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人民币升值影响几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若人民币升值,我国出口、一般贸易以及各个行业等将会受到何种影响?
  
  汇率问题总是包含着太多的政治战略利益。关于人民币升值的利弊问题,业界充斥着各种言论。在此,笔者单从经济的角度出发,谈谈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影响。
  
  长期出口增长趋势不改
  
  决定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即需求,其次是各国在国际分工中地位,即产品的竞争力,而不是汇率变化。
  实证研究表明:人民币汇率与出口量不存在相关关系。
  我们把1995年以来人民币汇率与出口增长率放到同一个时间坐标中对比,可以清晰地看到人民币汇率与出口总量变化不存在相关关系。在过去的15年中,人民币汇率和我国出口分别经历了三个阶段(见图):
  第一阶段,1995年-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稳定,出口大幅波动。连续10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始终保持在8.3左右的水平,我国出口增长率却有时高达30%以上,有时低到-20%。每当西方经济繁荣、海外需求旺盛的时候,我国出口就大幅增长;每当西方经济低迷、海外需求下滑的时候(如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1年911之后的西方经济低迷),我国出口增速大幅回落。
  第二阶段,2005年7月-2008年6月,人民币加速升值,出口却高速增长。三年中,人民币升值幅度约为18%,但这并没有带给我国出口明显的负面冲击。在加入WTO带来的正效应逐步释放、世界制造业向中国转移、外围经济向好的大环境下,我国出口连续几年保持20%-30%的高速增长。
  
  
  
  
  第三阶段,2008年6月-2009年10月,人民币汇率稳定,而出口大幅下滑。2008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一改升值趋势,连续一年多时间稳定在6.82附近,政府还加大了出口补贴力度,但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带来海外需求减少的背景下,汇率低估和出口补贴根本不能提升中国的出口,2009年中国的出口下滑比1998年还要严重。
  可以看到,2005年7月到2008年7月,美元兑人民币从8.2223贬值到6.8376,中国月出口额从660亿美元增加到1368亿美元。2005-2008年,人民币连续4年升值,分别升值2.56%、3.35%、6.90%、6.85%,2005-2008年中国出口分别增长28.4%、27.2%、25.7%和17.5%。这说明,人民币升值不改变中国出口的长期趋势,甚至连短期影响也非常有限。
  实证数据表明,中国的出口和人民币汇率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中国的出口本质上是由中国的国际分工地、贸易加工优势和外国需求变化决定的。
  出口增长来源于国外需求和中国比较优势。
  2002年到2008年,世界经济连续7年较快增长,经济增长率均在2%以上,是自1960年代的全球经济增长黄金期后的又一轮黄金周期。全球三分之二的国家2004-2006年期间的平均增长率超过4%。需求的增长是这一时期世界贸易大幅增长的前提。
  除去需求增长外,对我国出口影响最大的是比较优势,即低廉的制造业成本,特别是低劳动力成本。据统计,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仅相当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2%-4%,香港、新加坡、韩国、台湾的5%-13%,巴西、墨西哥的20%-30%。
  低劳动力成本决定了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1996年后,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和香港等经济体的加工贸易出口产业,尤其是其低端加工程序,大量转移到中国,这样把它们对美、欧的出口转移到了中国。而我国则从这些经济体大量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和半成品,因此我国从它们的进口也大量增加。1996-2005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高达55%,2006年后,虽有所下降,仍在48%以上。近几年外商对华投资由加工组装环节向上下游延伸,我国家用电器、信息技术、运输工具等产业的国内配套能力大大增强,从而大量替代进口。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也由“大进大出”向“小进大出”转变,国产料件的比重大幅提高,加工贸易进口比重由2005年41.5%下降到2009年的32.1%。
  汇率不是决定出口企业利润率的主要因素。
  一方面,不管汇率和税收怎么变化,中国出口加工企业利润率,总停留在勉强维持生存的水平。中国的大部分出口企业还没有高端贸易地位、专有技术垄断地位、专有知识产权、全球品牌、海外定价权、独立的海外销售渠道、或其它避免竞争的产品市场壁垒,而是像农业社会的农民或者早期工业社会的工人一样,处于相互完全竞争或恶性竞争的地位。这就决定了中国大部分出口加工企业的利润率只能停留在勉强维持生存的水平。
  中国出口企业一直叫嚷“我们的毛利率只有10%,人民币一升值,我们就倒闭了”。其实,他们的产品出厂价与海外零售价的差价有的高达100%,有的高达1000%,是那些贸易商和采购商经过调研之后,只留给他们10%的利润(海外采购商调研和谈判的目的就是寻找那个“让他们勉强生存,也不让他们饿死”的价格)。
  如果人民币升值或者出口补贴减少,这个成本不会摊到中国出口加工商头上,而是在出厂价和海外零售价中间的100%到1000%的差价中轻松解决。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看到,在人民币升值18%的2005年到2008年,中国出口高速增长,中国出口加工商的利润也没有减少。
  表面上,跟中国政府寻求汇率和补贴支持的是中国的出口加工商,实际上一旦得到这种支持,他们并没有能力保留这部分利益,而是迅速把这些利益交给外国人;反之,如果中国政府减少汇率和补贴支持,表面上是掠取中国出口加工商的利润,实际上只要危及到中国出口商的生存,海外采购商会很快让利。
  通俗地说,中国的出口加工商既是咱们本国的“孩子”,也是外国采购商的“孩子”,但是如果不改变竞争和国际分工地位,他们注定都是“苦孩子”―本国给他们补贴或汇率支持,他们就把利益交给外国人;如果取消汇率和补贴,初期中国的出口加工商要承担一定的压力,但是他们不承担这种短期压力,海外采购商就不会让利,中国的出口加工业也不会向内地转移。
  关于产业转移的区域取向问题还值得进一步论证,整体来看,在印度、越南等国的能源电力、厂房设施、治安环境、劳工技能、管理能力、交通运输状况、贸易税收环境还没有迅速赶上的背景下,短期压力造成的产业转移更取向湖南、安徽、四川、河南等二线地区――一旦印度、越南的投资环境、劳工条件逐渐赶上,则在短期冲击下,产业外迁的可能性越大。
  另一方面,出口产业的价值链占比对利润率影响有限。一个普遍的误解是,在价值链构成中占比较高的产业利润率就高,实际情况往往不完全是这样。企业在产业中的价值占比对利润率有一定影响,但不是决定因素――企业利润率的分布主要取决于竞争状况和分工地位,而不是完全取决于某个产业链的价值分布。
  比如,笔者在企业调研中发现一些手机零配件制造商,他们的产品价格只有十几元人民币,占整个手机价格的百分之一。恰恰是因为他们产品在手机价值链中占比低,生产的厂商少,采购商压价的冲动也不大,所以产品毛利率高达60%以上。类似的高毛利小产品在化工、通讯、奢侈品产业链中有很多。当然,动态地分析,价值构成越大,压价空间越大。整体而言,中国出口企业的出厂价主要包括“材料和加工”,而且其中的化工塑料、机电等产品的材料部分有很大比例是进口,加工制造在产业链中的实际占比更低。
  从上述产业的价值链分布来看,如果汇率升值,服装、鞋子、打火机等产品的成本在批发零售环节、设计研发环节分摊的可能性最大;而化工塑料、机电等产品的升值成本则要在生产环节来分摊。

