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协同创新视域下航天企业技术能力体系构建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的指导下,为适应“体系化、网络化、信息化、全维化”的现代国防建设要求,航天企业逐步形成了以自主创新为目标、以协同创新为手段、建立健全技术能力体系的发展思路,通过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来推动技术创新,试图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创新的新路径。
  【关键词】航天企业;体系构建
  面对国际经济、军事领域的剧烈变化,国家提升了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创新、自主创新的战略定位,延展了适应新时代创新发展的新需求。长期以来,航天企业坚持将创新作为技术能力体系构建的基础,通过自主研发、模仿再创新、集成与合作等技术活动,以拥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为标志,推动国防综合实力提升和商业价值的创造。
  一、实施基于协同创新技术能力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航天企业作为国家具有代表性的高新型技术企业,创新是其竞争力的关键,不创新就意味着灭亡。在这种情况下, 航天企业在创新能力培养中投入了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 希望能获得出色的创新绩效。然而,依托于计划经济模式建立的企业技术能力体系受到挑战。一方面,技术环境日新月异,研发成本居高不下,大量核心技术被发达国家垄断,知识飞速发展和广泛传播,电子信息领域尤为明显;另一方面,开创性的技术不断在外部产生, 内部的研发成果商业前景不明, 内部的技术人员流失等等, 企业需要一种新的能力体系与创新模式来提升创新绩效。
  技术能力是企业创新的基础,航天企业获得骄人创新业绩并创造财富,需要强大的技术能力作为支撑。知识技术的快速、广泛传播使航天企业必须建立能够与环境高度匹配的技术能力体系,进而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发现并使用新创意、新技术,这必然要求航天企业改变原来僵化、落后的技术能力体系,建立完善、灵活、高效、高度适应环境变化和市场需求的技术能力体系,为研究开发新产品节省资金和时间,从而利于航天企业找到创造价值和致胜的新路径。
  另外,与外部广泛联系的协同创新模式逐渐被企业认知和采用, 成为当今国际上技术创新的新潮流。对于国内的企业来说, 由于内部的研发能力不强, 技术基础薄弱, 协同创新是提升技术能力的一条可选的方式。航天企业尽管在众多领域中处于领军地位,但仍然需要与更多的创新机构联合,将外部的创意和技术与内部研发工作结合起来考虑,保持技术的前沿性,取得更多的技术创新成果,为我国的国防工业和民用工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开展基于协同创新技术能力体系建设的可行性
  进入21 世纪,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背景下,知识性员工数量的骤增、流动性的加大、风险投资的蓬勃发展、产品生命周期的迅速缩短、知识在产品价值网络中的广泛分布、外部创新资源的可用性提高、学术机构研究能力和研究质量的提升等,这些要素的变化使创新模式从封闭走向开放成为可能。航天企业开展基于协同创新的技术能力体系可以解读为传统能力体系的一种升级,意味着企业或组织在创新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内部和外部两条市场通道将企业内、外有价值的创新资源集中起来创造价值,同时建立起相应的内部机制分享所创造价值的一部分。企业内部的创意可以通过外部渠道实现市场化,同样的,外部技术也可以被企业接受和采用。企业的协同创新是一个开放的、非线性的活动过程,开放的本质跨越了企业的传统边界,强化了企业对内外部资源的有效获取、利用和整合。
  环境对基于协同创新的技术能力体系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市场多变的环境下,企业采用协同创新需要较高的协调成本,对市场的反应较为滞后,是不合时宜的;在技术多变的环境下,单凭企业一己之力难以应付技术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所以倾向于采用协同创新;对于航天企业自身来说,在变革型文化的支持下,更倾向于采用协同创新。从以上三点条件来看,航天企业由于行业的特殊性,符合市场稳定、技术多變、变革性文化等基本条件,所以其实施协同创新是可行的。
  三、推动基于协同创新的技术能力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开展技术能力审计,划分知识类别。依据先进性标准,对航天企业内各项技术能力进行审计,划分国际领先、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国内先进等层级;按涉密程度把各项知识及能力分为四个层级,并参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管理。目前,航天有关企业已经建立起与之配套的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专业基础设施和符合专业发展要求的科研管理体系;培养并造就了一批掌握国际先进技术、引领国内先进水平的知名专家和学术带头人,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研发团队;形成了本专业小规模产业化和自主盈利能力,产品在航天型号装备中占主导地位。
