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业绩评价指标的比较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凌燕

  [摘要] 本文试图对目前主要的业绩评价指标作对比分析,以帮助企业深入理解和掌握评价指标,并根据自身情况,构建适合本企业发展的业绩评价体系。
  [关键词] 业绩评价 指标 比较
  
  管理大师彼德・德鲁克曾说过:“如果你不能评价,你就不能管理。”正确地进行业绩评价并恰当地激励经营者及员工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业绩评价指标很多,大体上有以下五种:传统收益衡量指标、经济增加值、以市场为基础的衡量指标、现金流量衡量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企业要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业绩评价体系,首先就必须了解、掌握这些指标,熟悉它们的优劣势和适用范围,在众多的评价指标中进行选择。本文试图对目前主要的业绩评价指标做对比分析,以帮助企业深入理解。
  一、传统收益衡量指标
  1.净利润、每股收益。净利润、每股收益是反映企业在一段时间产生的经营成果的流量指标,因为它们可以从财务报告中直接取得,且容易理解,所以一直是评价业绩的重要指标,至今仍为大多数企业采用。但利润指标的缺点也同样早为人们发现,利润仅仅是个绝对值指标,无法在不同规模的企业间进行对比,而且没有考虑投入资本的多少,容易导致管理人员不顾投资成本盲目扩大短期利润。
  2.投资回报率(ROI)。即净利润与平均净资产的比率。投资回报率综合了有形资本投入,反映企业运用资产的效率。它是相对率指标,可以对不同规模的企业业绩进行比较。另外,投资回报率可以通过杜邦分析法分解为三个指标:销售利润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从而使其与企业销售、成本控制、资本结构、资本运营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建立直接联系,以寻找影响业绩的具体原因。该指标的缺点是:第一,只关注回报,没有考虑风险。相等回报不同风险的项目为企业创造的价值是不同的,显然风险低的项目更有利于企业;第二,忽略权益成本,视权益投资为免费投资,虚增了利润;第三,导致企业经营者放弃高于资本成本但低于目前企业投资回报率的机会,直接损坏企业的整体利益;第四,只代表投资效率,而不是财富增长。假设资本成本为10%,投资1000万元回报率为20%的项目将比投资1万元回报率为50%项目为企业带来更大的财富。
  3.剩余收益(RI)。即净利润减去资产与资本成本的乘积。剩余收益的运用至少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它克服了使用投资回报率指标衡量业绩带来的次优化问题,引导经营者采用高于资本成本的决策。同时,剩余收益还考虑了企业全部的资本成本,包括权益成本的补偿。不同部门、行业的风险不同,资本成本不同,剩余收益指标允许企业按风险程度调整资本成本,风险高的企业资本成本更高,即使取得与风险较低的其他企业相同的利润,剩余收益也比较低。但剩余收益是绝对值指标,不便于在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之间进行比较且资本成本的确定较困难。
  传统收益衡量指标比较容易在企业整体及部门层面上应用,适用范围广。但它们都建立在会计的权责发生制原则的基础上,受会计政策影响很大,所以容易被人操纵,以致不能准确反映企业的业绩。另外,它们都是历史数据,只能对过去的业绩进行评价,无法对未来价值创造能力评估,可能导致经营者片面追求短期效益,损害长期利益,比如:减少研发费用,忽视人才培养等。
  二、经济增加值(EVA)
  经济增加值即以调整后的税后净利润减去投入资本与加权资本成本的乘积,是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思滕思特咨询公司(Stern & Steward Co)提出的。EVA产生的背景是资本市场的全球化和资本管制的解冻,资本具有更高的流动性,流向能被高效率使用的地方,所以为股东创造价值或股东利益最大化成为企业的目标。该指标考虑了资本供给者――股东的回报要求,将股东的机会成本作为权益成本纳入企业经营成果中。目前EVA已被广泛地应用于西方企业中。EVA的公式类似于传统收益衡量指标中的剩余收益,但在指标内涵上两者却有着较大的差异,表现为:第一,EVA对基于会计准则的会计利润进行了调整,从而消除了会计谨慎性原则和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影响,更准确地反映出经济收益。第二,EVA应用现代金融学的原则和方法:资本定价模型等,更准确地评估资本成本。第三,EVA不仅用于绩效评估,而且还完善了与EVA挂钩的薪酬激励机制,实现了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的科学结合。当然EVA也有它的缺点,表现为:第一,没有摆脱会计指标滞后性的特点,不具有前瞻性。第二,调整复杂,思滕思特咨询公司提供了多达164个调整项目,经常涉及的调整项目也有10多项。第三,资本成本仍然难以确定。第四,是绝对值指标,不同企业间缺乏可比性。第五,无法在部门或更低层次进行业绩评价。
