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时期地方金融“本土化”问题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近年来,地方金融在地方经济发展及整个金融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也出现地方金融过多地强化跨区域经营,甚至脱离地方金融本源与初心进行所谓的金融伪创新。本文在厘清地方金融与地方经济的的历史渊源及发展逻辑的基础上,分析地方金融“本土化”的必要性,建议地方金融坚持“本土化”和回归本源本责,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小微金融、农村金融,持续进行金融创新等措施,地方金融才能走向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地方金融;中小银行;“本土化”;对策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20.02.004
  中图分类号:F83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20)02-0026-08
  一、引言
  地方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地方经济发展既需要横跨国内外的大型金融机构支持,也需要深耕区域经济的地方金融机构提供精准、细致、合拍的金融服务。地方经济是地方金融成长的出发点,也是地方金融发展的归属点。地方金融有其独特的成长规律,如加上“本土化”的定语,对地方金融的发展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其发展范围只能在所规定的区域内。这就要求地方金融专注地服务于地方经济,针对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更有效地设计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更接地气的金融解决方案。
  二、文献综述
  (一)地方金融、区域金融概念及市场定位的研究
  目前,关于地方金融、区域金融的概念尚无较为权威的概括,实际工作当中常常混淆使用,从外延上两者既有重复交叉,又有不同之处。张大龙(2020)认为地方金融是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设立的,立足点是为区域内的企业及居民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在实践中,行政区一般指省一级的行政机构区域。地方金融机构划分不是以是否是中央监管机构还是地方监管机构监管对象来划分的,因为很多属于地方行政区域内的金融机构却属于中央监管机构或其地方分支機构来监管的。雷冠男(2018)认为区域金融是一个金融地理学的概念,主要从金融所在地理区域来划分,一定地域内的金融统称为区域金融。区域金融资源的多少主要由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决定,从金融交易的成本高低、金融规模的大小、金融积聚的程度都必须要有区域金融地理环境的推动与支持,优越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区域金融资源的效能利用的提高及成本的有效控制。
  显然,地方金融是相对于中央政府金融而言的,区域金融则是一个相对的跨行政区域的概念,一般是以经济自然区或历史渊源来划分。相对于全世界而言,各大洲的金融是一种区域金融;相对于中国来讲,长三角、珠三角的金融等是区域金融,相对于一个省而言,又有很多小的区域金融概念。通常情况下,地方金融主要是以行政管理权限来划分,强调地方金融概念则是为了更好地明确中央与地方金融机构的分工、进一步明确地方金融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便于进一步明确地方金融的市场定位及历史责任。区域金融的主要强调以经济区域来划分,概念侧重点是如何根据区域经济特征和优势更好地发展自己。在我国,工、农、中、建、交、邮属于中央金融机构,华夏等十二家股份制银行属于区域金融机构,此外的城商行、农商行、村镇银行等则属于地方金融机构。 当然十二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从行政隶属关系来讲也属地方金融大范畴,但其业务大大突破原有的行政区域,城商行、农商行中也有部分机构突破原行政区域,属于跨行政区域金融机构,从总体上来划分,后两者统属于泛地方金融概念。本文中所指的地方金融指泛地方金融概念,地方金融包括了银行、证券、保险、金融中介等,本文以地方银行为例,主要是指城商行和农商行等。
  (二)地方金融与地方经济关系的研究
  地方金融与地方经济关系实质上是金融与经济的关系,由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间两者作用的力度、幅度和顺序会有时不完全一致。
