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黄娇

  [摘 要]目前,我国防治新型冠状病毒已经到了非常关键的时期,政府采取的强有力的干预措施所带来的成效已经开始显现出来,工厂复工复业正在有序开展,但这次疫情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相对较大。本文重点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中国经济影响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中国经济;影响;启示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0.08.084
  [中图分类号]F837.12;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0)08-0-02
  0      引 言
  从湖北省武汉市发现首例新冠肺炎患者到现在已经有两个多月的时间,确诊的人员已经突破了8万人,死亡人员也超过了3 000人,我国整体疫情防控工作难度较大,特别是在湖北地区。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新冠肺炎疫情列入国际关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我国产品出口等方面带来的影响相对较大。为了确定新型冠状病毒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对现阶段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启示进行分析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1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1   短期内对经济影响明显
  参照非典疫情来看,本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我国经济必然会产生影响,但这种冲击不是长久的,是一次性的。特别是对2020年第一季度的经济影响,必然导致经济发展速度变缓。但是我国整体经济总量较大,韧性充足,因此,疫情并不能改变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总体趋势,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也不会因此改变。相关数据表明,这次新冠肺炎给经济带来的影响和非典相当,风险偏下行的概率增加明显。从当前情况来看,在很多方面,本次疫情所带来的风险已经超过了非典,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均出现了感染,大中小城市及部分农村均有感染的情况发生,分析非典当时的数据,全国范围内有确诊案例的省仅10个,但现阶段因为新型冠状病毒,很多省市不得不推迟复工复业时间。
  1.2   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行业受到疫情冲击较大
  从非典当时情况看,2003年第二季度是非典的高发期,4个季度经济增长速度为9%,属于全年最低。从这些信息可以看出,非典对第二季度的影响较大。而本次疫情主要发生在第一季度,第一季度经济发展必然会受到较大的影响。从2003年发布的信息数据看,由于疫情影响,第二季度经济发展速度降低1.5%左右。因此,可判断本次疫情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第一季度。特别是当前信息化发展飞速,各项政策措施能够第一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下达,因此,在各项信息化技术的支撑下,政策措施落实力度将会更大,除湖北省之外,很多省市能够在2020年2月底之前有效将疫情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从当前各个行业的运行看,长期隔离在家,餐饮住宿不能开门且年前储备的大量物资不能及时消化,必然会遭受到较大的重创,特别是各地的数据通过各种类型的信息化手段传播,这些行业在较短的时间内不能得到较好恢复。还有交通运输行业,各地采取的封路措施仍旧没有解除,很多车辆不能上路,给整个交通运输行业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带来的负面影响明显。
  1.3   对消费冲击明显,但对投资与出口带来的影响整体可控
  由于当前居民均在家较多,外出明显下降,消费下降是必然。从短期来看,考虑到疫情防控的需要,消费速度在短期内不会得到提升。但是这些消费潜力在疫情结束之后能够得到较好释放。特别是当前各种类型的信息化手段已经相对2003年有了较大提升,例如,各种类型的电商平台非常发达,随着各个物流企业的正常复工及疫情管控力度下降,这些被抑制的消费潜力,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得到迅速恢复。从我国进出口贸易看,疫情当前产生的影响相对有限。其一,春节期间本来就是工业企业的停业时间,虽然延长了放假时间,但是当前全国各地已经采取了较为有效的复工复产措施,高速免费时间已经延长到疫情结束,再加上各项检疫检验措施的持续保证,虽然货物出口受到了一定影响,发生了一定缩减,但是随着我国疫情整体稳中向好,企业的持续复工,进出口企业的交货能力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正常。其二,虽然我国已经被列入国家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发生地点,但是我国采取的强有力的政府干预措施得到了明显显现,疫情整体处于稳定可控状态,因此,该项决定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非常有限,主要有3个方面的考虑。其一,从全球的范围看,巴西、美国等国家也曾经被列入其中,但是从这些国家当年进出口贸易情况看,并没有受到较大冲击。其二,当前我国所采取的防控措施已经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及全球范围内很多国家的认可,世界卫生组织也明确提出,不建议各个国家对我国进行贸易和旅行限制。其三,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评估的周期是3个月,同时,也明确规定,如果世界卫生组织没有做出额外的评估,则这一事件到期将会失效。