  三、以市场为基础的衡量指标
  主要包括市场附加值(市场价值减资本投入)、市盈率、股票价格、全部股东回报率、超额回报等指标。以市场为基础的衡量指标综合考虑了未来增长的市场预期,通常易于计算。但指标的适用范围仅限于上市公司,且不能在部门层面上应用;更重要的缺陷是公司业绩并不是决定股票市场价格的惟一因素,像安然公司这样市场价格较高的大公司顷刻间倒闭的事实也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在市场效率较低新兴资本市场上更是如此,过度的投机行为,信息严重失真及市场的管制都将导致市场价格严重地偏离真实价值。
  四、现金流量衡量指标
  主要包括现金附加值(CVA)、自由现金流量、现金回报率、经营现金流量等指标。现金指标在企业价值评估中占有重要位置,企业价值就等于现有资产和未来现金流的现值。现金指标能够消除权责发生制的影响,摆脱会计准则的影响和约束,适用于企业整体和部门业绩评价,它的优势是很明显的。但企业的价值不仅取决于现有资产的价值,而且取决于未来预期获得的现金流,现金指标仅仅代表历史现金流,并不能由历史现金流的大小推断未来现金流,比如,大量的投入科研费用,将导致现在的现金流减少,但并不代表未来现金流降低。现金指标混淆了历史业绩衡量和未来价值的评估。
  五、非财务指标与财务指标结合
  上面探讨的都是财务指标,我们知道财务指标是事后指标,只能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最终结果进行总体评价,无法了解驱动绩效的深层原因并及时对管理活动进行反馈,也无法预测未来业绩。财务指标以会计数据为基础,着重对有形资产进行反映,对无形资产和智力资产无法确认和计量,而无形资产恰恰是企业未来参与竞争的核心能力。财务指标的种种缺陷导致非财务指标的引入。非财务指标,比如:顾客满意度、市场份额、组织的学习能力、研发能力等,反映的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和智力资产,通常并不一定体现在当期的财务成果中,但它们对于企业的未来的业绩和竞争力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高速成长的行业及实行差异化战略的企业中表现更突出,所以非财务指标具有前瞻性,驱动着企业的未来价值创造能力。
  1992年卡普兰和诺顿在《哈佛商业评论》上首次提出平衡记分卡的概念,试图在各个方面识别驱动企业价值创造的关键因素。平衡记分卡从顾客、内部运作、学习与成长、财务四个角度来衡量企业的业绩。其优点是将企业战略用简单、独特的语言表达出来,使战略与各部门的工作目标匹配,各层对战略达成共识,从而使高层可以依靠平衡记分卡监控、指导企业运作。融入非财务指标的业绩评价体系更容易在部门甚至更低级的层次运用,并在更短的期间(每月、每季)内进行评价、报告。另外,平衡记分卡把反映过去努力结果的指标同驱动未来表现的指标统一起来,实现了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统一。其缺点首先是平衡记分卡通常涉及二十多个指标,却没有一个整体的目标。要求多个指标最大化容易导致企业失去明确的目标,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在众多的目标中进行权衡或设置各指标的权重非常重要,但在实践中却很难平衡,主观随意性大。指标过多也容易造成指标间的冲突、混淆、缺乏重点,即使公司财务状况不佳,经理人员也能找到理由辩护。再者,非财务指标的选择比较困难。每个企业的关键指标不同,各企业应选择合适的指标,但驱动未来价值创造的要素通常是“看不见,摸不着”,难以确定。经理人员往往会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能带来更多个人利益的指标上,而忽视那些难以达到的指标。
  综上所述,没有哪个单独的指标能对各类企业及企业的各部门做出完美的评价,不同的指标服务于不同的目的。各类指标也未必是互斥的,比如, EVA和平衡记分卡就可以同时被采用,在企业的高层应用EVA,部门及更低的层次应用平衡记分卡。每个企业应根据自身的规模、性质、战略、指标经济性等多方面因素选择恰当的评价指标,实现业绩评价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进张百祥:西方企业业绩评价方法评析[J].财会月刊,2004.10
  [2]张悦王艳: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浅析[J].财会月刊,2004.4
  [3]大卫・格拉斯曼华彬:EVA革命――以价值为核心的企业管理体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34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