  王桂芹(2016)认为地方金融可以推动地方经济平衡发展,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地方金融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发展的导向功能,甚至可以缓解地方经济矛盾,化解地方经济风险,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当然影响地方金融对地方经济正向作用的因素也较多,如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地方金融所在地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地方金融机构本身的管理能力及创新服务水平等。吴瑞亭(2016)认为地方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地方经济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是地方金融是地方经济体制改革强大的推动力量,地方金融改革推动着地方经济体制的改革。二是地方金融的发展提升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质量。三是为地方城乡振兴、县域及三农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强大的资金动力。陈云贤(2018)则从地方政府的角度,论述了地方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一方面地方金融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另一方面地方金融机构为民营资本投资提供了新的渠道,地方金融与地方经济产生了良性互动,双方在支持与服务对方中都得到了成长。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地方金融发展的定位、方向、措施正确与否,决定并影响着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甚至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二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的实现,充分认识地方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重要性,有利于地方金融更加审慎地选择发展战略,也更加坚定“本土化”业务的决定与态度。
  (三)地方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路径的研究
  地方金融在选择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路径上的不同,其结果也不尽相同。张磊(2018)认为地方银行一是应聚焦地方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加大金融资源的配置力度,在促进供给侧结构改革中发挥更大作用;二是要控制好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三是做好地方经济薄弱环节的补台工作,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四是提高金融供给质量,加大金融创新的力度,积极做好金融扶贫、普惠金融发展等工作。袁刚(2019)认为地方金融支持地方经济首先要大力发展地方金融机构,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足够多的金融资源;其次要加强地方金融机构与地方经济特别是实体经济的对接、沟通,通过优化地方金融机构的体制、机制,提高现代化金融科技运用率,提升融资成功率;再次要重点做好地方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提高地方金融机构的运行质量。   (四)监管部门对地方银行“本土化”的政策与观点疏理
  为了适应当时的经济大环境、改革的大方向、发展的认知度,监管部门对地方银行“本土化”的态度在认识和政策上经历了由“本土化”到“异地化”再回归强调“本土化”的过程。第一阶段“本土化”。以城市商业银行为例,城市商业银行产生的背景是为了化解城市信用合作社、城市联社的风险,通过地方政府对城市信用合作社不良资产置换、打包处理、引进新的股东等形式,构建了新的现代企业制度,1998年起全国成立了若干个“xx市商业银行”,其业务范围只限定在所在市的行政区域内,市商业银行的业务特征“本土化”十分明显。第二阶段“异地化”。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特别是经济要素跨区域、跨国界的发展,一些地方的企业迫切需要地方金融机构随业务线的延伸提供配套的金融服务,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也提到议事日程上来。2006年原中国银监会发布《城市商业银行异地分支机构管理办法》,2006年4月上海银行宁波分行成立,全国第一家跨省异地分行面市。20世纪90年代全国城商行为适应异地经营的需要又掀起了二次更名热,将机构名称中带有“本土化”最明显特征的“市”取消,而变成了“xx银行”,这就意味着原xx市商业银行已经不仅仅服务于xx市的本土业务,其可以到异地设分支机构,业务边界线大面积扩版。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46家城商行设立了125家异地分支机构。第三阶段重回“本土化”。2016年,城市商业银行的异地设分支机构被叫停,甚至有些已经批准筹建的机构也被叫停,随后除了极个别城商行机构因为救助等特殊原因被迫同意设异地分支机构外,再无新审批同意设立分支机构的先例。这也意味着,城市商业银行的“本土化”市场定位又再次成为监管的主理念之一。2019年中国银保监会52号文提出从,城商行培育并坚持审慎的经营文化,合理确定并控制经营管理半径,继续坚持服务地方经济、小微企业和城乡居民的市场定位,同以往不同之处将过去服务中小企业改为小微企业,进一步强调了为微型企业服务的要求。农村金融机构也经历了类似城商行“本土化”到“异地化”再回“本土化”的过程。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专题并系统的论述地方金融机构“本土化”迫切性及具体路径的研究成果不多,但强调地方金融机构回归本源、服务于地方经济的监管政策、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及具体实践上的做法与探索还是较丰富的,只是不能从系统的理论逻辑给实践工作中地方金融机构的“本土化”战略提供强大的指导。本文的立足点在于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系统论述了“本土化”与地方金融机构发展战略的天然关系,特别是结合当前外部环境及金融机构本身的内部优势,提出地方金融机构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的战略重点,对当前地方金融机构回归本源、服务实体、助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新时期地方金融“本土化”必要性及“本土化”过程中高质量发展措施
