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城市历史街区风貌的保护与利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为深入研究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原则与方法,本文以 “南京1912”为例,对该历史地段进行实地调研与分析,从空间格局、建筑面貌、绿化设施、功能作用四个方面评析了 “1912”文化街区的规划手法,对目前城市历史街区的再利用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历史街区; “南京1912”; 民国文化; 建筑; 街区改造;
  
   南京是著名的历史古都,文化名城,文化底蕴丰富。2002年南京市政府提出“文化南京”战略,城市开始着手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改造和重新规划,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就,规划较好的有 “南京1912”休闲街区、“水木秦淮”休闲街区、长江路文化街、夫子庙商业文化街等等,这些街区除保留了各自的文化特点外,现在已是集餐饮、娱乐、休闲、观光、聚会为一体的时尚休闲商业区,是南京古典与现代文化的传承之地,成为南京城市的标识。
  
   1街区概况
   “南京1912”位于南京市长江路与太平北路交汇处。经过三年的改造和完善,现已初具规模,该区由17幢民国风格建筑和“共和”“博爱”“新世纪”“太平洋”4个街心广场组成,总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这片青灰色与砖红色相间的建筑群,错落有致地呈L形环绕“总统府”,风格古朴精巧,成为以民国文化为特征的南京长江路文化街的新亮点。
   “南京1912”地段的规划,定位类似于上海“新天地”。在规划上,与其它街区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它是一个历史地段,含有一定比例的真实的历史遗存,组合了一些真实性的单体历史建筑。其次它具有整体性:在历史文化价值方面,它作为一个整体,有更强烈的组合的整体价值,即整体效果大于部分之和,在这里,每一个历史建筑可能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都不是很高,但是组合在一起,便具有了较高的文化价值;在视觉环境方面,它可以体现出一种整体的特定的历史气氛,因此,对于这个地块的扩建,在风格上必须与原有建筑统一,不能破坏整体地段的历史文化气氛。该区域的建筑是南京在民国时期的历史遗存,对它的保护同样也是对该时期文化的保护与展示。
  
