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当今经济的快速发展,高层建筑与大型设备基础日益兴建,然而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结构在凝结硬化时由于水泥收缩变形及水化热等原因,会造成混凝土体出现裂缝。本文通过对建筑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提出相关技术措施,以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
  关键词:建筑工程; 大体积混凝土; 浇筑技术; 裂缝
  
  1 建筑混凝土产生裂缝原因
  随着当前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建筑越来越多,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的施工技术直接决定着建筑体的工程质量与安全。建筑工程中混凝土一般体积都比较大,一般通过在混凝土中掺加膨胀剂、减水剂、粉煤灰等外加剂来实现混凝土体的密实性、整体性以及耐久性。然而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处于完全自由状态下的混凝土实体,即使发生再大的均匀收缩,其内部也不会产生拉应力;但当混凝土体处于地基等约束状态下时,其内部会有拉应力产生,该拉应力一旦超过混凝土的实时抗拉强度,混凝土体就会发生开裂,最终威胁到这个建筑的安全。因此,在建筑工程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需要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实现混凝土水化热的减少,从而降低各部位的温差应力,避免混凝土因为降温收缩和干燥收缩产生裂缝。
  1.1 降温收缩
  通常情况下,建筑工程中对混凝土进行浇筑凝聚后,其温度会呈现一定的变化特征,即开始时会迅速升高,3至5天时可达到最大值,之后温度便开始缓慢下降。与任何弹塑性体一样,混凝土的力学特点是抗压强度远远大于其抗拉强度,且弹性模量较小,因此在温度升高的过程中,混凝土的体积膨胀不会对其产生不利影响,但在降温过程中,由于土体的收缩,会使混凝土处于约束条件下,因此容易导致其发生破坏,产生裂缝。而起初的细微裂缝会导致应力的集中,从而使裂缝进一步扩大,最终时混凝土的结构性、耐久性和抗渗性都受到破坏。
  1.2 干燥收缩
  在建筑混凝土的浇筑施工中,水泥总重量的20%是水泥水化用水,因此当混凝土浇筑硬化后,混凝土将因拌合水中多余的水被蒸发而发生体积缩小。混凝土的干燥收缩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较长过程,其收缩率通常大致在(2-4)×10-4之间。混凝土由于干燥引起的收缩是一个可逆的过程,因为当土体再次处于水饱和状态时,可能还会发生膨胀恢复,因此随着混凝土中水分饱和状态的变化,土体体积会发生反复的改变,最终容易导致混凝土发生破坏。
  2 建筑混凝土浇筑传统施工方法
  传统的建筑混凝土浇筑施工一般都是采用全面分层,二次振捣的方案对混凝土进行强制浇筑,因此较少考虑降温收缩和干燥收缩带来的潜在危害。在混凝土初凝以后,不能再受到振动影响,采用二次振捣方案,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一次振捣带来的水分、气泡上升导致混凝土发生微孔破坏的现象,还能通过提高混凝土与钢筋的握裹力,从而提高混凝土的强度、抗渗性和密实性等性能。然而,在混凝土硬化以后,并没有一系列的养护措施保证土体的强度与完整性,会由于收缩发生破坏,因此,需要针对混凝土破坏机理,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在施工中改善技术,保证工程的质量。
  3建筑混凝土浇筑新技术分析
  在确定补偿收缩措施和约束条件的前提下,建筑混凝土的降温收缩应力取决于土体的降温速率和最终降温值。可以通过计算混凝土的升温值及浇筑温度可能产生的应力,制定相应的控温措施和紧急应对措施,从而防止建筑混凝土发生破坏,产生裂缝。
  依据资料显示:混凝土的降温值=水化热温升值+浇筑温度-环境温度。如混凝土的中心最大升温为45℃,浇筑温度为30℃,那么混凝土的中心温度将达到75℃,若环境温度为28摄氏度,降温值将达到47℃,这将严重影响混凝土的内部稳定性。因此,在混凝土开始降温时,用保温材料覆盖其表面,提高混凝土实体温度,从而减小内表温差,保护混凝土不受破坏。