  (一)地方金融“本土化”必要性
  1.“本土化”是地方金融的本源与本质特征。首先,体现在城商行、农商行产生的历史,出生地、祖籍都是地方;城市商业银行产生最初时间可追溯到四十年前,当时的政府、金融机构、人民团体等为了解决职工亲属的就业和城区金融服务问题,成立了城市信用社,随着规模扩大大多成立了城市联社,再往后开始改组成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的前身均为农村信用合作社,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制,是一种合作社性质的金融机构改制而成,这两类地方主要金融机构不管如何变迁,始终没有离开地方政府的关心、支持甚至是直接领导,源于地方、服务地方是城商行、农商行出身时就打下的烙印。其次,地方银行成长历史几乎等于地方经济发展历史,两者基本呈正相关。地方经济发展快、质量高、规模大,相对应的城商行发展质量也高。最后,地方银行与地方经济依存度极高,但与全国经济依存度并不一定高。地方经济质量决定地方金融质量,对于没有分支机构的地方金融机构而言,其依存度几乎达到100%,但跨区域的金融机构依存度会相对较低,其业务分散,发展质量也不完全取决于一城一池。
  2.“本土化”是地方金融发展之根本。首先,地方金融机构产生于改革开放大背景下,处于一个理性、科学、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高度重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重视地方经济的发展,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因此,地方金融出生于一个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充分体现商业性的好时代。其次,地方金融所有的业务都源于地方的企业和个人,其资金源于地方,又服务于地方,因此,全力支持地方金融的政府动力始终存在。最后,地方金融的所有利益关联者应当都是其发展的资源,地方金融机构的股东主要来自于本土,且主要是当地的优秀企业或企业家;员工基本来源于当地,且基本上又都是有相对多的金融资源的人才;服务对象主要是地方企业或个人;无论从哪个维度,当地的百姓都希望自己的金融机构能够健康、持续发展。
  3.“本土化”是保持地方金融竞争优势重要路径。在激烈的金融赛道上,机构的胜出影响因素很多,诸如高管人才队伍、机构科技创新技术与水平、公司的品牌與文化等。地方金融机构要想赢得竞争的胜利,还必须兄弟般信任与了解和同一个家庭的“家长”。从信任与了解角度来看,地方金融机构因地方经济发展而生,因地方经济发展而成长,可以说,地方金融机构与地方经济是同生共死,同频共振、同进同退,这种信任只有一路风雨同舟的地方经济与金融才能享有。此外地方金融与地方经济实质是同一个“家长”,即地方党委和政府。地方金融与地方经济活动形成一个闭环生态圈,从投入、生产或交易、资金回流,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共同推动经济与金融的螺旋式上升;而从行政与管理角度又同属于一个政治生态圈,地方金融机构的党组织及高管人员的提名等均经过地方党组织。
  4.“本土化”让地方金融机构更有效地控制风险。地方金融机构的风险主要由金融机构自身负责,但按现行法律规定,地方政府负有地方社会经济稳定的责任,且是金融风险的处置的最终责任人。相较金融机构而言,政府可控资源足以做金融机构进行风险控制想做而做不到的事,特别是地方法律力量、行政手段等可以使非自然不可抗的金融风险化危为机。事实证明,由于地方政府还有地方经济稳定发展的使命只有降低金融机构风险,其才能更好地为经济服务。因此,积极打造金融安全区、建立地方征信机构、严惩恶意逃债人等也成为地方政府重要工作目标之一,金融机构依靠地方政府强化信贷风险管理更有利于金融风险的控制与化解。   5.“本土化”的天然不足将由“平台化”来弥补。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地方金融机构的规模扩大或发展壮大需求,已经没有必要再通过地理上机构的外扩来实现。因为,众多的金融机构已经通过虚拟空间的直销银行、网上银行等平台,突破了传统机构的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了跨区域、跨空间的金融业务。“平台化”类的金融业务不仅种类多、成本低、效率高,风险可控,完全可以弥补“本土化”的不足,使“本土化”质量更加提高。
  从现有的各金融机构在本地的占比来分析,以地方金融的代表城商行为例,2018年全国城商行资产与负债地方占比都在13%左右,这个占比虽然较十年前增提升了7%,但城商行在地方的业务空间还很大,完全没有必要异地攻城掠地、异地扩张发展。从近期暴露出来的少数地方金融机构的风险事项分析,盲目异地设分支机构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二)地方金融“本土化”过程中高质量发展的措施
