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不同整地方式对小麦生长影响的调查与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培军

  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田耕作方式也随之发生着改变,已由传统的笨犁木耙发展成以拖拉机耕耙为主,土壤耕作层的理化性状也随着耕作方式的改变发生着相应变化。总体而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大大降低了人力劳动强度,提高了工时效率,给抢墒抢时播种带来了较多机会,但是土壤耕层理化性状的不良变化却给小麦生长带来了不良影响。为此,我们对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生长的影响进行了调查分析,现表述如下。
  1 目前小麦生产的主要耕作整地方式
  目前小麦生产主要以机深耕+机耙、畜力耕耙、机耕+旋耕耙、旋耕耙4种形式并存,其中机深耕+机耙占耕作面积的45%左右,畜力耕耙占耕作面积的10%左右,机耕+旋耕耙占耕作面积的30%左右,旋耕耙耕作的面积约为15%。
  2 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2.1 机深耕+机耙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此种耕作是目前小麦播前耕作的主流,约占小麦耕作方式的45%。即拖拉机耕翻后,再用拖拉机带钉齿耙耙耱。耕作深度比较深(20~27厘米),耙耱质量较高,速度快。主要在适耕期耕作,不会对土壤耕层带来不良影响,对小麦生长的负面影响较小。
  2.2 畜力耕耙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此种方式还是传统耕作方式,进度慢,耕层浅,劳动强度大。目前农村大牲畜饲养量较小,耕作比例较小,在丘陵旱地、岭坡还有耕作。此种方式对土壤耕层无不良影响,主要优点是操作灵便,能达到土壤上虚下实的耕作要求,对小麦生长比较有利。
  2.3 机耕+旋耕耙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此种方式也是目前的主要耕作方式之一,约占耕作面积的30%。即在拖拉机耕翻后,再用旋耕耙耙耱,可对耕性差或干坷垃较多的土壤进行切割粉碎,进度快,但耙耱质量一般,尤其是近年来秸秆还田面积较大,未埋入深层的秸秆存在于土壤表层,土壤踏实程度较低,对小麦播种及出苗影响较大,不宜达到上虚下实的要求,直接影响到小麦出苗及根系生长发育。
  2.4 单纯旋耕耙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目前有些群众为了赶进度抢时播种,不讲究耕作质量,单使旋耕耙一耙了之。旋耕耙深度仅有6.5~10厘米,再加上秸秆混于土表,土壤耕层浅,耕层孔隙度大,散墒快,保水保肥能力差,是目前生产上采用的最差的耕作方式。此种方式约占小麦面积的15%,对小麦出苗及根系生长发育造成较大影响。有些地块连年采用此种耕作方式,耕作层逐年降低,耕层理化性状逐年恶化,不利于小麦生产的发展。
  3 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生产实践的调查
  我们对不同耕作方式的地块进行了田间调查和入户调查,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生长及产量影响明显。反映较好的耕作方式是机深耕+机耙。此种耕作方式没有对土壤耕层造成大的负面影响,能不断地加深耕层,并有利于秸秆还田的发展需要,能达到上虚下实的土壤耕作要求,对小麦播种出苗及根系发育无不良影响,耕层理化性状不宜被破坏。采用这种方式的地块产量高,耙耱时通过锁耙、通耙,基本达到上虚下实的土壤条件要求,也能符合社会发展和机械化发展的要求。
  其次为机耕+旋耕耙,此种耕作方式主要问题就出现在旋耕耙耱上,虽然旋耕能适应不同类型的土壤,但达不到优质标准,土壤耕层理化性状不良,特别是土壤湿时易形成小块状结构,踏实土壤无法保证,干时坷垃易粉碎,但也不宜踏实土壤,土壤孔隙度大,保水保肥能力差,根系发育受到影响,最后导致小麦产量相对减少,一般比机深耕+机耙减产10%左右。
  畜力耕耙虽然耕耙质量较高但进度慢、劳动强度大,随着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此种耕作方式终究会被淘汰,但受地理条件限制的地块仍继续使用畜力耕耙。
  表现最差的是单用旋耕耙耕作。此种方式无法保证小麦播种出苗,更不能保证小麦壮苗生长,甚至导致苗期苗发育不良。有些地块耕层非常浅,甚至出现“猫盖屎”的情况,表面上看土壤很虚,但播种时耧腿就是不下去,导致肥料施不深,集中在表层,保水保肥能力大打折扣,导致产量逐年降低。
  4 建议与对策
  打好小麦播种基础,是夺取小麦丰收的关键,而做好播前土地耕翻整耙是千万不能掉以轻心的。以上分析充分说明选用机深耕+机耙进度快、赶季节、劳动强度小,有利于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有利于达到上虚下实的土壤耕作方式,才是夺取小麦高产的最佳选择。所以,我们建议生产上要尽量采用机深耕+机耙的方式进行耕作,或采用机深耕+旋耕耙+钉齿耙的方式,并且在播后浇1次溻墒水,促使土壤踏实,也可减少旋耕耙的耕作方式。丘陵坡地可持续使用畜力耕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367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