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捆绑模型的中国企业国际化探讨:企业资源的视角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基于捆绑模型的企业国际化绩效分析:浙江省制造业企业的实证研究”(19NDQN348YB);“基于异质性契约/簇的团队创造力跨层次激励机制构建:浙江高端制造企业实证”(19NDJC201YB);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经验学习的浙江省跨国企业追加投资模式转换研究——资源组合和制度异质性视角”(LQ20G020007);“基于异质性契约簇的团队创造力跨层次模型建构——浙江高端制造产业实证”(LY19G020001)
  摘 要:在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跨国企业快速崛起的情况下,国际商务领域掀起了对该类企业国际化的讨论。部分学者认为基于发达市场跨国企业发展而来的传统国际化理论,并不符合新兴经济体跨国企业的发展实际,尤其是该类企业在国际化初期并不具备传统理论所强调的所有权优势。在此背景下,国际商务领域著名学者Hennart教授提出针对新兴市场跨国企业的捆绑模型,指出来自于中国等新兴市场的跨国企业同样具备不易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互补性资源。本文从企业资源的视角,先探讨传统企业国际化理论中企业资源与企业国际化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基于捆绑模型提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分析框架,以期为研究中国企业国际化提出新的视角。
  关键词:捆绑模型;企业资源;新兴经济体跨国企业
   一、引言
   随着新兴市场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新兴经济体跨国企业(EE MNE)的国际化成为当前国际商务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一些研究认为基于发达国家跨国企业(AMNE)发展而来的传统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来自新兴市场的海外投资行为,部分学者甚至提出了针对EE MNE的国际化的相关理论。另外,跨国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中,无论是企业的内部优势资源还是东道国的互补性资源,都会影响MNE的国际化绩效。因此,本文从企业资源的视角,基于捆绑模型提出分析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理论框架,不仅能为后续的实证研究奠定基础,在理论上也能为我国研究EMNE提供新的视角,把我国企业国际化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
   二、传统国际化理论下的企业资源与企业国际化
   1.Hymer的垄断优势理论
   被誉为“跨国企业理论之父”的Hymer,最早提出了跨国企业的垄断优势理论,回答了跨国企业为什么会产生的问题。Hymer指出跨国企业开展海外事业需要符合一定条件。当企业进入国外市场时,会遭遇不熟悉当地语言、文化,法律环境的劣势。跨国企业只有在成本或是市场营销等方面与当地企业相比拥有垄断性的优势(monopolistic advantages)时,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与此同时,Hymer还指出,当出口和许可等国际化方式无法让跨国企业保持垄断性优势,也无法为企业带来足够的利润时,跨国企业会选择在当地建立生产子公司,这促使了跨国企业的诞生。Hymer国际化理论的关注点在于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强调企业拥有垄断性资源是企业国际化的前提。
   2.Buckley和Casson的内部化理论
   在Hymer的跨国企业垄断优势理论的基础上,Buckley和Casson提出了国际企业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分析了在市场不完全和市场失败的前提下,跨国企业所具备的垄断优势(所有权优势)在什么样的国际化方式中能被有效使用。首先,企业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等企业内部资源,虽然能给跨国企业带来垄断性优势,但另一方面,该类资源因为定价和交易谈判的困难性,往往不容易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在此情况下,跨国企业将该类内部优势资源转移到海外市场时,与其通过许可等方式出售给其他公司,在公司内部使用(即直接在海外设立子公司利用优势资源)将更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此时,企业的内部化优势成立。与Hymer的垄断优势理论相似,Buckley和Casson的内部化理论仍然关注跨国企业的内部优势资源,强调成为跨国企业能更加有效地使用这些资源。
   3.Dunning的折衷理论
   Dunning在Hymer的垄断优势理论和Buckley和Casson的内部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折衷理论。该理论指出跨国企业进行海外生产时必须同时满足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三个条件。所有权优势与内部化优势来自于垄断优势与企业内部化理论,区位优势的论断来自于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根据弗农的研究,在本国开发新产品的美国企业,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开发、引进、成熟、标准化),将生产基地从国内扩大到海外发达国家,再扩大到发展中国家。在产品开发与引进期,产品规格、产品生产所需的投入、产品的市场规模等尚未确定。开发新产品的企业,需要频繁地和国内市场上的供应商、客户、竞争对手等进行沟通,因此企业往往选择美国作为新产品的生产基地。另外,在成熟期,随着产品的规格和生产工艺等标准化程度的加深,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变得相对容易,在美国生产的产品被出口到欧洲等发达市场。之后,跨国企业为了避开其他发达国家的进口限制和确保销售市场,继出口之后选择在发达国家生产该成品。在此之后的标准化期,产品的规格和生产流程将完全标准化,产品价格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在该阶段,企业将生产基地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廉的发展中国家。如上所述,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各個国家或地区所具备的生产优势是不同的。与垄断优势理论和内部化理论相比,折衷理论强调跨国企业内部优势资源与东道国区位优势的结合。