  针对化工、塑料、机电等产品制造业产业链较长的特点,分摊升值造成的销售利润率降低可以有比较大的弹性。一个比较能说明问题的案例是2004年到2007年的原材料上涨:石油从30美元/桶升值到140美元/桶,但是下游的塑料化工产品都没涨价,并且把所有的成本上升都在较长的产业链中分摊消化;铁矿石上涨几倍,但是下游的汽车、家电等都没有涨价,同样有巨大的成本分摊消化能力。只有在上述产业的成本消化能力达到一个极限的时候,才会具有向上下游谈判的能力―要么造成进口原材料价格下跌,要么海外采购商让利。
  从我国出口总额中来料加工的比例来看,最近一直在17%左右波动,这部分出口产业只赚取固定的代工费,其他的利润和风险都由海外厂商承担,因此基本上不会受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从国际比较看,本币升值并不改变本国出口长期趋势。
  从日本的经验看,日元升值对出口影响有限。自1976年1月至1978年10月,日元从306.0劲升到177.05兑1美元,34个月升值72.8%。1976-1978年,日元升值幅度分别为4.1%、22.1%和23.5%,同期日本出口分别增长20.5%、8.6%和-5.0%(以日元计价);1985-1987年,日元分别升值25.6%、26.5%和30.6%,同期日本出口分别增长4.0%、-15.9%和-5.6%(以日元计价);日元两轮大幅升值中,日本出口增速大幅低于日元升值速度。日元升值对日本出口的短期影响是非常有限的,日元升值与日本出口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负相关关系。1989年到2007年,日元累计升值28.7%,日本出口增长121.9%,日元升值并不改变日本出口的长期趋势。
  韩国和巴西也是如此。2002年4月到2007年11月,韩国韩元不断升值,美元兑韩元从1319贬值到917,但月出口额从2002年4月的132亿美元大幅增加到2007年11月的358亿美元。2003年到2008年6月,巴西雷亚尔不断升值,美元兑雷亚尔从3.75贬值到1.57,但月出口额从2003年1月的48.05亿美元大幅增加到2008年7月的204.51亿美元。
  
