎症性改变,正中病因。其总有效率较之对照组有显著差异,并且病程显著缩短。
  因此认为夫西地酸与曲咪新联合治疗婴儿间擦疹,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可操作性强,安全性高,是理想的治疗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 邹典定 现代儿科诊疗学 [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244-1249
  [2] 顾伟程.现代皮肤病治疗学.第1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9.285~271
  [3] 毕志刚,田美华,林麟,等.湿疹与特应性皮炎皮损处细菌学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37(10):595-597
  [4] 弓娟琴,林麟,郝飞,等.湿疹和特应性皮炎皮损处细菌定植情况及药物联合治疗的分析[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37(9):515-518
  [5] 倪容之 现代皮肤病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383
  [6] SCHOFER H,SIMONSEN L.Fusidic acid in dermatology:an updated review[J].Eur J Dermatol,2010,20(1):6-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558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