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国际钢铁企业科技创新的经验与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亚飞 郑明慧

  钢铁工业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河北省作为钢铁大省,钢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5,但是与全国钢铁第一大省地位不相匹配的是河北省钢铁企业弱的科技创新能力。纵观战后发达国家钢铁工业的发展,有许多经验可以借鉴,其中日本、韩国的经验尤其重要。对于我省钢铁工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一、国际钢铁企业科技创新特点
  
  (一)具有独立的技术研发力量
  世界各国先进钢铁企业都具有雄厚的技术研发力量。安赛乐米塔尔在全球有14个研发中心,拥有科研人员1400多人。新日铁技术开发总部由技术开发规划部、综合技术中心及各分厂技术研究部、技术研究组组成。技术开发总部有员工737人,其中综合技术中心598人。浦项的研发机构中,浦项技术研究中心是浦项的内部研发机构,共有员工588名,其中研究人员295名,技术人员256名,管理人员37名。JFE钢铁研发机构由钢铁研究所、工程公司工程技术研究所和Universal造船公司技术研究所组成,共有研究人员约700名,其中钢铁研究所约380名。
  (二)保持高水平的研发投入强度
  国际先进钢铁企业的高竞争力主要源自持续的高水平研发投入。
  美日两国钢铁企业技术创新的差距主要源于研发投入的不同。资料显示,1974年~2000年,日本钢铁工业研发经费投入为 279.03 亿美元,而美国为97.17亿美元,仅为日本的32.67%。从投入差距看,两国从1974年的9.4千万美元逐年扩大,到1990年,投入相差16.2亿美元,达到高峰,此后差距逐年有所下降,但直到2000年,日本钢铁业研发经费投入还比美国高出6.33亿美元。从相对值看,1974~1984年日本研发经费投入每年均为美国的1.51 倍;1985~1995年为5.5倍,1996~2000年为3.21 倍。可见,技术研发投入的较大差距是造成日本技术创新远远多于美国的根本原因,也是拉大两国钢铁业整体技术水平差距的主要原因。
  (三)以工艺创新为先导推动产品创新
  纵观世界各经济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历程,几乎没有一个不重视工艺创新的。日、美、德三国在工艺创新、产品创新上的不同投入策略(投入之比分别为1:2、2:1、4:1)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结果。调查表明,日本企业64%费用用于工艺开发,32%用于产品开发,重视工艺创新是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而美国一度只重视产品开发而忽略工艺创新,是美国在许多工业领域(尤其是钢铁产业)失去竞争优势的重要原因之一。国际先进钢铁企业非常注重工艺创新,韩国的浦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2007年世界第一座FINEX商用化设备在浦项竣工,为实现FINEX工艺的开发和商用化,浦项15年共计投入研发费用5541亿韩元。
  (四)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注重消化吸收、二次创新
  据统计,日本从1956年到1981年共投入16亿美元引进技术,85%为专利技术、诀窍和图纸,经过消化创新,较短时间内就实现1.2亿吨钢产出和钢铁工业现代化,从技术进口国成为技术出口国。而我国花费较长时间投入近百亿美元,达到1亿吨钢产出和只有不到30%的现代化。根本原因就在于日本在引进技术基础上注重消化吸收再创新。据统计,日本、韩国钢铁工业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再创新投入之比为1:10,而我国是10:1。正是后续研发资金的不足,导致我国钢铁行业重大技术与装备低水平重复引进现象严重,严重制约了自主创新水平的提高。
  (五)建立市场导向型的研发体系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世界著名钢铁企业纷纷建立起市场导向型的研发体系。安赛乐米塔尔在全球有14个研发中心,每个研发中心都有市场部门,实现市场信息与研发的无缝对接,以使新产品开发与市场期望一致。浦项和韩国多个支柱产业巨头合作,与市场紧密结合,有利于创新技术的迅速商业化,浦项还追随下游客户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建成家电产品用钢专门加工中心和汽车钢板专门加工中心,并向家电和汽车客户供应量身定做新型产品。JFE钢铁公司针对国内和国际市场,积极调整研发方向和品种结构,不断将用户的最新需求实时反馈回技术研发和生产过程中,适应国内外钢材市场的要求。
  
