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管理的途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都会汇聚产生大量的科技成果,然而如何将这些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到生产中,形成真正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已然成为推动科技创新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国内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存在问题,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就推进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提出相关实施建议。
  关键词:高校;管理;科技成果;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国家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通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而高校是国家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承担了国家大量科技攻关项目,同时高校发表论文及申请专利数量也在逐年上升,是国家科技研究的主要平台,汇集了大量的科技成果。另外,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科研人才,取得了大量的科技成果,这些科技成果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國家经济发展的关键竞争力。而要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必须将高校的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实现技术的应用及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所以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有效推动社会发展。
  2015年,我国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旨在科学技术进步同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然而在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困境,如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质量不高、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市场机制缺失等。因此如何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满足新形势下社会对高校实现其自身内涵建设和社会服务职能成为科技常规转化具体实施过程中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1国内科技成果产业化现状
  高校是国家科技成果产出的重要机构,随着我国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我国的科技研发能力和竞争能力大幅攀升,同时在国家大力支持下,高校科研机构承担着我国大批科技专项研究工作,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是实现创新性国家快速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相关统计分析,2017年度高校专利授权数量在高达13.6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达5.7万件,超过全国总量的五分之一。但同时,日益丰硕的高校科技成果中,产业化率却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17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中显示:我国高校有效专利产业化率仅为2.9%,远远低于企业的44.5%。截至2018年10月底,通过查询CNKI中国知网,输入“高校科技成果”,可以搜到相关文章3993篇;输入“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仅搜到相关文章349篇,仅占“高校科技成果”相关文章数目的8.7%。通过这些数据,也反应出我们国家对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视程度仍需提高,重研究轻产业化的思想仍普遍存在。
  2国内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存在问题
  2.1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管理专业化有待加强
  据调查,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科技成果运营管理等管理机构是通过挂靠学校科研部门,以行政管理为主,但因科技成果运营尤其是产业化过程中,会涉及法律、财务、技术、商业和产业等多个领域,需要有专门的运营机构或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而此却是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短板。
  2.2高校科研管理激励与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高校科研管理体系大致为由立项、研发、结题、成果鉴定、成果申请、申请奖励等部分组成,这种管理程序根本出发点在于推进高校科研工作开展和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但由于考评机制制约,高校科研活动终点主要集中于论文发表、专利申请及科研经费取得方面,绩效考核也主要以论文发表数量、专利等科技成果数量等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而科技成果产业化率却未纳入考评体系,从而导致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普遍偏低。
  2.3高校科技成果的中试环节仍然薄弱
  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主要经历技术研发、中试孵化、工业化生产三个阶段。中试孵化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是高校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形成商业化、产业化的关键环节。由于中试孵化阶段兼顾着科研和生产两大领域,具有周期长、投入高、风险高及不确定性等特点,科研单位受自身经济能力和生产条件局限,无力完成中试;企业又对研发科技成果的技术没有把握,不敢参与中试;风险资本受中试风险性较大、效益不确定,不愿在中试阶段进行投资。这些都是造成“中试空白”主要原因所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科技成果向实现生产力的转化。所以在每年产生的大量科技成果中,对这种需要中试孵化的科技成果,由于缺乏中试,其先进性、实用性和经济性很难同时具备,因此在产业化开放过程中存在较大的技术风险,导致很多企业不愿引进或投资此类科技成果,难以产业化。
  2.4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意识有待提高