  1.4   商业银行贷款不良率增加,部分业务受到影响
  在信息化不断加速普及的今天,新型冠状病毒对具体的金融业务带来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少,但必须充分重视带来的间接影响。从某种层面分析,由于疫情存在,给金融领域带来的影响更为长久。首先,由于很多企业受到疫情的影响,盈利能力出现明显降低,特别是承担巨额贷款的企業,还款能力明显下降,若这些企业不能及时有效偿还贷款,商业银行的贷款不良率将会提升。随着疫情影响范围更广,企业在各种类型的信息影响下,不能正常运营,也不能第一时间恢复盈利能力,但是工人的工资、企业的房租等仍旧支付,给企业带来较大压力的同时,银行承受的压力也不断增加。其次,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整体的盈利能力本来就相对偏弱,在疫情的影响下,这类企业并不能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产品销售等,导致企业的资金链更加紧张。   1.5   国际资本对我国投资信心下降明显,资本流入难度增加
  首先,由于疫情的出现导致资本实现出现了较大的波动,我国资本市场对全球资本注入的吸引力明显下降。在疫情暴发之后,世界卫生组织将我国这次疫情定义为国际关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导致全球整体进入一个相对紧张的状态。特别是随着疫情在国内蔓延,虽然整体可控,但何时全面控制疫情仍旧是个未知数。外资进入我国的债市、股市的主动性仍旧非常不足。同时,由于疫情存在,我国市场投资不确定性增加明显,外资向我国直接投资的主动性将会下降。此外,在疫情的防控过程中,也一定程度地反映出我国在治理体系、应急管理机制等方面存在的一定问题,国外很多投资者必然会对我国整体的投资环境进行重新审视。
  2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带来的启示
  2.1   持续加大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
  首先,政府应将赤字率提升到3%,甚至可以更高,从而有效缓解当前我国的财政收支矛盾。同时,对于文旅产业、餐饮住宿产业及交通运输等受到冲击较大的行业,应采取针对性的财政优惠政策。同时,对地方财政补助、社会保障及医疗卫生等财政支出较大的部门,应持续实施稳增长财政政策,提升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水平。做好基建项目储备工作,在疫情得到较好控制之后,持续增加基建投资,实现更稳定的增长。此外,在货币政策方面,应持续加码逆周期调节。同时使用降准、降息等政策措施,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拓展降准空间,结合当前经济存在的下行压力,提升2020年全年降准的幅度,可选择使用多批次进行降准的方式,在疫情过去之后,尽快投入实际使用的状态。
  2.2   做好对重点受影响地区的财政补充
  在本次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各级地方政府投入力度较大,特别是在受到影响相对较大的地区,政府在兜底治疗患者、采购医疗物资等方面投入了较大的财力。因此,应从各个地区的实际财政情况出发,有效补充各项专项费用消耗,降低地方财政压力。
  2.3   加大重点企业和行业的减税降费力度
  对于餐饮住宿、文旅行业及交通运输等在较短的范围内受到较大影响的行业,应持续加大减税降费力度,特别是这些行业中的中小企业,面临的生存压力非常大。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可选择直接补贴的方式,也可以减少这些企业和行业的医疗、养老及社保等缴费率,从而更好地帮助这些企业和行业走出难关。通过加大这些受到影响较大行业的针对性减费降税的扶持力度,这些企业将会呈现出与非典当时相似的反弹趋势,但是考虑到当前的经济形势受到政策空间、增长幅度及外部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其反弹效果将相对小于非典时期。
  2.4   持续加大对信息化的发展力度
  通过加大对信息化的投入,可以较好地提高各个行业的信息化水平,随着信息化水平提高,在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应急管理的过程中,所需的响应时间等将会最大限度减少,各项数据、政策也会了解得更加精准。特别是在医疗行业,通过推动信息化发展,确保如果再次出现类似的疾病时,能够第一时间进行专家会诊,控制不能确诊的病例,提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进行防疫,从而防止这种疫情再次出现。
  3     结 语
  从当前来看,新冠肺炎的蔓延,给我国经济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但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整体仍旧处于一个可控的范围内,且更新的各项数据表明,疫情控制出现了稳中向好的局面。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疫情必然会得到强有力的控制,我国经济也会出现强有力的反弹,人民群众也会重新过上正常的生活。
  主要参考文献
  [1]邓晓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造成损失的分担与施工单位的应对策略[J].混凝土世界,2020(2):91-95.
  [2]霍飞.新型冠状病毒的流行现状与研究进展[J].职业与健康,2014(7):984-986.
  [3]蔡躍洲,张钧南.信息通信技术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替代效应与渗透效应[J].经济研究,2015(12):100-114.
  [4]智艳.弱势回稳的世界经济:新变量、新动力、新机遇——2020年世界经济分析报告[J].世界经济研究,202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2053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