  地方金融“本土化”,一方面指自身的业务着力点主要放在所辖行政或经济区域,不盲目谋求跨区域发展;另一方面指地方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与作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地方金融本身得以高质量成长。
  1.以坚持地方金融的初心与使命,落实新发展理念,使地方金融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最灵敏、最灵活、最有力的金融杠杆。一是要将服务地方经济作为出发点、归属点进行地方金融的顶层设计,并作为考核评价的依据与标准;二是要保持地方金融与地方经济发展同频共振,即同目标、同方向、同步骤,特别是在逆经济周期的背景下,更要充分运用金融工具助力地方经济发展;三是将新发展理念融合到地方金融初心与使命当中,成为本责本职工作,要不断根据时代的变化和要求,不断赋予初心使命新的内涵。
  2.以支持实体为目标,持续创新服务方式,为地方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首先,革除地方金融的“伪创新”;其次,充分利用地方金融杠杆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加大信贷投入;再次,通过地方金融信息优势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提高金融的综合回报率。最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通过数字银行来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提升数字化的程度。
  3.以小微“三农”为支柱,着力夯实地方经济发展基础,解决地方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金融困难与难点。一是明确地方金融责任与使命,着力夯实城商行支持地方中小企业,农商行等要着力支持农村金融的主体责任;二是选准支持对象,不能因小、因农就支持,支持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产业结构、科技创新和利于社会就业的对象;三是充分利用地方金融机构的数据、地缘、人缘优势,提高地方金融机构与服务对象的信息对称程度,运用先进的金融科技来选客户,管客户;四是持续降低融资成本,减费让利,放水养鱼,让小微企业和三农产业可持续发展;五是不断创新产品,提供服务方式多样且灵活的金融服务,提高金融产品的科技支持力度,通过智能化的金融产品提高金融产品的便利性,通过大量的线上产品提高金融产品办结的自助率。
  4.以适时应景为目标,推动地方优势产业发展,在优化地方经济结构中显身手。首先,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通过既支撑地方龙头企业,又服务好龙头企业的上下游小微企业,不断拉长金融服务链,扩大金融服务面;其次,地方经济的规模、结构的优化龙头企业的作用不可替代,地方金融机构要最大限度地集中金融资源,通过银团贷款、联合放款等方式着力支持地方龙头企业,保证龙头企业有足够的金融支撑;再次,要充分发挥地方金融“鲶鱼效应”。以药引、助手、润滑剂、孵化、第七个烧饼、画龙点睛的身份,激发金融市场支持优势产业,撬动尽可能多的金融资源服务于地方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发展。最后,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地方金融要通过改善其金融产品和机构布局,驱动地方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充分运用信贷手段优化地方经济结构,保护环境资源,力推地方社会、经济平衡发展。
  5.以特色业务为拳头,提供丰富的金融产品,满足地方经济多元化的金融需求。首先,要担当普惠金融的主力军。在发展普惠金融中,地方金融机构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运用金融手段,扶持弱势群体。要重点做好小微企业贷款模式、产品、服务方式的创新,提高小微贷款的获得率,且要充分运用科技手段,提供线上的金融服务,将金融服务触角能延伸到农村和最底层的群体,提高金融服务尽可能多群体的享有权。其次,要当科技金融的急先锋。科技金融要解决的重点是创新担保方式,地方金融要科学研判科技创新企业的技术含金量,从而利用科学的风险评估,尽可能多的为科技创机新型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再次,要做绿色金融的捍卫者。地方金融机构要从保护地方经济生态入手,将是否是绿色、环保作为信贷审批的重要原则,对于利于地方生态的项目最大限度地给予金融支持。最后,要做扶贫金融后卫队。要大力发展特色业务,树立地方金融的品牌形象,通過自身高质量的发展,提质增效,降低成本,控住风险,不断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水平与能力。
  6.以持续创新为手段,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为地方经济未来发展提供动力。一是要大力发展养老金融,人口老年化带来的问题在农村表现出来会更加充分,地方金融机构要提前研发适应地方人口特点的金融产品,且老年人财富增值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老年人的投资权益,引导其进行无风险或低风险投资;二是要充分发挥地方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推手作用,通过特色小镇、中心镇的金融支持,提振乡村;三是要大力推动城乡消费金融的发展,提升地方消费升级,增加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四是要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在新时期的高速增长,将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等放在同等位置上,对资金困难的民营企业及时用金融手段给予纾困,使地方金融成为民营企业最值得依赖、依靠的金融机构。
