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傅启洲

  关于语文教学,具体内容很多,说法也很多。笔者以为,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根本问题就是教会学生怎样阅读一篇文章,使学生在具体阅读过程中,发展基础学力,发展健全人格。当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要切切实实地训练学生,教会阅读的具体方法,经过历练形成习惯。形成熟练的技能,促进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笔者以为,“三读教学法”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读教学法”的具体内容
  
  1 基本涵义
  
  所谓“三读”,就是把阅读教学划分为三个连续基本环节。
  一读:朗读课文,把握大意,圈点勾画
  “一读”的目标、要求是;①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清晰、流畅、(有感情);②朗读预习提示、注释、提示性的课后练习要求;③圈点生字、生词;④勾画重点句、难点处、疑点处;⑤概括全文大意,体会作者态度和情感。“一读”是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初步了解文章“写的什么”。朗读的水平如何,直接影响其后的阅读水平,应抓好抓实,要争取只用一句话即能概括全文大意。如概括不出,当然要再读领会。
  
  1.1 读:速读课文,分析结构、理清思路
  “二读”的目标、要求是:①概述主要内容;②按自然段逐段概括段意;③自然段若较细的,可按内容划分层次段落,再逐级概括层次段意;④要求学生再从全篇着眼,梳理作者思路,找出全文线索、找出主旨句。
  “二读”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具体分析文章的结构,最后从总体上进行把握,明白作者是“怎样写的”。本阶段主要是概括段意,着眼点在于训练阅读和思维能力,主要是分析、概括、比较、综合、抽象的能力。阅读不能囫囵吞枣,必须掌握分析结构的本领和概括要点的本领,这两种本领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操练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才能学到。
  “三读”:精读课文,揣摩写法,质疑问难
  “三读”的目标、要求是:①精读文章的重点部分、精彩部分,对其再作细分;②赏析遣词造句、标点的作用,不同句式的搭配和语气,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等;③揣摩标题和内容的关系,怎样开头和结尾,过渡、照应的手段,描写的方法等;④评析立意的角度,材料的取舍,详略的安排,语言特点等等;⑤质疑问难。学生的问题有的问到重点、难点,有的钻牛角尖,有的高明,有的可笑,教师都必须持欢迎态度,相机解答,或发动学生解答。如果学生无疑难问题,教师也可相机引导,激发疑问,这一阶段的训练,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锻炼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功底。增长语文素养。
  
  2 基本操作
  
  ①预习课文
  起始阶段,教师作预习示范,规定预习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多次反复训练后,教师检查、督促预习作业。
  ②检查预习
  书面预习作业交来批阅;口头预习作业,在课堂上进行检查,以座位为序,每人读一二节不等一也是讲授新课前的认知性阅读。
  ③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讲授的内容与书面预习作业内容大体一致,但教师不是将现有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采取师生共同探讨的方式,将思考的过程展示出来。概括段意,可提出、补充、比较、修改,并说出理由、读读议议。由于经过预习,且目标内容一致,因此,学生的参与度积极性都很高。
  ④反馈调控
  作业以《导学与评价》与《补充习题》为主,再加抄写生字词。发现问题,再予以点拨辅导。单元结束后,听写生字词。
  “三读教学法”的特点
  “三读教学法”是为初中生讲授新课时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旨在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2.1 注重语文学习的基础性、基本性,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清晰的学习程序。
  初中生刚脱离小学,仍属于打基础阶段,必须抓住母语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规律,夯实基础,培养良好习惯,而不能赶时髦,好高骛远。“三读教学法”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程序都很具体清楚,基础知识主要抓核心知识,操作也不复杂,易学管用。
  
  2.2 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举三反一”和“举一反三”相结合。
  统一要求是指预习的内容、学习的步骤是统一的,但学生个体的预习质量允许有差异。可经常展示预习优秀的作业,以为示范和激励。允许落后,不允许敷衍;允许踏步,不允许退步。学习能力的提高是渐进的积累过程,教师应适时讲授带规律性的知识,鼓励发现性学习,使“举三反一”(归纳学习)和“举一反三”(演绎学习)互相结合,不断拓宽学习领域,提高学习层次。
  
  2.3 将学生的学法与教师的教法融为一体,相互促进,把训练引进课堂。展示学习过程。
  由于教和学的目标指向统一,教法和学法评价标准一致,教和学融为一体,又同在课堂上进行,所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当然,学生的预习毕竟是粗线条的,教师可相机细化课文,深化问题,学生也会提出新发现的问题,从而将学习引向深处,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把现在的结论简单地告诉学生,也不以教参的说法为唯一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探讨“为什么是这样”,师生共同析疑、解惑、辩难、驳误,形成思维碰撞,在优劣高下之中择优抉偏,把思维的过程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感悟不同的解题的思路、结论的依据、语言的繁简,让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2.4 营建平等、合作、宽松的“教学场”
  “三读教学法”要求师生共同活动,学生全员参与,这就要求努力创设平等、合作、宽松的教学氛围。平等不仅是指师生之间的人格平等,还要表现在学生之间的人格平等、机会平等,尤其要关照那些羞涩、胆怯、自卑的学生,给他们平等的学习机会、展示机会,甚至“逼迫”他们行动,并经常鼓励及时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合作,既指师生合作也指生生合作。宽松,是指教师以“欣赏”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意见,不轻易否定,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教师不以知识的权威自居,不要以课堂的教主自居,提倡以理服人,使学生有安全感、成就感。
  
  2.5 “三读教学法”是灵活的、开放的
  “三读”的教学目标是稳定的,因为它抓住了语文学习的基本内容;“三读”的基本程序是稳定的,因为它符合“感知一理解一巩固一运用一创造”的认知规律。但“三读”之间的操作步骤、技巧和教学的具体目标则是灵活的,不必千第一律。“三读法”仅是教学新课的一种方法,它还须和其他的教学环节学习举措整合,和其他的教学方法有很强的相容性。
  总之,“三读教学法”是把教与学融为一体、把教学目标和学习程序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三读教学法”既符合教学常规又突出教学重点;既抓住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又发展探究创新的思维能力;既培养自主学习又开展合作学习;既重视素质教育又瞄准中考这一目标。由于把主要的教学训练放在课堂上进行,因此学生学得会、记得牢,悟得深,课后的作业量不大,辅导量也不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723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