  (二)对标国际标杆企业,构建五级技术能力体系。创新能力是组织在技术和组织方面的知识的总和,它体现在组织的人力资源、技术系统、信息系统和组织管理体系中,而创新能力的本质是知识创新。技术能力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是长远性的战略举措。基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特点,可以将技术能力划分为五个层次:1.技术检测能力。即跟踪、观察、寻求和选取外部先进技术信息和知识的能力。2.技术引进能力。即将外部技术知识经过选择、评价和谈判引入企业内部的能力。3.技术吸收能力。即将引进的外部技术和知识经过应用整合到企业内部知识体系的能力。4.技术创新能力。即将外部知识激活,进行整合与创造的能力。5.技术核心能力。形成独特、难以模仿的创新能力。
  (三)深化组织变革,构建创新网络。协同创新就是“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协同创新的先期基础是合作创新,即技术供给方与技术需求方作为独立的经济行为主体,以技术合同为基础,依照各自的优势投入技术创新不同阶段所需投入的资源,组织技术创新活动,按照事先确定的方式分摊创新风险,分配创新收益的过程。对于航天企业来说,可以将高校、企业、研究机构作为核心要素,以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创新平台、非盈利性组织等为辅助要素的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网络创新模式,通过知识创造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间的深入合作和资源整合,产生“1+1+1>3”的非线性效用。   (四)聚焦顶层设计,确保安全互信。决策层要坚持以创新为驱动,紧紧把握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发展的方向和脉搏,建立协作创新与开放式创新的战略,审慎地推行与外部创新者甚至部分竞争者之间的优势互补合作和项目联合开发。航天企业的长远发展,应以核心能力为基础,遵循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并最终聚焦于核心能力。在此基础上,我们作为国防科技工业企业,应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国家安全,从而利于各个创新网络间实现高度互信。
  (五)提升知识转化能力,加快企业成长度。知识活动具有开放性、非平衡及非线性等系统性特征,导致了创新机会向商业价值转化的风险。协同创新本身是一个典型的复杂适应系统,由于系统的多层化和主体的多元化,个体之间、个体与组织之间,以及组织与组织之间在知识存量、转移意愿、利益取向等方面的差异,使知识价值获取和实现过程变得复杂。航天企业构建协同创新网络,可通过关键技术集智攻关、能力单元创新培育、知识固化重用等多种方式激发创新能力,通过思想碰撞的火花进一步促进知识融合和共享,保证创新结果合理分配,将创新力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进而保持与吸引更多的创新资源,并且使创新商业规模持续增加。
  (六)建立人才保障体系,支撑创新体系建设。从世界范围来看,创新成功的企业,多数建立了二元性组织。在创新体系构建、产学研结合、外部人才引进、薪酬激励、产业化培育等制度上进行系统的管理变革、制度变革,为创新活动提供了丰沃的土壤。其中,针对技术创新团队成员的工作特点,实行人才激励机制尤为重要。可专门制定相应的薪酬制度,让颇具市场竞争力的薪酬待遇与社会接轨;实施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政策,人才只要有才能就不受资历、学历限制,均可聘为较高层次的专业技术职务并享受相应的薪酬待遇,这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运用创新管理思维,采取多种措施激发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四、结束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航天企业在创新驱动战略指导下,协同创新发展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根据国防科技工業特征,在保证国家安全的前提下,适度开放了企业内部边界和外部边界,为开放式创新和协同创新提供了组织保障,利用外部的创意和商业化路径,有目的地利用知识的流入与流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了航天企业内部技术创新、扩大市场范围。后续,航天企业还应进一步培育和塑造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核心能力,拓展国际合作的空间,提升国际影响力,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1412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