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社会组织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社会组织管理专业人才,是我国社会组织所需人才的重要来源。但是,现阶段社会组织管理毕业生的就业市场正面临较大的困境,这说明我国高职院校在社会组织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培养目标不清晰、办学特色不鲜明等问题。文章针对高职院校社会组织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了其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结构存在的问题,并对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社会组织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会组织管理;人才培养;建议
  中图分类号:G 712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组织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其范圍涉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中介服务等社会生活和发展的各个领域,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力量,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进一步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的新要求。在国家和地方的政策鼓励与扶持下,各地的社会组织规模得到了快速发展。
  社会组织的大规模发展必将导致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因此,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支持社会组织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实施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发展政策”,提出“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开发纳入各级政府人才发展规划。制定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意见”。广东省制定出台了《广东省社会组织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加强人才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而社会组织所需的相关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1 高职院校社会组织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要实现国家的发展规划目标,高职院校在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就非常重要,但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组织对人才技能与素质的要求。社会组织是从西方引进的,中国的社会组织专业教育体系设计和课程体系设置并没有从社会组织的人才素质需求来设计专业教育体系,而是由学院直接根据国外社会组织的理论体系和招生定额进行相关专业设计,最终培养的毕业生无法合理匹配到相应的社会组织工作,导致了“学非所用”或“用非所学”的现象,这将形成社会组织的专业教育发展与社会组织职业成熟度之间的脱离甚至背离。
  在我国,社会组织管理专业教育体系与课程体系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完全使用国外的专业教育模式,二是直接根据学校现有的师资情况和相关专业设置课程。但最为关键的与职业市场的人才需求规格相适应却难以做到。正是培养模式的偏差,使得社会组织教育质量不高,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适合社会的需要。目前本科院校主要是以学术型人才为培养方式,学生毕业后很多人选择了提升学历,从事学术性研究。部分高职院校也开设了社会组织管理专业,但大多数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专业技能与素质,仍然难以适应社会组织的需求。基于以上原因,有必要对社会组织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大量的适合社会组织需求的人才。
  2 社会组织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经验的借鉴
  相对于内地社会组织专业人才教育的现状,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组织专业人才教育都己发展了许多年,达到了较为成熟的水平。它们的社会组织专业教育体系设计和课程体系设置等诸多成果,均可为我国大陆社会组织专业教育提供借鉴。
  2.1 发达国家的经验
  西方社会组织专业人才教育发展较好的国家主要是英国和美国。英国社会组织人才培养,主要为研究导向型人才培养体系和实务导向型资格教育体系的二元结构模式,美国社会组织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为“通才教育”,或者称“全科训练”,也就是在大学阶段采用社会组织通识教育培养的方式,就是提供广泛的知识和技巧,运用系统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具有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工作手法进行分析的综合能力,可使用多元化的处理方式来达到效果。到了硕士和博士阶段才有社会组织的专攻研究领域。
  2.2 香港的经验
  香港各大学的社会组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专业系统理论与方法+专业技巧+专业实践”。首先系统地学习社会组织的一般理论与方法;然后学生自主选择一个社会组织方向开始选修对应领域的相关课程,学习相关的专业技巧;最后是到相关社会组织部门进行专业的实践与实习。合格毕业的学生才能从事社会组织相关的实务。
  2.3 台湾的经验
  台湾地区的社会组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通才+专才教育”,培养的重点在“专才教育”。何谓“专才教育”?就是所说的“专科训练”,具体而言是把社会组织专业学员的人才培养目标定在比较窄的范围内,进行某一种专门的教育和训练,使他们成为某一行的专家。主要体现为“方向知识+方向社会组织理论与技巧+方向社会组织实务”的模式。
  3 高职院校社会组织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3.1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根据以上经验的借鉴,社会组织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分为二元结构模式,本科及以上的培养对象应以研究导向型进行人才培养,高职院校应以实务导向型进行人才培养。而高职院校社会组织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该采用“1+1+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在学校进行专业技术教育,掌握职业岗位必备的专业理论、基本技能,培养职业素质,最后一年到社会组织在真实环境中进行实习接受职业培训。前面的“1+1”是指“通识教育+专才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所谓“通识教育”,就是高职院校在培养社会组织人才时,应当着重促进学生对社会组织的兴趣与专业认同感,并不断强化学生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为学生进入社会组织提供广泛的知识和一般理论与方式。所谓“专才教育”,就是高职院校经过第一个阶段后,学生会根据之前的兴趣和认同进行社会组织方向选择,并开始对这个方向所涉及的专业理论进行学习及相应的技能进行培养,使其成为这个方向上的专业性技能人才。这就意味着第一个阶段不分任何方向进行培养,第二个阶段会分为多个不同的具体方向进行小班培养,第三个阶段就是根据学生培养的具体方向在学校实践基地进行实习,以完成由学校向社会进行过渡的转变。   3.2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社会组织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课程体系的设置应由在校专业教师团队与各类社会组织管理机构人员进行充分的调研和认证来制定,通过对社会组织进行系统的岗位分析,依据社会组织对各岗位职责的具体要求来确定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此来设计或开发新课程,制订真正符合社会组织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目前具有针对性的社会组织管理专业书籍比较少,即使有也是理论性非常强,不太适合高职教育。因此,应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各种能力的要求,确定核心课程,并由在校专业教师及从事社会组织管理的专业人员共同编写一套适合高职教育的教材.教材能更好地结合职业岗位的管理技能,突出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3.3 专业师资结构的组建
  培养出优秀的社会组织管理专业人才,专业的师资队伍是其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必须按照课程设置的需要来配备教师队伍,聘用各类具有丰富社会组织工作经验的社会组织专业人员兼职专业课教师或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完成实践技能型专业课程的讲授工作或指导专业课程的实训及专业实习工作,而不是名义上聘用兼职人员。专职教师需要通过实习来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同时还要改变教学形式,从传统的灌输式、批量化的教学转向围绕主题而进行的互动教学,还要将有丰富经验的社会组织者带到课堂中与学生们互动。要实现这些,学校应出台相关的配套措施。如将专职教师从事专业实践活动转化为合理的工作量,以提高专职教师通过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素养的积极性。
  3.4 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
  高职院校社会组织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实务性技能型人才,其理论运用于社会组织的实践及专业性技能的培养,必须依赖于大量的实践机会,才能使人才培养出来符合职业市场的人才需求规格,最终适合社会组织的需要。因此,需要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如学生能否顺利毕业的标准之一,是每周至少有2小时接受导师的督导,至少完成600小时的社会组织工作实习,这样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情况,均应该在导师的帮助下进行分析总结并最终成为自己解决问题的经验。因此,学校需要与社会组织进行合作办学,建立大量的社会组织实践基地,为社会组织各个方向的专业教学与实践需要提供必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黄诗义.高职院校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 (4):149- 153.
  [2]闻英.职业化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 (3):80- 84.
  [3]李迎生.社会工作概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何如一.社会工作教育与和谐社会构 建[EB/OL].h ttp://www.w o rld u c. com/blo g2012.a sp x?b id= 24559634, 2014-9—6.
  [5]王卫平,肖慧欣.部分国家地区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 (3):16- 20.
  [6]康燕燕.高職社会组织管理专业“渗透型”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构建[J],消费导刊,2009 (08):1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577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