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对土地财政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长期以来,农民、农业和农村在整个经济体系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路径之一,以提高农民的合理经济利益。因此许多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也逐步市场化、经济化,但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问题,随着可供出让土地量递减,农民会逐渐成为与地方政府争夺利益的群体。
  关键词: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入市土地财政区域地方政府
  引言:所谓的土地财政收入就是指地方政府通过对土地使用权进行出让,获取土地使用权出让金以维持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行为,从而提高了政府财政调控与财政可支配财力的能力。在我国,地方政府的土地收入主要依靠增量土地,也就是说,地方政府的收入主要依靠出售地块所带来的土地出让金。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会为城市化带来充足的土地资源,形成新型的土地财政模式,促进政府职能的改变,这也是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手段,即另一种形式的土地征收方式。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容易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比如说导致农村经济的失衡,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有所增加,农村恶性贷款发生率飙升,这将影响我国农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总而言之,会对现如今地方政府对土地流转主导的局面造成很大的改变。
  随着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一个必然趋势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但也極容易产生一些产权纠纷问题。土地即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因此在农村建设用地入市的过程中政府必须保证农民基本的生活条件与财政收入,且要立足于本区域内的基本情况,做到以规划为导向,拿法律做后盾。
  一、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成千上万的农村年轻人外出工作,导致大量农村土地闲置,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然而,土地资源是有限且稀缺的,人们必须集约利用日益紧张的土地资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土地要进入市场交易必须由政府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同时办理征地审批手续,将集体土地变为国有土地,还必须缴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才能与国有土地用权、同价进入市场。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将有效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土地交易市场。
  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对土地财政的影响
  1.提高了农村土地市场资源的竞争力,促进政府职能的改变。我国土地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小。因此经济效益对土地资源的激励性因素较强,即土地的市场价格越高,激励因素的作用就越强。因此当某些地方的土地价值较高时,农民便会主动将土地投入到市场中。由于土地价值的波动性比较大,政府要想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就必须降低对土地财政方面的依赖程度,从之前的管理型角色转变为服务型角色,从而确定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合理市场价格,既维护了农民正当的经济权利,又保证了政府资金的高效利用。以成都市郫都区为例。,对于用途、区位条件和市场进入方式不同的土地,采取区别征收土地增值收益调节基金和转让契税调节基金的方式,即转化为了另一种形式的土地征收途径。
  2.将减少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但这种依赖不可能一次消除。由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性根植于历史因素,土地财政的现状不会因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入市而一次性改变。土地稀缺性是导致土地财政现象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后,城市建设用地将提高供给数量,地价会相应降低,地方政府直接取得的财政收入减少。但如成都市郫都区的资产管理公司运作模式,政府将与社会和私人资本合作,从而有效分流政府财政紧缩的负担,也有助于更好地促进土地财产性收入可持续性发展。
  三、针对目前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产生的问题提出的相关解决措施
  土地财政是我国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政府进行该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的重要来源,所以政府必须平衡土地财政收入与其他财政收入之间的关系,减少政府对土地收入来源的过度依赖。在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过程中,应优化法制环境,确保农民的合法利益和正常经济收入,减少不必要的财政纠纷,可以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第一,国家要加强对农村建设用地入市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为改革提供后盾和保障,建立起适合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产权制度;第二,合理分配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收入,完善国家与集体、集体内部的分配机制;第三,要强化社会组织的管理工作,引入民间资本,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第四,始终坚持经济发展与农民的生产生活相结合,注重民生工程的建设,同时,我们应该摆脱地方政府对土地收入的过度依赖,在土地征用的过程当中要加大对经济危机的防范,减少过度放贷等不合理的经济状况出现。
  结语:综上所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是土地制度改革的必然走向,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在试点过程中逐步完善,颁布政策、规范相关土地管理制度,为农民提供合理的经济效益保障,促进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844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