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国审小麦新品种新麦21的选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红彩 张德富 赵娟 王士坤

  新麦21是河南省新乡市农科院用含有英国抗源C39血缘的高产、抗病、早熟、多穗型亲本偃展1号作母本,含有波兰、意大利小麦血缘的高产、广适、抗病、晚熟、大穗型品种新麦9号作父本,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高产、特抗寒、抗病、中早熟小麦新品种。2009年通过国家审定(国审麦2009014)。该品种抗寒性极好,含有Funo、NPFP、四川繁1等的优良的抗病基因,具有较强的抗灾减灾能力,适应生产和市场需求,也是一个高产、抗病、中早熟、抗寒的种质资源。
  1 选育背景
  该项研究立足河南,面向黄淮麦区。从黄淮麦区小麦生态条件、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推广品种存在的不足入手,针对高产与品质、高产与病害、高产与倒伏、暖冬与冻害等问题,根据生态育种、高光效育种理论,抓住高产主线,利用最有预见、最有成效的常规有性杂交育种方法创造变异,通过基因的分离、重组与选择,选育出高产抗倒伏、抗病稳产小麦新品种――新麦21。
  2 选育过程
  2.1 育种目标
  育种目标为高产,弱春性中早熟,幼苗生长势强,抗寒性好。苗期植株繁茂,分蘖力中等偏强,成穗率高,单位面积成穗数多;株高80厘米左右,秆质好,抗倒伏。叶片上举,功能期长。穗数645万/公顷左右,穗粒数35粒上下,千粒重42克左右;籽粒饱满,白粒,商品性好,品质达中筋小麦以上标准;抗病性要求对条锈、白粉等病害达到中抗以上。
  2.2 技术路线
  抓住高产主线,重点协调好品质、抗病、抗倒、抗寒等矛盾。根据本区小麦特有的“两长一短”生长发育规律,采用多穗数、稳粒数、增粒重的产量结构模式来实现9000千克/公顷高产育种目标;育种方法采用常规的有性杂交育种与分子辅助育种相结合,使用冬春性亲本材料杂交,系谱法种植,平均值和极端选择相结合,实行早代株系测产鉴定,室内考种和田间观察相结合,根据株系和单株的综合性状优中选优,用微量S・D・S沉降值法测定早代单株品质。
  2.3 亲本组配
  原则上选择当地推广品种,遗传基础丰富,优缺点能够互补,而且具有符合育种目标性状的材料配置组合。根据育种目标,选择含有英国抗源C39血缘的春性、多穗型、抗病、早熟、高产品种偃展1号为母本,含有波兰、意大利小麦血缘的半冬性、高产、广适、抗病、中晚熟、多穗兼大穗型、高抗倒伏、耐寒性好、适应性强的大面积推广品种新麦9号为父本杂交,组合代号为9813。双亲优势互补,为选择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的后代材料奠定了基础。
  2.4 选育经过
  1998年用偃展1号为母本,新麦9号为父本杂交,当年组合代号为新麦9813。1999年度种植F1代表现苗期生长势强,株形适中,叶片短宽直,植株偏高,成穗多,粒重高,抗病性好,中熟,被列为I类组合混收;2000年度F2代种植300个单株,整体表现长势繁茂、弱春-半冬分离严重,经田间选择、室内考种,选留综合性状好、饱满度好的108个单株;2001年度F3代种植108个株系,选收43个株系;2002年度F4种植43个株系,989个单株,中选出8个株系,95个单株;2003年F5种植8个株系,90个单株,中选了9813-0-8-6-3-2株系,表现幼苗健壮、株形紧。2004年度中选9813-0-8-6-3-2-1、-2、-3、-4参加新品系鉴定试验;2005、2006年连续2a用9813-0-8-6-3-2-3继续参加新品系鉴定试验,表现综合性状优良,产量高、中早熟、株形紧凑、叶片直立、穗多、叶片功能期长、落色好、抗冬寒耐春冻、综合抗病性好,推荐参加2007年度国家黄淮南片春水组中间试验。
  3 新麦21特征特性
  3.1 高产稳产
