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食品“分装”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食品“分装”是指把产品仅仅进行简单的拆分包装,以大包装食品为原料直接分为小量包装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只允许改变食品的包装而不能添加任何物质去改变食品的特性。在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的过程中,通过“分装”加工方式生产定型包装食品的企业必须在包括包装场所、包装设备以及检验设施、设备等相关方面都要具有与食品生产企业相同的条件,才能确保“分装”食品的质量。
  允许企业对于部分产品质量安全直接影响较小、产品质量相对稳定且较易控制的食品进行“分装”,是我国自从实施食品生产许可(市场准入)制度以来,国家质检总局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企业的生产实际所做的决定,该政策的推出和实施既对食品“分装”企业的质量管理和控制提供了有效的政策保障,又能较好地促进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受到各级政府经济主管部门和企业经营者的好评。经过多年的实际运行,食品“分装”已是食品实施生产许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数量众多的小型食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它涉及的产品品种多而广且数量大,常见的有植物油、蔬菜制品、水果制品、炒货食品、糖、大米、味精、茶叶、糖果、蜜饯、干制水产品等,直接关系到百姓的日常生活,是百姓平日生活中几乎离开不了的物品。因此,食品的“分装”质量确实值得我们的重视和认真对待。随着国家食品生产许可规定贯彻实施的不断深入、允许“分装”产品品种的适当调整,也随之出现一些与“分装”规定的初衷不和谐的问题,影响到了“分装”质量、伤害到了“分装”企业的信誉,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并有合适的应对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1.管理者对“分装”认识不到位。实施食品质量安全的市场准入制度以来,政府监管部门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以及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分装”食品企业进行监管,取得了显著效果,但也有部分“分装”企业认为食品“分装”只不过是大包换小包的过程,是大袋换小袋的加工,工艺简单,技术含量低,质量好坏主要是原生产者所决定,与己关系不大。笔者在QS现场检查工作中常与企业经营者有过这方面的“对话”。某些不正确的心理导致了这部分“分装”企业自身素质提高不明显、只重视经营、销售,对“分装”质量问题关心不足。
  2.“分装”企业使用了非现行有效的标准。随着“分装”业务的拓展和“分装”品种的增加,“分装”所用原料来源越来越多,部分“分装”企业对适用的产品标准和检验方法标准的收集、研究和运用不到位,面对众多的新老产品,他们不能对号入座地使用产品标准,使用时常出错。同时,由于运用的检验方法标准有误,“分装”企业出具的检验报告与原料供应商或第三方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在数据上有着明显差异。标准择用不正确给“分装”企业带来了经济上和声誉上的损失。
  3.忽视“分装”用原料的验收、验证。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要求“分装 ”企业应对其采购的原材料实施严格的验收、验证制度,它包括对供应商的考察、跟踪、评价,对原料的索证(包括产品合格证、有效期内的食品生产许可证、原料的批合格检验报告或政府监管机构监督抽查报告等),对进厂原料的现场验收和抽样检验验收。但有部分“分装”企业怕添麻烦、怕增成本,只要供应商提供有质量证书且价格便宜就放行入库,不对证书内容的真假、是否有效、“分装”产品是否在生产许可范围等内容进行有效性验证,更有甚者是公然采购无生产许可证企业的产品混入合格品中“分装”。如此“分装”存在着极大的质量隐患,质量事故必时有发生。
  4.“分装”用原材料缺乏认真保管。合格的原材料进入仓库贮存是保证产品质量长期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可是有些“分装”企业并不以为然,对所购入的原材料没有按产品特征和贮存要求合理存放,未有效防潮、防水、防鼠、防虫害,甚至与有害有毒物品同库混存混放,其危害不言而喻。