  7.以风险控制为决策原则,着力降低金融风险,为地方金融安全持续加分。一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地方金融“本土化”重要的责任是金融风险“最小化”;二是抓住资产质量这个称砣,资产质量好了,金融机构的整体发展质量才能高;三是加强对各种风险进行预警、研判,提前设计化解风险预案;四是风险管理最好的力法是加快发展,只有发展才能解决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才能化解成长中的困难。   四、结语
  地方金融机构源于地方、融于地方、服务于地方才是最根本的生存之道,只有深耕地方经济、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中本身才能得到更好的成长,服务于地方实质上也在服务于自己。地方金融机构要始终站在时代的高度,纵观国内外社会经济形势变化的新特点、新要求,充分发挥地方金融规模小、灵活运行的优势,适时提出新进期新的发展目标与战略对策,更好地推进地方金融向高质量的阶段迈进。地方金融服务地方经济义不容辞,但地方金融毕竟规模相对有限,金融支持的能力也就有限,地方经济发展在充分重视、运用地方金融杠杆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其他金融资源运用。
  (责任编辑:夏凡)
  参考文献:
  [1]陆岷峰.中小商业银行:高危机概率与风险事项治理重点——基于全面深化中小型银行业金融机构改革的研究[J].金融市场研究,2020(1):16-22.
  [2]徐阳洋等.数字小微金融:产生场景与发展策略[J].西南金融,2020(1):62-70.
  [3]张大龙.对规范地方金融管理的思考与探究[J].北京金融评论,2020(2):93-100.
  [4]雷冠男.区域金融创新能力机制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8(4):483.
  [5]陆岷峰等.科技金融与金融科技:相互赋能与共生发展策略研究——基于科技、金融、经济生态圈视角[J].金融教育研究,2020(1):43-49.
  [6]王桂芹.论地方金融对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J].现代商业,2016(27):126-127.
  [7]吴瑞亭.地方金融与地方经濟协调发展探析[J].前沿理论,2016(9):39+47.
  [8]陈云贤.地方经济发展需要金融支撑[J].中国金融,2018(15):16-18.
  [9]陆岷峰.基于数字银行背景下数字信贷风险控制管理的战略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20(1):21-26.
  [10]张磊.新时代中小银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路径[J].中外企业家,2018(12):235-236.
  [11]袁刚.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J].青海金融,2019(10):09-11.
  [12]徐博欢等.“一带一路”背景下国家间金融冲突及融合机制研究 ——基于金融文化的功能及运用模式思考[J].金融理论与教学研究,2020(1):03-10.
  [13]陆岷峰.数字员工:人力资源管理新风口[J].企业研究,2020(1):27-28.
  [14]周军煜等.关于金融科技在商业银行发展中历史地位及未来愿景研究,[J].福建金融,2020(1):08-16.
  [15]陆岷峰等.金融科技在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中的运用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20(1):15-24.
  [16]高伦等.关于期权定价模型比较分析与实证研究[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20(1):12-16.
  [17]欧阳文杰等.地方金融监管机构的职责、痛点与监管方向研究[J].北京财贸学院学报,2020(1):13-19.
  [18]陆岷峰.由实体经济发展难点探准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J].天津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3-9.
  [19]周军煜等.关于构建上市银行价与值一致性体制机制的思考—基于八家上市银行2017——2019年会计报告分析[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20(1):09-19.
  [20]王婷婷等.区块链技术在信托业的运用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22-33.
  [21]陆岷峰.关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养老金融制度设计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20(2):15-1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1557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