  2006~2008年度参加国家黄淮南片春水组区试2a,2006~2007年度参加国家黄淮南片春水组区试,18点汇总,14点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增产点率77.8%,平均产量7831.5千克/公顷,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2.8%,不显著,居13个参试品种的第4位。2007~2008年度春水组区试续试,19点汇总,18点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增产点率94.7%,平均产量8808千克/公顷,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6%,达极显著水平,居12个参试品种的第2位。2a区试平均产量8319千克/公顷,平均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4.4%。2008~2009年度国家黄淮南片春水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7507.5千克/公顷,17点汇总,16点增产,增产点率92.3%,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4.9%,居第1位。
  3.2 抗病抗逆性强
  经田间自然鉴定,该品种2006~2008区试中综合抗病性表现较好,白粉病、纹枯病和赤霉病免疫-高抗,中抗-高抗条锈病,中感叶锈病。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接种抗病性鉴定:2007年结果,该品种中抗纹枯病和白粉病,中感赤霉病和叶锈病。2008年结果,该品种中抗赤霉病,中感白粉病和纹枯病,慢叶锈病。苗期长势壮,冬季耐寒性好。春季起身拔节略迟,两极分化快,春季抗倒春寒能力强(连续3a试验受倒春寒影响很小)。有一定耐旱性,后期根系活力强,耐后期高温,叶功能好,灌浆顺畅,熟相好。
  3.3 综合性状优良、适应性广
  新麦21属弱春偏半冬性、多穗型、中早熟品种,成熟期比对照偃展4110略晚。幼苗半匍匐,苗势壮,叶短宽直立,分蘖力中等偏强,成穗率高,单位面积成穗数较多。株形紧凑,旗叶宽短、厚、上冲,穗层整齐,穗多穗匀,结实性好。茎秆弹性好,抗倒伏能力强。纺锤型穗,穗长匀称、码稀。长芒、白壳、白粒,籽粒椭圆形,半角质,饱满度好,容重高。产量三要素协调,平均成穗630万/公顷,穗粒数34粒上下,千粒重41克左右,丰产性较突出。耐冬寒抗春冻,后期根系活力强,耐后期高温,叶功能好,灌浆顺畅,熟相好。适播期长,适应性广。
  3.4 品质达优质中筋
  国家黄淮南片区试抽混合样化验,2007~2008 年品质测定结果为:容重795~800克/升、蛋白质(干基)14.95~15.04%、湿面筋35.7~34.7%、沉降值30.1~34.5毫升、吸水率64.2~63.6%、稳定时间2.3~2.3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74~145E.U.、拉伸面积51~47平方厘米、延伸性200~220毫米、籽粒硬度指数65。
  4 栽培技术要点
  4.1 适宜地区 该品种适宜河南省中北部、苏北、皖北、陕西关中、山东菏泽地区高中肥水、中晚茬地种植。
  4.2 播期播量 该品种适宜播期10月8日~18日,播量120~135千克/公顷。
  4.3 提高播种质量 该品种要求精细整地,足墒下种,浅播匀播。使用包衣种子或药剂拌种,确保苗匀苗全。
  4.4 肥水管理 该品种全生育期施肥量为:纯氮180~225千克/公顷、磷90~105千克/公顷、钾90~105千克/公顷、锌肥15千克/公顷。磷、钾肥和锌肥一次性底施。适时浇好三水:越冬水、拔节~孕穗水和灌浆水。拔节~孕穗期追施尿素75~112.5千克/公顷。
  4.5 病虫害防治 该品种起身拔节期用氧化乐果加井冈霉素,孕穗期、灌浆期分别用氧化乐果加粉锈宁防治病虫害。在小麦扬花期若天气预报2天以上的连阴雨天气,应在雨前或雨后及时喷施40%多菌灵1500克/公顷防治赤霉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367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