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应用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基于应用型高校的任务和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本文从物流管理专业“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现状出发,发现应用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教材内容、教学模式、课程考核、教学环境等方面存在问题,据此制定出更新教学内容、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项目教学、优化并完善考核方式、丰富实践教学环境等对策,突出应用型高校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物流管理:国际贸易;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521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应用型高校是以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为目标,从而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更好体现地方高等院校服务当地经济的地位,高校需通过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其中加强课程建设是发挥学院作用的重要途经。针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主要任务不仅是解释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国际贸易政策,分析国际贸易术语、国际贸易运输、国际贸易保险、国际贸易价格及国际贸易结算也是其中关键的环节。可以看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涉及知识点较多,并且与物流管理专业后续课程相关性较强,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通过本课程,学生需要掌握国际贸易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现象产生的原因。此外,学生需熟悉进出口贸易流程,通过教学改革可以完成相关单据的缮制等业务操作。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国际贸易、物流管理、跨境电商与商务英语等专业的基础课程,从而为物流环节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不同专业的教学目标不同,如何结合专业特点制定教学改革是必要的。本文从地方应用型高校出发,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提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1 物流管理专业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现状
  尽管全球的经济发展或将放缓,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已成为一个贸易大国。但是我国对外贸易规模和结构发生了变化。在此背景下,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方案,是当前物流管理专业对国际贸易领域的迫切需求。
  世界各国的国际贸易发展速度与模式不同,而世界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这将不利于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如何提高本国企业进出口贸易成为我国各级政府关注的重点。针对物流行业的需求,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主要应用方向是第三方物流、国际物流等,如快递服务、物流客服人员、仓库管理员、采购人员、货物代理操作人员与报关员等,针对不同的方向,课程设计不尽相同。在物流管理专业中,“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物流行业中货物代理操作人员与报关人员岗位所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是专业基础课程,一般是在大二第一学期开设,课时有54学时或32学时,目前针对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学时间为16周,课时以32学时居多。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授课内容主要从国际贸易术语开始,而物流管理专业前序课程并没有“国际贸易理论”或“国际贸易”等相关课程,所以为了更清楚的阐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需从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着手,一般授课时间在6学时,其中包括对国际贸易基本政策的教学。第二部分的内容便是国际贸易术语部分,为实务操作流程打基础,一般授课时间为4学时。第三部分即实务操作部分,从交易前的准备开始,经过交易磋商,到达合同签订,最后按照合同履行相关的义务,授课时间一般为22学时。从教学内容上看,“国际贸易实务”按照工作内容设计,用的是单元教学内容,即情境教学方法,从而开展对此课程的教学。在此教学过程中,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在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
  2 物流管理专业国际贸易实务教学问题分析
  2.1 教材内容更新速度慢
  目前市场中有大量的“国际贸易实务”方向的教材,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等,但是教材的体系、章节结构和内容根据教材名称而略有变化,其受诸多因素限制。总体而言,“国际贸易實务”课程内容与实际应用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满足与时俱进的教学需求。在教材系统和内容安排上,古典和新古典理论的解释详细和完整,这解释了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的国际贸易现象,但是却无法解释当代的国际贸易现象,所以亟需教材内容更新,继而缩短教学内容与国际现实存在的差距。
  2.2 教学模式传统且单一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丰富的课程,知识框架涉及内容较广,然而由于地方高校教学条件、手段与其它因素限制,导致高校教师在授课的时候采取传统且单一的模式进行教学,诸如教师主要借助多媒体进行课件演示方法授课,在整个教学周内,虽将案例教学贯穿其中,但总体而言,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听众。教师多以讲授教材内容为主,学生被动吸纳。特别是针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一般是2学分到3学分,其中2学分居多。由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知识章节多,知识点琐碎,而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学时短,导致教师讲授占用了大部分的上课时间,学生往往容易陷入注重理解和记忆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而忽视贸易流程操作的灵活运用。采取这种传统且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掌握知识效率相对较低,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2.3 课程考核方法单一
  目前,随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提出,许多地方高等院校开始教学改革,传统的考核方法日趋合理化。但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国际贸易实务”考核方案大多数以笔试闭卷的考核方式为主,虽然试题中客观题与主观题比例有一定的要求,但题型基本以单选、多选、案例分析题、计算题、简答题和论述题为主。学生只要在临考前按照教师教学重点与难点认真复习,识记知识点,一般即可通过测试。学生的成绩衡量标准逐步发生变化,诸如一些地方院校为了突出学生的平时表现,用平时表现与期末末考两部分衡量学生的能力,比例也略有不同。还有部分院校采取的考核方式为学生撰写相关学术论文。学生的成绩即以提交的论文衡量标准。尽管如此,这2种考核方式无法客观准确的衡量学生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无法通过此种考核方法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在衡量学生的时候也考虑到了学生平时表现这一指标,但其在最终成绩中所占的比例没有进行严格的量化,即存在很大的主观随意性,无法发挥考核在一门课程中的作用。总之,传统的考核考核方法单一,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的主要考核标准无法真正反映出学生本学期的学习效果,也会造成学生只关注成绩,忽视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关于国际贸易行业新技术、新知识及国际贸易流程操作的学习。   2.4 缺乏物流管理背景的实践教学环境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条件。目前,许多地方院校开始逐步建立国际贸易相关领域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但是由于涉及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商业机密等,学生很难触及真正的实践业务。外贸企业分配给学生的只是最基本的日常办公业务,企业也无法真正的有效指导学生。因此,许多实践教学环境条件仅是形式,不能满足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对于国际贸易实践操作需要。