  二 、河北省钢铁企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集中度低,自主创新力量分散
  自主创新需要经济实力作支撑。2008年全球钢产量前80名的钢铁企业中,河北省占据5席,占河北省钢产量46.4%。河北钢铁集团成立后,河北省钢铁产业集中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相对于国内其他钢铁大省,集中度仍然很低,与发达国家相距更远,排名前4位钢铁企业的粗钢产量美国为61%、日本为75%,欧盟为73%。河北省是全国产钢第―大省,也是全国民营钢铁的大省,在河北省1亿多吨钢铁产能中,有近70%的产能是由50多家民营企业创造的,平均每家钢铁企业产能不足200万吨,企业规模小且相对分散,因而也造成企业研发能力不足,造成科研力量和科技投入的分散。
  (二)企业缺乏自主创新意识,创新投入不足
  河北省钢铁企业不仅研发投入面小而且投入强度低,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在国内处于落后水平,资料显示2007年河北省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企业均值仅有0.06亿元,仅为投入最多的北京市的8%。而且我省钢铁企业研发投入主要集中于大型国有企业,研发投入严重失衡。我省众多钢铁企业把眼光盯在规模和数量上,热衷于项目投入,科技投入的积极性远没有上项目投入的积极性高。行情好的时候,企业顾不上产品研发,行情不好的时候企业又没有能力研发,这成为我省众多钢铁企业发展的恶性循环,导致河北省钢铁行业整体技术创新水平不高。
  (三)钢铁企业专业技术人才不足,技术创新体系不健全
  河北省钢铁行业技术创新体系不健全,技术中心比例低。截止到2007年8月,河北省只有新兴铸管集团、唐山钢铁集团拥有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在2007年我国钢铁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排序中,新兴铸管、唐钢集团的得分分别只有78.6、78.3分,在20位钢铁企业技术中心中排名分别为第12和13位,与排名第一首钢93.1的水平差距显著。2007年9月,邯钢的技术中心才入选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与此同时,占河北省总产能70%的民营钢铁企业却基本处于没有研发机构、缺乏专业人才、研发投入严重不足的尴尬现状。当年,河北省民营钢铁企业技术人员和高级技术人才占职工人数的比例分别只有5.70% 和0.24%,高层次创新人才严重短缺。
  (四)缺乏在消化吸收基础上的自主研发投入
  河北省钢铁行业偏重于硬件设备的引进,而忽视软件技术的研发和掌握,缺乏在消化吸收基础上的自主开发投入。2003年河北省钢铁工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为35654万元,而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为98万元,技术引进经费与消化吸收经费之比仅仅为1:0.0027。远远低于国内平均水平,与日本、韩国的1:5和1:8更是无法相比。正是后续研发资金的不足,致使我省钢铁工业在关键品种、生产技术和重大装备制造等方面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甚至出现某些一流装备生产不出一流产品的现象。
  (五)科技创新有待于向下游装备制造业延伸
  我省钢铁企业与下游装备制造企业缺乏联系。我省钢铁企业并没有从装备制造企业寻求到技术和市场支撑,与此同时,我省装备制造企业也要千里迢迢从省外购进钢材。2009年,我省长城汽车累计采购钢材12万吨,总值达8亿元之巨。但这个庞大的采购清单中没有河北的钢铁产品。目前长城汽车的汽车面板主要来自宝钢,汽车大梁钢、衬板等主要来自鞍钢。当前,河北省钢铁产品仍然以大路货居多,最近几年,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投资一直在持续,众多钢铁企业依靠普通建材就能生存下来,因此我省钢铁企业与汽车装备制造业缺乏联系,相关的技术创新更是空白。