  促进一般贸易转型和
  结构升级
  
  表面看来,人民币升值后,由于我国存在着巨额货物贸易顺差,货物出口得到的美元结算成人民币后的减少额,将大于进口支出美元所需的人民币的减少额,这样会得不偿失,会出现净损失。如2009年,我国货物贸易顺差1958亿美元,合人民币13379亿元,如果人民币升值5%,货物贸易顺差折合人民币为12710亿元,出现669亿元的净损失。实际上,由于加工贸易的大量存在,人民币升值不仅不会减少损失,还会增加国民福利。
  首先,人民币升值会直接减少一般贸易逆差损失。1981年以来,我国一般贸易(总出口减去加工贸易出口)大多年份为逆差,1999-2006年更是连续8年逆差,最大逆差出现在2004年,742亿美元,顺差年份很少,顺差数额很小,最多的2007年,只有127亿美元。2009年逆差为686亿美元,合计4702亿元人民币。如果2009年人民币升值5%,逆差为4487亿元,比升值前少215亿元。这样,人民币升值在一般贸易方面可直接带来国民福利的增加。
  其次,从资源转移看,人民币升值可更大程度上增加国民福利。一般贸易是从最初原材料的生产到最终的产品生产加工都是在国内完成的,也就是整个产业链都在国内。我国真正称得上丰裕的资源只有劳动力,一般贸易出口的商品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内劳动力和原材料都已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与加工贸易相比,人民币升值可以更大程度上增加国民福利。
  第三,人民币升值可促进出口企业转型与结构升级。面临着发达国家的反倾销及其他发展中国家更低成本的竞争摩擦,产业升级已成为我国一般贸易能否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人民币升值,等量商品换回的人民币减少,成本较高、原来微利的企业会出现亏损,被迫退出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市场占有率提高,产业集中度提高,从而达到转型和结构升级的目的。
  
  宏观调控的有力手段
  
  就汇率制度而言,大国经济更适合于浮动汇率,小国经济比较适合固定汇率。这是因为大国经济内部经济调整成本较高,而小国经济内部经济调整成本较低。大国经济采取固定汇率,或汇率缺乏足够弹性,意味着以较大的国内经济调整来适应外部经济较小的变化。但是,如果像我国这样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保持不变,那本该由人民币升值担当的紧缩就必须由加息或提高存款准备金来代替,这对宏观调控是极其不利的。
  首先,人民币升值可以有效抑制通胀。2000年以来,我国进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初级产品进口越来越多,工业制成品特别是机电产品出口越来越多。2008年,初级产品进口3624亿美元,占进口额的比重达到32.0%。人民币升值不仅可以有效地抑制进口初级产品价格上涨造成的成本推动的物价上涨,还能直接抑制进口消费品的价格,因此对抑制通胀非常有利。
  其次,人民币一次性升值可以有效抑制热钱流入。人民币升值压力下,大量热钱流入,与巨额外贸顺差形成的外汇占款一起,引发流动性泛滥,增加宏观调控难度。人民币一次性升值后,热钱流入减少,宏观调控变得比较容易。
  2010年中国GDP增长率或将在9%以上,而美国只有2%-3%,欧洲只有0.5%左右,综合考虑各地区的物价水平等因素,人民币升值预期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形成且无法改变。在这种背景下,人民币如果不能尽早升值消化这种预期,就会有越来越多的热钱流入。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我们只能不断发行人民币来购买这些外汇,最终要么造成输入性货币流动性过剩,要么被迫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息来对冲。最后,为了一个跟出口量没关系、跟出口加工企业利润没有实证关系的人民币汇率,牺牲整个国民经济的均衡,被迫进行内部紧缩。
  
  行业不同利弊不一
  
  最简单的情况,如果一个来料加工装配企业,无国内工人参与加工装配过程,产品全部出口,则人民币升值与否对其没有任何影响。如果一个企业有廉价的中国劳动力工作,或有部分原材料来自中国境内,产品全部出口,则人民币升值对此企业与前者相比,具有不利影响。综合来看,人民币升值对国内产业(企业)的影响取决于原材料进口、国内劳动力的参与程度与产品出口的比较,对出口产品而言,如果国内劳动力和原材料比重大,人民币升值是不利的。(见表)
  
  
  
  
  最为有利的是纯进口商,特别是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商品的进口实行国营贸易经营的贸易商。比如,依据入世议定书附件2A所列,对粮食、棉花、植物油、食糖和烟草等农产品具有专营权的中国粮油进出口总公司、华润公司、南光进出口公司、中国棉麻进出口公司等,又如,垄断国内钾肥进口的中国中化集团和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公司等。部分对国外高技术产品进口较多的通信、医疗、电影电视、科学研究行业等。
  最为不利的是纯出口商。
  非常有利的是原材料进口依存度高的行业,如石化行业:2009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为52%;钢铁行业:2009年中国铁矿石的对外依存度为69%;民航:目前在册飞机主要来自波音公司和空客公司;部分有色金属企业:许多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均超过50%。
  非常不利的是产品出口依存度高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如我国轻纺和家电等行业对外依存度普遍较高,包括服装、鞋、玩具、摩托车、照相机、电冰箱、彩电和空调等。
  基本无影响的行业分为三类,一是进出口平衡企业,只要劳动力工资保持稳定,国内原材料价格保持稳定,人民币升值对其基本没有影响,如进料加工贸易企业,来料加工装配贸易企业,这主要分布在制造业企业。二是无进出口企业,如房地产、农林牧渔业、电力、天然气、自来水、建筑、文化、居民服务。三是中介行业,如金融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060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