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皇甫祯霞

  摘要 语言美育是实现语文教育教学的一种中优化选择,语言美育在重视情感和形象的基础上来研究、体验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完美协调的境界,有助于在体现语文学科特点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语言美学;音乐美;布局美;语言美;思想美;创造美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9646(2009)01―0075―01
  
  近年来,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和“进行学法指导”已成为广大语文教育、科研人员研究探讨的一个“热点”,从中构建一种优化的课程教育模式,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可是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
  教育方针明确规定,受教育者要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美育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充分认识美、深刻鉴赏美,真实表达美,积极创造美,可见美育是培养当代优秀人才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之一。尤其对学生进行语言美育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是实现语文教育教学的一种中优化选择,语言美育在重视情感和形象的基础上来研究、体验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完美协调的境界,有助于在体现语文学科特点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问题解决得好,对于贯彻国家教委指定的《中小学语文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纲要》的五项“教育目的”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有着不可忽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言美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 放声朗读,欣赏语音的音乐美
  
  欣赏文学作品,不能不欣赏语音的音乐美,明代戏曲理论家王骥德说:“句子长短平仄,须调停得好,令情意宛转,音调铿锵,虽不是曲,却要美听。“美听”就是指语言是音乐美。优秀的作品一经诵读会令人难以遗忘,这正是语音的音乐美的魅力。汉语是世界上最好听的一种语言。汉语的语音有着突出的特点,所以汉语语言的音乐美就显得格外鲜明,我们应该充分欣赏汉语语音这个特有的美质,只要我们多朗读,就能体会到汉语语音的多种表达手段,诸如平仄、押韵、双声、叠韵、叠音、拟声、谐音等。就可以欣赏到汉语在语音上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抑扬顿挫,回环往复的音乐美,例如: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案,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筻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搏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般说来,平声语调平缓宏亮,仄声语调曲折爽脆。平仄恰当的安排,可以造成语音的抑扬美。这首古词平仄和押韵恰当调配,抑扬有致,节奏和谐,高低参差,给人以鲜明的音乐美感。这么有节奏美感的文章,学生也爱读,他们在放声朗读的过程中,鉴赏文章的美。
  
  2 整体感知,领会篇章的布局美
  
  阅读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一个思维过程,思想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分析和综合,两者共同构成思维的基本过程。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人们总是要经历一个对客体的“综合――分析――综合”的思维过程,由最初的综合所指引,然后进入分析在导致更高层次的综合,从而最终达到对事物整体的理解和认识。“整体――部分――整体”这一阅读理解途径要求学生在认识语文的过程中从整体人手,对具体的学习对象作具体的分析综合以获得整体感知,在由整体到局部,由局部回到整体进行抽象的分析综合,从而达到对课文整体的理性认识。这完全符合“综合――分析――综合”的思维过程规律,反映了语文学科语言和思维辩证统一的内在本质。所以,抓好“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无疑地对优化学生的思维结构,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让学生领会文章的布局美,需从感知文章整体入手。
  初中课本中的《苏州园林》一文。作者以“图画美”为主线,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介绍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热情赞美了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的艺术创造,表现出文章的严谨美、整体美。文章开宗明义,首先介绍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的艺术价值,说明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那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接着围绕苏州园林建筑的“共同点”,分析苏州园林“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说明苏州园林注重美术画的建筑,艺术美的山水,有画意的花木,有层次的景致等特点。然后再从苏州园林的其他方面,说明苏州园林还注重每个角落的图画美、门窗设计的图案美、雕镂美、房屋设计的色彩美等特点,最后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还不止这些,结束全篇,引起读者回味。
  类似这类文章,要让学生充分感知整体,紧紧围绕中心句,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懂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进而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结构和谐美,布局的完整美,增强学生写作谋篇布局的能力。
  