  2.5 缺乏物流管理的国际贸易师资队伍
  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的教师是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即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任教,这部分教师对于相关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前景把握精准,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他们没有真正的进入职场,没有真正从事相关工作,他们教授繁杂的知识,往往脱离实际。即使一些教师是从企业转型进入,但是也无法让学生真正的进行业务操作,这些局限使得教师将其教学重点向理论教学转移,违背了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目标。3物流管理专业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对策
  3.1 教学内容整合与更新
  教师应根据章节的内在联系和逻辑,认真制定逻辑严谨与时代性较强的教学大纲,细心撰写规范性较强的教案,从而弥补市场中教材内容更新速度慢的缺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内容有国际贸易基本概念、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国际贸易术语、国际贸易合同的签订、商品的品名、国际贸易运输、保险、国际结算等环节。教师需要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特点,关注国际经济形势,与时俱进,从而保证内容全面并兼顾重难点,更新教学内容。
  3.2 采用现代化手段辅助项目教学
  课内与课外教学相结合。基于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前序课程中并没有“国际贸易”相关课程,所以授课内容环节多,知识点琐碎,要求学生识记的知识点多。为了避免学生学习枯燥现象,在课内讲解的时候要注重教学思路、讲究方法并侧重讨论。在课堂外,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国际贸易中合同的缮制环节、运输环节、保险环节、结算环节与不可抗力等环节的操作,启发学生思考,可采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法。
  网络教学方式的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大量的混合课程终端进入教学。可以通过多媒体创建教学网站,也可以选用国际贸易方面的精品课程网站与国内外学习站点的链接运用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教师可在网站中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并提供相应的电子课件、电子教案、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学录像和视频、实验指导试题及解答等。
  建设并使用模拟实验室。地方应用高校应根据专业要求和条件建立模拟实验室。一些高校投资建设实训中心,其中包括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硬件设施先进,能同时容纳多个班级学生。选择国际贸易相关实训软件,模拟企业进出口业务流程,如步惊云软件。学生可根据软件模拟业务操作,达到对国际贸易实务流程的认知任务,进而完成课程设计任务。同时,模拟实验室服务器中教学资源和宽带连接为学生自主探索国际贸易实务提供了基础条件。由于是实务操作模拟,学生可根据步惊云软件中设置好的贸易背景进行流程练习。通过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双语教学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地提升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水平与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任务。
  3.3 优化并完善考核方式
  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考核要与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区分开来。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考核要侧重学生的能力,既要考察学生对于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还需检测学生关于进出口贸易相关流程的操作与问题的应对能力。在实践操作中,进出口贸易流程问题庞杂且多样,学生需运用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以需对考核方式进行创新。因此,在衡量学生成绩时,有必要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模态因素评估,包括对学生出勤、课堂互动、作业与测试、实训、末考方面进行综合评分。关于实训实践技能成绩,教师应将学生进行分组来完成实务操作流程。由于国际贸易软件中英文居多,根据学情,一般以3-7人一组,此项需在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中完成,利用相关专业软件按照流程进行进出口业务处理,系统根据本组表现进行判分,然后学生需根据本次操作经验归纳总结完成实训报告,这部分称为实训实践操作技能成绩。期末考核形式应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采用开卷、闭卷、开闭卷结合或课程结课论文等形式。
  3.4 丰富物流管理的实践教学环境
  对于物流管理专业背景下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高校可选择校企合作模式以推进实践教学环境。其中包括定期开展校企合作论坛,展开专题教育,邀请本行业优秀校友参加。诸如在定期开展的校企合作论坛中,企业工作人员可根据其个人成长历程与物流行业现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从而加深学生对于物流行业与国际贸易的了解。在校企合作中,要真正的让学生融入到实践教学环境中,在不涉及机密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到相关外贸单位参观学习,甚至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外贸工作任务,由公司的专业人员带领学生完成相关的工作流程,从而实现校企合作,提高学生对于国际贸易自主学习兴趣,巩固知识,增强师生实际工作能力。
  3.5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法有很多。一方面,选用物流管理专业和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教师,并且需要由教学水平高与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担任课程组组长,从而促进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组内教师沟通交流,进而帮助提高大家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高校在聘任的时候要注重引进符合要求的企业从业者,或邀请外贸企业优秀人员为学生授课或做相关专题报告。此外,高校可派遣部分教师参与到国际贸易实务的操作中,以提高教师队伍知识水平与实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孙畅.经济类虚拟仿真实验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 37 (01):157- 160.
  [2]蒋和平.地方院校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6 (05):88- 90.
  [3]韩立红.高校“国际贸易”课程双语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探索,2014 (11):25- 27.
  [4]潘洁.基于职业能力的高职“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 (14):138- 139.
  管理词源
  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public administration)是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的一种管理活动。也可以泛指一切企业、事业单位的行政事务管理工作。行政管理系统是一类组织系统,它是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分系统。
  行政管理最广义的定义是指一切社会组织、团体对有关事务的治理、管理和执行的社会活动。同时也指国家政治目标的执行,包括立法、行政、司法等。狭义的定义指国家行政机关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又称为公共行政。
  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管理的对象曰益广泛,包括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市政建设、社会秩序、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现代行政管理多应用系统工程思想和方法,以减少人力、物力、财力和時间的支出和浪费,提高行政管理的效能和效率。
  基金项目:本课题为2018年度河南民办教育协会“河南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HM XL-20180464) 。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577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