   4.Johanson和Vahlne的乌普萨拉模型
   Johanson和Vahlne的乌普萨拉模型从动态化的视角探讨企业国际化发展过程,该模型的核心概念为知识。首先,Johanson和Vahlne以Penrose的论述为基础,将知识分为客观知识(objective knowledge)和经验知识(experiential knowledge)。客观知识可以从市场购买,也可以在个人和企业之间轻易转移。与此相反,经验知识是不容易转移的,只能从事业活动的经验中获取。Johanson和Vahlne认为,对于进入新市场的跨国企业来说,缺乏当地市场知识将阻碍他们的国际化进程。而市场知识有助于跨国企业识别当地市场中的机会与风险,进而推动他们的国际化进程。随着当地市场知识的积累,跨国企业会增加对当地市场的承诺。具体来说,跨国企业的国际化会按照资源投入较少的不定期海外出口、定期海外出口,销售子公司,以及资源投入较多的生产子公司的顺序展开。该模型的重点在于探讨跨国企业市场经验知识的积累与企业国际化的关系。    三、Hennart的捆绑模型
   Hennart等国外学者认为基于AMNE的折衷理论并不能很好的解释来自新兴市场的海外投资行为,折衷理论指出海外生产的发生需要跨国企业结合所有权、区位和内部化优势,其中企业所有权优势是前提,然而许多EE MNE在国际化的初级阶段并不具备该优势。Mathews根据亚太地区企业的国际化,提出LLL理论(Linkage, Leverage and Learning)。该理论指出比起在海外使用自身的优势资源,EE MNE更倾向于通过国际化与AMNE建立联系,从外部网络获取这些优势资源。LLL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折衷理论等传统理论无法解释EE MNE跨国投资行为的短板,但该理论也有其致命缺陷,无法解释AMNE为什么会允许EE MNE从他们那里获取优势资源。在此背景下,Hennart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企业国际化的捆绑模型(Bundling Model)。在该模型中,Hennart首先对Dunning的折衷理论进行了批判,他指出折衷理论强调跨国企业在东道国将自己的所有权优势与当地的区位优势相结合以拓展海外业务,却忽视了跨国企业如何获取区位优势的问题。Dunning的区位优势主要是指东道国的自然资源,劳动力,巨大的潜在市场以及法规制度等,他认为在东道国从事海外投资的企业都可以享受这些区位优势。Hennart将这些区位优势称为互补性资源(Complementary Local Assets),强调东道国互补性资源和跨国企业所有权优势一样,其交易会面临市场不完全性,且这些资源大多数掌控在当地企业手中,AMNE进入新兴市场时必须通过不同手段从当地企业手中获取这些资源。这就解释了AMNE在进入新兴市场时为什么愿意通过合资等方式与EE MNE捆绑以获取互补性资源,同时也给EE MNE带去了学习和积累的机会。Hennart将EE MNE互补性资源上升到与AMNE所有权优势同等的地位,EE MNE以互补性资源为筹码在捆绑中攫取丰厚的租金,积累优势资源后迈向国际化道路,进一步在海外采取合资、收购等再次捆绑的方式提升竞争力,实现工艺和产品的升级。该理论表明EE MNE的国际化进程同时受母国和东道国市场投资效应的影响,为理解EE MNEs的国际化提供了新思路,成为重要的理论观点之一。但是,捆绑模型还处于发展阶段,与传统的企业国际化理论相比,目前国外还缺乏对该模型的理论性探讨和实证分析。且基于该模型的实证研究大多数从AMNE的视角出发,主要讨论AMNE如何在新兴市场获取互补性资源问题。
   四、中国企业国际化分析框架的提出及未来展望
   捆绑模型的最大贡献在于提出东道国互补性资源同样会面临市场不完全性,为从母国与东道国双视角分析EE MNE国际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中企在国际化过程中,应凭借自身的互补性资源,同时利用内外向型国际化,捆绑自身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另外,捆绑模型强调EE MNE可以采取合资、收购等捆绑手段获取AMNE的资源。
   另外,如上所述,捆绑模型被提出后,相关实证研究并不充分,尤其是国内国际商务领域对该模型的关注度还远远不够。且建立捆绑只是第一步,企业内部的知识吸收能力将会影响EE MNE从中获取和储存知识的效果。同时,国际商务领域普遍认为EE MNE的国际化进程与政府政策密不可分,例如政府的支持性政策会给EE MNE与AMNE提供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促成或扩大捆绑效果。未来关于资源捆绑和企业国际化绩效的研究中应该将这些情境因素纳入考虑范畴。
  参考文献:
  [1]吴晓波,白旭波,常晓然.中国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研究-多重制度环境下的资源视角[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46):145-161.
  [2]Buckley, P. J. and M. Casson(1976)The Future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London:Macmillan.
  [3]DUNNING J H.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J].The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1988(3):21-66.
  作者簡介:江婷婷(1990.08- ),女,汉族,浙江省人,管理学博士,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跨国企业管理;杨步韵(1994.05- ),女,汉族,山西省人,管理学在读博士,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跨国企业管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1603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