   2总体规划理念
   在对该地段调研之后,笔者对“1912”的规划进行了分析,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2.1街区的格局和空间形式
   “南京1912”街区位于南京老城中心区的东部,南临长江路,西临城市主干道太平北路,东侧为总统府,北侧为长江后街。该地段在民国时期是南京一些政府官员和社会中上层人士的住所,随着其周边地区如总统府、长江路、梅园新村的改建扩建,该区明显与其周边环境不相融合,于是在2004年,南京对该地段的建筑进行全面翻新,将原来作为生活居住为主要功能的街坊改造成以公共活动为主的休闲商业场所,打造出旅游文化街区“南京1912”。
   “南京1912”选址在城市商业中心区附近,在整体架构上是一个L形的布局,西侧毗邻城市主要干道,交通便利,游客可以从多个方向进入街区,街区内的主要道路环绕总统府的围墙。内部划分为三大部分:休闲区、酒吧区和餐饮区,三区形成点、线、面结合的丰富而有序的空间形态,在这个空间序列中贯穿四个由建筑围合的小广场,形成领域性很强的空间节点。
   2.2街区内历史性建筑的面貌
   传统的民国建筑风貌仍然是街区的主题。虽然房子不拆,但要重新利用这些建筑物,就必须对其基础设施进行彻底改造,故有的建筑物被翻新,保留其原来的建筑风格,扩建的部分尽量与原有建筑风格统一。走进“1912”,依旧是青砖步道,红青相间的清水砖墙和双坡屋顶,可建筑内部已经完全是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南京1912”在规划建造时,在建筑的形态、高度、色彩上都考虑到与东侧总统府的关系。每个单体建筑均为浓郁的民国建筑风格,其中有五栋是原有的民国建筑。建筑高度基本控制在2-3层,不会遮挡到总统府内的视线景观。街区内重要建筑的墙面除以青砖为主要材料外,在入口及钟塔处局部用红砖加以强调,同时,整个空间以提高明度、彩度的方式,对街道节奏变化以及街道、广场的引导界面做出提示。
   2.3街区内的绿化小品及设施
   街区内部的绿化面积较少,以在建筑周围栽树为主,为了加强绿化,在街区东西两侧的道路边种植树木并摆放小型带状花坛。为进一步提高商业街的文化品位,沿太平北路的街边融入了不少装饰元素,有各种雕塑小品、富有历史感的石刻、紫藤架、花坛等等,这些都是从总统府里复制过来的。墨黑色的铁艺围栏、通透的欧式铁艺门将“1912街区”与喧闹的交通干道分隔,闹中取静,西南角一个成90度折叠状的牌坊现在已成为“南京1912”的地标。
   2.4街区的功能与作用
   现在的“1912”已被定为南京旅游文化街区,集休闲、娱乐、餐饮为一体,有面向不同层次的消费者的休闲场所。它特有的历史文化底蕴鼓动了人们的消费欲望,这种消费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消费,更为明显的是精神上的享受:在这一地区游览、观赏的人群要远多于直接进入到店铺里喝酒、购物的人,他们消费的是这里的氛围和这里的空间。
   笔者认为,南京对于该地段的改造还是较为成功的,即在旧的环境中引入新的元素,又在新的环境中保留原有元素,从而以外在的似旧似新遮蔽其本质上的空间概念的转换。虽然现在的“1912”已经带有一种商业色彩,远不是原有的单一的居住功能,但是这种功能和形式上的转换却是其成功的必要条件。笔者认为,对于一个历史地段的保护,并不是要毫不改变的原物保留,破败的历史建筑并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随着城市环境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追求的已不仅仅是原本民国时期的老式洋房,而是那种更加神秘、浪漫的场景和气氛,而“1912”正是适应了人们的需求,让人们感觉是过去的,又是现在的,既具传统风格又有西方韵味。
  
  3目前的不足与优化建议
   在规划上,该地段还存在优化空间:
   (1)据观察,沿太平北路的人行道上常有自行车、机动车乱停放现象,对街景造成一定的破坏,有关部门应加强对违章停放车辆的管理;
   (2)街区内部的绿化率不高,还应增加绿化面积,结合沿街绿化带,局部拓展形成绿化广场,乔木、灌木、草本,因地制宜配置,形成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节色彩;
   (3)“南京1912”丰富了市民的夜生活,但是白天这里的利用率却不高,可以通过进一步强化街道的文化主题来吸引更多人流,比如可在主要人行路线上布置一系列以民国建筑为主题的历史照片标牌,以“文化步道”的方式带领人们走进这条街的生动历史,给步行者提供驻足的机会,还可以提高各种文化设施的社会开放程度和利用率,举办各种室内外展览,策划各种活动如音乐节、歌舞会等,以吸引更多的市民参与其中。
  
  结语
   像“1912”这样的历史街区在南京的发展可以说才刚刚起步,但已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文化街区的数量、规模也将进一步发展,而如何解决好随之而来的问题比如商业与文化的交锋、传统与现代的矛盾等等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现在,“南京1912”已成为其它城市效仿的范本,对于这种盲目地复制,当然是不可取的。南京特有的民国文化是不可复制的,它自有其生长和成功的基础,这种基础是建立在特定历史条件之下的,而“1912”之所以取得成功,不仅是追求了建筑的形式,而是源于南京特有的文化条件与对外的感召力,它顺应了城市发展节奏和市民的实际需要,因此,因地制宜地对城市历史街区进行保护和利用才是合理的做法。
  
  参考文献
  [1] 魏向东、宋言奇 编著. 城市景观.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年
  [2] 王建国 编著. 城市设计. 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3] [丹麦] 扬・盖尔 著. 交往与空间. 何人可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
   [4] 克莱尔・库伯・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 编著. 人性场所. 俞孔坚、孙鹏、王志芳等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686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