  
  三、加强河北钢铁企业科技创新的主要途径
  
  (一)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自主创新力量
  国内外的钢铁生产实践证明,提高产业集中度是促进钢铁工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有效手段。当前我省钢铁行业70%产能依然分散在为数众多的民营钢铁企业中。数据显示,河北境内的黑色冶炼及钢加工企业,年产六百万吨以下的企业占四成,大多为民营企业。2008年河北省钢铁企业重组后,产业集中度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仍处于国内较低水平。目前应鼓励河北钢铁集团充分发挥既有优势,采取收购兼并、合资入股等多种形式整合省内其它民营企业,避免市场过度竞争。鼓励河北钢铁集团与首钢通过相互参股或建立战略联盟,实现共赢发展。在产业布局上,通过兼并重组,加快向沿海的重心转移,形成我省的钢铁产业带。
  (二)增加研发投入
  国际先进钢铁企业的高竞争力主要源自持续的高水平研发投入。1988~1997年,日本钢铁工业投资655亿美元,约占世界主要产钢国同期钢铁总投资的25%~30%。因此,80年代以来日本钢铁工业的竞争力一直领先于欧美各国。资料显示,2007年河北省钢铁企业科技经费仅为北京市的8%,政府投入仅相当于上海市的2.2%。河北钢铁集团成立后,充分认识到科技投入的重要性,2008年集团投入科技经费26.57亿元,确定并实施了300余项技术创新项目,申请专利94项,专利实施率超95%。目前我省钢铁企业应在河北钢铁集团的带领下,提高自主创新意识,保证自主创新活动有足够资金的支持。与此同时省政府应加大科技投入,尤其在整体创新能力较低阶段,通过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逐步提高企业的研发投入水平。
  (三)注重消化吸收再创新
  实践证明,模仿后的创新是工业后进国家缩小同先进国家技术差距的一条捷径。日本从1956 年到1981 年共投入16 亿美元引进技术,经过消化创新,在较短时间内从技术进口国成为了技术输出国。长期以来,我省众多钢铁企业热衷于引进项目,忽视消化吸收再创新,2002年,唐山某重点钢铁企业投资25亿元引进了一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超薄热带生产线,由于近几年钢铁行业市场行情较好,薄钢板产量低,这条生产线从未生产过薄规格产品,但市场变化风云莫测,目前这家企业也陷入困境。当前我省钢铁企业应该在学习、消化国外先进技术上下功夫,建立消化引进技术责任制,保证后续研发资金的投入,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
  (四)不断完善创新体系
  企业研发机构是企业科技自主创新的载体,我省大多钢铁企业由于经济实力和人才的制约不具备研发机构,河北钢铁集团在成立河北钢铁技术研究总院之际,应承担起我省钢铁行业自主创新和技术引领的重任,并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2007年6月由宝钢等六家企业联合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上海大学以及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成立的“钢铁可循环流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的契约型合作创新模式和机制值得我省众多钢铁企业和高校借鉴。2009年12月,河北钢铁集团分别与北京科技大学、中国钢研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围绕汽车用钢、管线钢等高科技含量钢种开发和钢铁冶金前沿技术的应用达成19个技术合作项目。我省钢铁企业应依托河北钢铁集团、燕山大学、河北理工大学等骨干企业和高等院校,以契约型合作创新模式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以钢铁企业为主体,加强产学研联合。
  (五)科技创新以下游产业需求为导向
  河北省钢铁企业与下游装备制造企业缺乏联系,钢材品种落后,2008年河北省中厚板卷、热轧窄带钢、线材、钢筋比例均超过10%,而涂镀层板、热轧薄板、冷轧薄板等比例均很小、汽车用钢、特材钢以及高等级建材用钢等我省几乎是空白,而国际明令淘汰的热轧窄带钢占全国的比重却接近60%。目前我省面临着钢铁产量高,但是省内汽车面板却要到省外采购的尴尬局面。2009年,河北钢铁集团邯钢已经启动了“汽车用钢技术研发课题”,制定了课题组实施方案,力争到2015年成为国内汽车板材主要基地之一。作为上下游产业,河北省钢铁企业应加快与装备制造业深度合作、扩大机械工业钢材需求大户与有关钢铁企业之间互惠的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提高省内钢材自用率。▲
  
  参考文献:
  [1]汪琦,日美钢铁业技术创新与贸易竞争优势的实证分析[J].亚太经济2006(1)83-86
  [2]徐岱,韩国钢铁产业技术创新的案例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09(2):66-6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581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