  3 品评字句,体味文章的语言美
  
  课本中的每一篇范文,都是通过外在的语言形式借助各种艺术手段表现出来的。有的文章朴实自然,有的文章华丽浓艳,有的文章豪放雄壮,有的文章柔和婉约,有的文章端庄凝重,有的文章诙谐幽默。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段落、语句、认真分析、理解,细细地咀嚼体味文章的语言美,从而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就是通过语言的动态之美和色彩之美来表现春之美的。作者开篇写春之降临,用的是“春天的脚步近了”,于是一个活生生的“春”犹如仙子遥遥而来,使得“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作者写春草,“偷偷地从地里钻了出来”,一个“钻”字,便活脱脱的把春从大地之下涌出的心态表现了出来。写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又以“繁华嫩叶”为背景,写鸟儿“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相“应和”“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这春的旋律,不正是靠富有的动态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吗?作者写春雨,用了“密密地斜织着”来表现它的流动与形态,写春事,地上跑东跑西的孩子,城里乡下,老老小小的“赶趟儿似的”人群,无不与动态之中表现着春天对人们的鼓舞。《春》里还有着丰富的色彩语言,我们看到是,小草“嫩嫩的”“绿绿的”,桃、李树开的花“红得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且不说黄蜂彩蝶,单是那“青的逼你的眼”的小草,“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就足以使人赏心悦目。还有文章善用叠字,多用修辞方式,如比喻、排比、拟人、移觉,增加语言的节奏美。教学时,通过学生的反复朗读和教师的点拨,品评文章语言美之所在,体会作者喜爱春天的深切之情,激发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积极性。

  
  4 寓情学文,体会文章的思想美
  
  思想美是文章的灵魂,一篇文章能否给读者以美的启迪,美的享受,这与文章体现出的思想境界是分不开的。古今中外,那些优秀的文章,无不闪烁着思想美的光彩。教学中,要寓情于教,启发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对那些美好的形象作适当的剖析。让那些美好的形象深深地打动孩子们的心,让高尚的道德情操自然潜入孩子们的心灵,激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勇于同恶势力作斗争的勇气,能明辨是非,分清美丑。
  初中课本中《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人民志愿军的形象,深刻感人,从他们的言行中,我们可以看到伟大的革命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杜鹏程的《夜走灵关峡》刻画了一群不畏艰险、忘我劳动、有高度自觉性和主人翁的责任感的筑路英雄形象。助人为乐的雷锋,舍己为人的张华,威武不能屈的闻一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勇于与封建势力叛逆的孙悟空等,这些美的形象,都饱含着赞美之情,应使学生在学习时受到熏陶感染,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
  
  5 寄情写文、引导学生的创造美
  
  在逐步培养学生理解美、鉴赏美的基础上,诱发学生去联想,去深思,去探索,引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学《荔枝蜜》一文时,结尾处说“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为什么作者愿意变成一只小蜜蜂?引发学生思考:蜜蜂勤劳、整日忙碌,而且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这勤劳又无私的蜜蜂不正是广大劳动人民的真实写照吗?教师以此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以“蜡烛”“粉笔”等为题亲自实践这种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又如《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教师给学生放录音约翰・斯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听后教师问学生:“听到这美妙的旋律,你心中的维也纳是什么样子的?”学生通过感受音乐的旋律美来描述世界音乐之都的意境美,一位小作者描述道:“在飘着朵朵白云的蓝天下,耸立着一座风景秀丽的阿尔卑斯山,山脚下有一个古典又雅致的城市,城中高楼林立,郁金香争奇斗艳,清澈透亮的多瑙河从城东直贯城西,红、绿、蓝、白组成了一幅绝好的山水画,这就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漫游在城中,如置身于音乐殿堂。一座座音乐大师的雕塑屹立于街头、公园、广场,一幢幢富丽堂皇的剧院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悠扬悦耳的琴声,雄浑高亢的歌声,时不时地从剧院飘出来,吸引着每一位行人驻足聆听。奇装异服的各国游客无不被美丽的风景、悦耳的音乐陶醉。”多么丰富的想象力呀!
  马克思说;“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语文教师就应该指导学生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引导学生用美学点来塑造自己的灵魂,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审美观点来发现美,创造美。语言美育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良好途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712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