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优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内部环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高校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一,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本文对我国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和优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内部环境的对策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高校 科技成果转化 内部环境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一,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而如何提高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优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内部环境,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已经成为当前摆在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和热点问题。
  
  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一大批科技成果以不同的形式走入市场,强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实践中,我国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在基本要素、转化环节和宏观环境等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障碍亟待解决。
  
  1.1高校科技人员大多缺乏成果转化与科技竞争意识
  要做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观念更新显得更为重要。长期以来,我国科技体制和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可谓存在着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加上本位主义思想和不健康的竞争意识,人们的科技成果转化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竞争意识。在高校科技人员看来,只要取得成果,通过技术上的鉴定,工作就算完成了,很少考虑科技成果转化或产业化问题。
  
  1.2高校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
  由于长期缺乏科技、经济与教育等一体化的发展规划,国家宏观政策又严重缺乏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导向力量和规范尺度,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政府主导作用不明确。缺少统一的组织和政策协调。致使大量科技成果游离于企业外,力量分散、低水平重复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国家创新体系在我国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高校和企业缺乏技术进步共同利益机制;由于缺乏科技管理部门、科技信息咨询机构的分析、加工和调节,导致高校科技机构与生产部门的科技成果供需信息交流不畅。
  
  1.3高校科技成果先天不足
  高校科技成果的先天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高校科技课题自身存在缺陷。如纵向课题是以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项目为主,主要侧重方案的理论分析与评价。着重考察技术的可行性而不注重技术的论证。横向课题虽与生产结合最为紧密,最具市场应用前景,但结果应用面过窄,针对性太强。除委托单位使用外,难以推广和再次转化。自选课题虽具有较高的实用性,但因大多研究方案不够完善,或因缺乏资金,亦很难进行中试应用研究和转化。另一方面是高校科技成果很多并不成熟,缺乏社会实用性。长期以来,高校的研究开发项目违背市场导向原则,致使大量科技成果在研究、开发、产生之前就没有明确的应用对象和形成产业化的条件。
  
  1.4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服务缺乏
  科技成果的转化离不开有效的技术转化中介服务,他们是完成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重要环节。与发达国家高校相比。我国高校还缺乏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主要表现在:缺乏统一的技术市场网络体系、技术市场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技术经营机构缺乏、缺乏懂技术懂经营的技术贸易人才等等。由于高校科技成果的中介服务的缺乏,造成许多有价值的科技成果不能实现有效转化,也影响了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1.5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短缺且投入比例失衡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资金来源主要是靠国家财政拨款、高校自筹和金融机构贷款。据有关资料统计,在已成功转化的我国高校科技成果中,转化资金靠高校自筹的56%。靠国家财政拨款的26%,而风险投资仅占23%。由于科技投入尤其是成果转化资金短缺,大多数高校均没有能力组织中间试验,从而严重影响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成熟性与可行性,导致科技成果大多以未经中试的不成熟技术状态面市。
  
  1.6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缺乏风险投资推动
  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性决定了高校科技成果有效转化需要风险投资的推动。目前,我国高校科技风险投资很不理想:一是对风险认识存在偏差,二是科技成果转化风险具有时滞性。一旦当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较大时,将堵塞其成果转化的直接通道,导致高校将科技成果进行存档、封存。
  
  1.7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不完善
  长期以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偏重于精神奖励上,而独立物质利益机制又缺乏使科技成果生产力功能实现的原动力,使科技成果的供给游离于市场需求之外,科技成果价格与价值严重不符。并直接导致高校科技人员待遇偏低,科技创新队伍缺乏凝聚力。
  
  2 优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内部环境的对策
  
  高校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成果的重要生产地以及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合作者,承担着科学发现、知识生产、技术创新和知识传播的任务,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高校是源头,科技成果的开发,要从源头把关。当前要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步伐,优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内部环境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创新高校办学理念
  理念更新和观念转变是新时期高校科研创新的基础。在21世纪的今天,高校应从“学术-技术-生产力”的办学目标着手,充分认识落实成功创业。发展和提高生产力才是科学知识的最终价值表现。科学研究不仅要注重创新。更重要的是要面向市场需求及社会需求,以便于社会受益、经济发展及人类生活水平提高。
  
  2.2建立科学的科研管理机构
  高校要创新科研管理,需要建立职权相对统一的科研管理部门和科学化的科研管理体制。科研管理与其他管理职责分开,理顺体制、健全机构、明确责任、各司其职,实现适当的分权与相对的集中管理。高校可以在“宏观引导、中间放开、微观管活”的方针下,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建立由不同级别领导的管理体制,各级的科研管理权力明确。责任清晰。可以尝试性地成立科研中心,这样一个扁平的科研管理机构。实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还可以建立大学技术成果转化办公室,来支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2.3建立灵活、开放的用人机制和多样化的激励机制
  高校要想在科技创新和科技工作中取得重大突破和辉煌成果,就要完善用人机制,建立灵活、开放的用人机制。广纳天下英才。一要打破僵化的用人机制。建立专职、兼职相结合,固定、流动相补充的开放的人才体系;二要营造宽松自由的科研氛围,建立灵活的科研人员管理机制;三要打破单一的成果评定与奖励办法,建立多样化的创新激励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全面发展;四要强化激励与保障机制,稳定师资队伍。通过激励与保障机制的强化,把保障机制放在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
  
  2.4加强跨院系跨学科的集成科研
  科技创新的突破点往往产生在学科交叉点上,同时学科的交叉又促进新兴学科的产生,正是这样的过程推动科技不断地发展和创新。所以,应根据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的重点领域和重大专项,结合各个高校学科特色和科研领域优势。组建一批校内、校外跨院系跨学科的科研实体。瞄准下一代的核心技术和国家战略需求。组织若干团队进行集成研究。在瞄准国家目标组织大科学研究的同时。必须支持和鼓励一些教师开展“兴趣驱动”的自由式探索研究。
  
  2.5设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风险基金
  风险投资是发达国家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手段。在目前国家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设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就成为实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必然选择。
  
  2.6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成果推广转化及创新文化建设
  高校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占领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制高点。要大力推进产学结合和成果推广转化,推动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建设和成果产业化,通过加强与企业的有机结合,积极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实现多方合作的共赢。此外,高校要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创新环境与和谐的创新氛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489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