  一是专利维护成本较高,从而导致高校在获得专利后维持年限较短。按有效发明专利的平均维持年限进行统计,国内发明专利平均维持年限为6年,而高校占全国申请专利的40%,平均专利年龄仅3.5年,最长仅6年。二是科研人员无法准确把握专利技术市场,仅关注于专利的研发和申请,导致科技成果无法产业化。三是高校科技成果中试孵化意识薄弱,通常注重基础研究,与企业联系不够紧密,由于不了解企业需求,导致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比较被动。
  3推进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实施的几点建议
  3.1建立科技成果产业化管理体制,严格产业化投资过程管理
  科技成果产业化是一个繁杂的系统工程,随着创新性国家的建立,高校原本的科技管理体制己经滞后于社会进步发展步伐和新时代发展需求,致使大量有价值科技成果不能及时转化成真正的生产力,只能处于“沉睡”状态,慢慢错失其价值体现和经济先机,形成了科技成果与经济发展脱钩的局面。为了摆脱这种僵局,高校必须建立健全其科技成果产业化管理体制,以哈尔滨工程大学为例:
  2015年,学校积极落实同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召开党委常委会研究出台了《哈尔滨工程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重点解决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组建企业方式实施转化过程中,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机制和所有权、处置权、收益权“三权”落实问题。今年来,学校进一步召开专题会议细化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审批、公示、公司开办工商手续、无形资产变更、账务处理、产权登记、年度报告、档案等方面的工作分工和具体要求,并实施会商、会签制度,将工作落到实处。在2015至2017年问,学校利用无形资产投资组建公司12家,涉及科技成果百余项,获得股权上亿元,近200名科技人员成为公司股东。   近两年,学校执行工信部对外投资管理相关文件要求,明确产权关系,不断完善职责分工、工作流程、审批权限,规范学校投资行为。近年来,学校对外投资项目须经过充分论证,履行“三重一大”决策程序和审批权限,对作价入股的科技成果形成了“六步两评两更一公示”的投资机制(见图1),得到了科技部肯定,并写入“东北振兴专项科技行动计划”部际征求意见稿中。
  3.2健全和完善高校科研管理激励与评价体系
  高校的科技成果都是比较贴近实际生活生产需要的,如何立足高校本身,把“沉睡”在高校的优质科研成果宣传和推广出来,依然成为高校科研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全和完善高校科研管理激励与评价体系己成大势所趋。
  科学完善的科研评价体系是促进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根本保障。高校要结合实际,依据2016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等文件精神,制定和完善适合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现状的科研激励与考评体系,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推广普及过程中鼓励高校科技人员参与其中,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体制。例如:在管理层面,可以考虑设置专门岗位负责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并将科技成果产业化纳入院系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在激励科研人员层面,依据国家法律法規建立健全科技成果产业化收入机制,并制定相应的奖励和收益分配细则等,充分激发和调动利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各方面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强化科技成果产业化中试孵化理念,加大中试投入
  高校科技成果中试孵化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环节之一,针对处于基础研究和实验室阶段的科技成果,要将其予以推广或应用,就必须通过中试,结合相关配套技术,设计并形成一定工业化生产试验线,以解决生产工艺、流程等问题,同时对成果技术、工艺成熟度及市场对科技成果产生新产品进行检验。有数据显示,科技成果通过中试的,其产业化成功率可达80%,未经过中试的产业化成功率仅有30%,可见中试是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成功与否的重要阶段,对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实现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为有效填补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孵化阶段的资金缺口,高校需要有针对性地安排和优化各类科技计划,重点针对科技成果进入市场的中间环节,如中间试验、工业化试验等进行支持。同时加大拓展融资渠道能力,国家、地方及企事业单位的资金支持要争取,社会闲散资金及境外资本也要善于吸纳,使得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中试孵化阶段的资金得以充足支持,鼓励高校采用多种方式,筹集多方资源参与科技成果中试,多方位地加大投入科技成果的中试孵化。
  3.4提高高校自身科技成果产业化意识
  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形势下,为了充分鼓励和支持师生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活动,高校应将科技成果转化效益作为教职工岗位考核、职称评定和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之一。这样不仅畅通了学校科研人员到企业兼职开展科技研发渠道,又能引导教师在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从技术逻辑向“技术+市场逻辑”转变。
  高校可以通过设立相应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基金,用于鼓励科研人员在申请专利时便专注其市场适应性的研究,以鼓励将其研发技术投入生产,实现有效的产业化。同时可以通过与相关信誉好且有丰富经验的科技成果产业化中介服务机构签订合同,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予以委托,以便及时向科研人员提出建议,指导撰写方式、权利保护范围、后续维护和授权后的转化等。
  4结束语
  科技成果在未被推广利用前,最多可称之为潜在生产力,只有被推广应用到生产中,才能形成真正的生产力,因此科技成果产业化是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关键。同时,科技成果产业化是科技与经济最好的结合形式,新技术的产生并不等于新产业的形成,要使科技成果形成经济效益,就需要科技人员与经济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制定有力措施,创造利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环境条件,加快产业化步伐,才能真正做到为解决经营和社会发展中的难点、热点、重点问题做出贡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8713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