  通常情况下,混凝土内表温差应该小于25℃,不同特征的混凝土也可有不同的温差标准,如厚度较大的混凝土,其温差值可以适当放宽,因此大体积混凝土在降温过程中需要采取保温措施,对其进行养护。经过计算,在混凝土表面覆盖一层厚度为3cm的防水岩棉被和一层塑料薄膜即可满足保温要求。其中,岩棉被本身具有保温效果,在混凝土表面温度过高时能够通过局部掀开进行降温调节,且被水浸透的岩棉被具有较大导热系数,能够将混凝土的降温速度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内;而塑料薄膜能够保证混凝土表面的湿度,可以时混凝土强度温度,降温阶段克服干燥收,防止裂缝产生。因此这种保温方案保温效果好,能够有效减慢混凝土的降温速度,缩小其内表温差,从而保护混凝土产生裂缝。
  4 建筑混凝土浇筑新技术要点
  4.1 混凝土配比
  一般混凝土的输送方式都为泵送,在满足泵送的条件下,应该尽量降低混凝土中的砂率。其中,粗骨料针片状颗粒的含量不应大于10%,中砂可以通过0.32mm筛选,其砂率不应小于15%。
  4.2 控制混凝土温升
  ①选择低水化热的水泥产品。
  ②添加复合型外加剂或水煤灰,一方面可以减少水泥的用量,另一方面可以改善混凝土的可靠性与和易性,是其缓凝时间增长。
  ③采用自然分层、连续浇筑的方式进行施工。
  ④通过降低水泥、骨料以及水等的温度来适当控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
  ⑤以自然连续级配的粗骨料进行混凝土配制,碎石粒径为8mm-45mm,这样可以减少混凝土的收缩;细骨料选用含泥量小于2%的中粗砂,减少用水量。
  4.3 合理控制拆模时间
  对拆模时间的控制将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凝结效果及后期稳定性。通过对土体温度测试,若降温后混凝土的表面温度与内部温度的温差大于25℃,则不能达到拆模标准,应该继续对其进行降温,减小内表温差;当其温差达到25℃以下,则可以对其进行拆模。
  4.4 表面处理与养护
  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进行表面抹压或二次振捣,目的是清除混凝土表面的泌水,消除出现的早期裂缝。振捣时间应在混凝土初凝之后终凝之前。定期对混凝土的表面和内部进行温度测定,将其温差控制在设计要求的范围之内。一般情况下其温差不应超过25℃。依据长度可将测温管分为两种规格,预埋时应将测温管与钢筋牢固绑扎,防止发生位移,且测温线应严格按照平面图纸进行布置。测温人员配备专门的电子测温仪,对混凝土按孔编号温度进行实时监测,保证数据的准确与完整。将测温结果按时报给技术部门,经审查同意方可停止测温。
  4.5 混凝土的浇筑施工
  建筑混凝土的浇筑是整个混凝土工程的主要施工环节。浇筑施工时应该对诸多因素进行考虑,如混凝土体结构的大小,预埋管道的空间位置,地脚螺栓的留设长度,铺设钢筋的疏密程度,以及混凝土用量的有效供应等。
  一般施工中常采用的浇筑方案有三种形式:
  ①全面分层浇筑。在第一层全部浇筑完成后,在其还未初凝时,进行第二层浇筑,并以此方法进行逐层浇筑。这样的方案对于结构平面尺寸相对较小的情况比较适用。有时也根据实际情况,从中间向两头或两端向中间同时进行浇筑。
  ②分段分层浇筑。先从底层开始浇筑混凝土,当浇筑到一定的距离后进行第二层的浇筑,以此逐步浇筑各层。在这样浇筑施工中,由于浇筑层数较多,第一层一般在整个浇筑完成后还未初凝,这时可以从第二段继续进行分层浇筑。该方案适合于混凝土供应较少较分散的现场情况。
  ③斜面分层浇筑。在浇筑过程中,混凝土从下端开始沿斜面逐渐上移。要求斜面的坡度小于30°,防止混凝土在表面受重力作用自行流动,分布不均。这样方案一般适用于目标体结构的厚度小于其长度3倍的情况。
  4.6 相关技术的管理
  ①加强对人员的技术管理。为了使施工过程中尽量少出现差错,应该对于每一环节的施工节点,施工前进行技术交底,施工后进行技术应用总结。特别是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现象,应该进行仔细分析,及时讨论研究。
  ②加强原材料的试验、检验工作。严格按照方案及交底的要求指导施工,做到责任到人、明确分工,高效进行施工作业。
  ③加强混凝土的计量监测工作,定时对施工质量就那些检查并做好详细记录,认真对待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裂缝, 并通过反馈问题,及时制定补救方案,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杜绝。
  5 结论
  在目前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浇筑是应用较多的一项技术,其关键是要对混凝土材料进行合理配比,施工进行严谨设计,后期进行科学养护,控制克服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温度与水分,防止其降温收缩与干燥收缩,以保证混凝土工程的整理质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976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