  5.“分装”操作程序显混乱。在“分装”企业里,将拟“分装”的食品自原本的大包装物中取出,使之再进入所要求的小包装物中,并及时封闭其包装口,完成“分装”的最主要工序。部分“分装”企业将这视为是最简单的工序而忽略对其严格管理,但食品的质量危害往往会因为这种忽略而在这些操作中产生和滋长,常见部分“分装”企业员工未按要求进行洗手、更衣就进入“分装”车间进行操作,原材料连同原包装物不经规定的拆包间处理而直接进入“分装”场所,“分装”所需的内包装物品未预消毒即随取随用,“分装”场所及“分装”用器具未有效消毒处理等状况。实际上,看似简单的食品“分装”也容易因员工某些不规范行为或原材料不当裸露或“分装”环境不佳等因素造成新的污染,将原本已合格的产品“分装”成不合格品。
  6.出厂检验执行力度差。食品市场准入制度要求“分装”食品企业应与“生产加工”食品企业一样进行规定项目的出厂检验。但有些“分装”企业对出厂检验不重视,出厂检验项目完成得总有缺漏项,错误地认为自己只不过是将原已检验合格的产品进行“分装”而己,不改变原产品的特性,不必多此一举再进行出厂检验,对运输、贮存、“分装”各过程中可能导致合格产品成为不合格品的影响因素未认真对待,殊不知“分装”品的出厂检验正是杜绝这些不利因素的有效手段之一。
  二、应对的措施
  完善对“分装”企业的指导和监管是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所不可忽视的,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强化这方面的工作。绝大多数“分装”企业均面临着规模小、资金不足、人员素质偏低等普遍现象,所以,使其在思想观念上建立起“分装”也同样是在制造并向消费者提供食品、应负同等质量责任的意识就更显急切。诚然,“分装”工序相对简单,但“分装”各环节的要求并不因此允许有任何的降低。“分装”企业应建立标准档案和目录,对相关标准的收集、使用一点不能含糊;对供应商调整、原料变化、产品更新、标准资料适用等信息都应事先了解和评价,确认无误后才可以进行采购、“分装”等操作;原材料应按国家的规范和产品特性要求进行存放,并设置记录有原料产地、企业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进出仓及库存等内容的物流标识卡,确保原材料使用安全;对于“分装”过程的安全防范更应一丝不苟,确保“分装”食品质量不因“分装”而降低。
  此外,针对“分装”工序简单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还有两个最关键的环节应是监管部门和企业必须十分关注的。一个是原材料采购、验收、验证制度的确实执行。“分装”企业没有使用原、辅材料进行生产加工,不存在加工过程对产品质量产生的影响,“分装”用原料的采购、验收、验证就显得最为关键。从QS现场检查中发现部分企业存在的问题情况,迫切要求其建立原材料采购的从评价、索证到验收的一系列档案和材料,从原材料的外包装、标签上的蛛丝马迹判断原材料的真实来源,特别应注重核对证书有效期和所涵盖的产品品种、对应批的检验报告。QS现场检查中曾发现某企业提供了茶叶(乌龙茶)的生产许可证和近期铁观音茶叶的合格检验报告,而企业实际到货的原料茶还有本山、色种等乌龙茶品种,这些品种并不能被该检验报告所涵盖。如此,就应认为原料的验收验证制度执行得不符合规范要求,存在缺漏。另一个关键环节是确实执行产品出厂检验制度要求的逐批检验出厂产品的规定。虽然原材料进厂时己进行相应的验收确认其是合格产品,但同样存在着如前所述的运输、贮存不当(包括潮湿、高温、虫害及与有害物品混存、混运等),包装防护措施不到位及产品自身的原因而造成“分装”食品不合格的可能。:笔者在QS检查工作时就曾遇上有一即食干制水产品分装企业,其仍在保质期内的“分装”产品烤鱼片被监管部门抽检后因其水分和微生物指标超标而被判定为不合格。经查该原料采购时获取的供方检验报告,该批产品虽属合格,可这两个项目的检验结果都呈临界值,加上恰逢在南方既潮湿又闷热的霉雨季节进行贮存和“分装”,企业图省事未进行严格控制,将供应商的检验数据摘录于出厂检验报告之中,未能及时发现、处置不合格因素,造成严重的损失。事实告诫我们:“分装”企业对出厂检验马虎不得。
  “分装”食品的质量事关消费者的健康和利益,事关食品质量安全和市场准入制度实施的成败,这工作做好了,将促进企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提升政府在百姓中的声誉。否则,将削弱市场准入制度的权威性,扰乱市场经济秩序,食品质量安全将大打折扣。只要我们积极应对“分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措施得当,“分装”食品的质量仍是有保障的,依然是百姓可放心的好食品。 ◆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15354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