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审美文化视角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审美文化息息相关,两者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目标,具有内在本质的契合。在物质环境中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在人际交往中体现审美价值,在文化传播中实现审美行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审美文化 大学生 思想政治 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5-200-0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文化语境中的教育教学活动,离开文化语境和文化的传承而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一句空话。而在文化的探究中,审美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学者就曾指出,“美,作为一种奇特的社会现象,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智力发展、个性完善、道德纯洁、体魂健全更有着特别深刻的影响。对大学生所追求美的天地进行分析,并加以正确引导,是十分必要和十分紧迫的。”{1}所以,在审美文化中、在美的追求中探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不仅意味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创新,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走向更高层次的必然要求。
  “审美文化”这一概念的最早使用,出自于席勒。在席勒看来,审美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理想文化,是一种融真善美为一体的最高境界之文化。吴国玖则认为,第一次明确使用审美文化这一概念的应该是英国学者斯宾塞。德国美学家冯克斯・德索认为,审美文化主要是指“生活的美化”,指“演说与写作、体态与服装、房屋与花园”之美。{2}显然,他的这种解释更侧重于指涉日常生活现象的层面,具有了现代意义。德国思想家阿多诺也在文化批判的基础上认为,审美文化应涉及人类个体文化素质、文学艺术以及自然文化景观等。在审美文化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审美文化”这一理论的内涵,至今仍未达成统一认识。聂振斌认为,“审美文化”这一概念并不是土生土长的,而是中国学者接受了西方文化思潮,特别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之后提出来的,并以此来阐释新时期所出现的文化、艺术、审美现象。毫无疑问,审美文化是接受了西方文化思潮后的产物,但是聂振斌认为审美文化是一种阐释新时期出现的文化、艺术和审美现象的手段却是值得商榷的。叶朗认为,所谓审美文化,是指人类审美活动的物化产品、观念体系和行为方式的总和。毫无疑问,尽管叶朗对于审美文化的定义涉及到审美文化所涉及到的审美意识、审美行为方式等问题,但却有宽泛之嫌,是一种广义的审美文化。根据这种认识,笔者认为,所谓“审美文化”,意指通过自然、社会、人际等各个方面呈现出来,以大众文化、视觉文化、媒介文化等为载体而进行传播的,以现代艺术为核心的审美意识、审美价值、审美行为等。
  可见,审美文化既包含着丰富的精神要素,并通过物化产品和日常行为而体现,它寻求人与社会的协同发展,以人的发展和人的诗意存在为基本目标,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审美文化在对人的培育和发展中,具有内在本质上的契合性。换句话说,审美文化的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在物质环境中确立审美意识,奠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审美意识是审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文化的建构,审美意识的确立是首要条件。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处于社会物质环境之中的自由自觉的主体,因此,物质环境、审美意识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某种本质的内在联系。如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样,物质环境是为审美意识发展的存在条件,共同指向学生和教师主体的发展。所以,在物质环境中确立审美意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在社会自然环境中培养审美意识。“将自然作为环境,就意味着,它与人的内在关系。这种关系,如就自然对人的意义来讲,它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是环境是人的生存之本与力量之源,也就是说,是环境造就了人,成就了人;第二,环境是人生活场所,安身的空间;第三,环境是人的活动对象,生产对象;第四,环境是制约人、控制人的根本力量。”{3}大自然的生命感、秩序感,大自然的崇高、优美,或是使人敬仰、震撼,或是使人怜爱、动情,无不与人的审美意识密切相关。中国古代历来有“君子比德”之说,所谓“比德”,也就是将某种自然物质同人的品德结合起来,以物来喻人,将自然物的品德赋予于人身上。这既然对自然物的赞美,也是对人品德修养的一种要求。如中国古代便有梅、兰、竹、菊四君子之说,这其中体现的是中国古人对大自然时间秩序的一种深刻体验,更是对这些自然物身上所承载的生命和道德意义的感悟,将自然属性上升到思想政治道德的层面,这种提升的途径当然是依靠审美的方式。梅的高洁和傲岸,兰的空灵和雅静、竹的虚心和正直、菊花的清贞和冷艳,这一花一草,一木一石,说的分明不是花草树石,而是活脱脱的审美人格。在中国文化传统的积淀之中,这自然之物已经慢慢脱离了其本来的物质属性,而上升为一种审美品格和人的精神品性。所以,有学者就指出,“在中国传统的美育学说体系中,自然美以其天放广阔、自由无待的形式与神韵,对人类的主体性进行感召,使人格在礼法社会中穿越世俗的束缚,在回归天野中获得解放,高扬个性。自然美对人格的培养,较之艺术美育,在某种程度上更为高远与深邃。”{4}所以,人面对自然山水时,其实是主体客体通过审美意识而结合在一起,作为社会当中的主体,人通过这种面对自然的审美活动而获得社会的思想政治观念,培养审美意识,获得审美感受的同时,也完成了自然美对人格美的陶铸。所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自然环境对学生的熏陶。引导学生亲近自然,并以自然物之美为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在文化传统之中。实现由自然之美到大学生思想品格培育的升华。
  其次,在校园环境中培养审美意识。如同自然环境一样,学生所在的校园环境同样也与人的发展密切关联。大学校园物质环境所承载的文化传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与此同时,优美可人的环境,也使人赏心悦目,使人在和谐愉悦的氛围当中实现自我的发展。所以,大学校园物质环境同样充满着人文关怀的审美韵味,也是审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说,校园物质环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大学校园的物质环境,应该充满着和学校特色相结合、和学校的发展历史相结合的人文气息,通过教学楼、图书馆、体育场馆等标志性建筑物,通过各类校园之中的亭台楼阁、人文景点、楼道、墙壁等来激发广大师生的审美情趣,使其在这种高雅、具有艺术感和美感的物质环境中,去品位历史、感受人文气息,从而在提升学生对大学、对自我的认同感,在审美文化的氛围中,使“美”弥漫于校园之中,以语言美、行为美为导向,开展文化活动,形成良好的习惯,不断提升自我的个性品格修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18999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