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新冠疫情结束后旅游者消费行为预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2020年1月末爆发的新冠疫情,无疑给旅游业造成巨大损失。根据3月份最新疫情数据显示,国内疫情开始进入下降期,但国外疫情开始进入爆发期,以韩国、日本、意大利地区为爆发点;作为中国人最喜爱的周边游国家,本次国外疫情对出境游冲击巨大且持续周期长;反之国内因疫情初步遏制,零感染城市逐渐上升,旅游业乐观预期会在2020年4月底开始出现回暖,并以周边短程游领域为主。对于疫情过后的旅游者消费行为则有三种预测:一是长期积压产生的“报复性”旅游消费,二是国民心态变化后的“包袱性”增长带来的谨慎观望消费,三是跟随国家逐步开放政策的“渐进式”恢复性消费。
  关键词:新冠疫情;旅游者;消费行为
  一、新冠疫情对旅游业的冲击
  2020年1月26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全力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暂停旅游企业经营活动的紧急通知》,当日起全线暂停旅行社和在线企业经营旅游及旅游产品;同一时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延长2020年春节假期的通知》,延长春节假期,推迟学校开学时间,当日起中国进入全民隔离期,杜绝一切聚众活动。自此,景区、旅行社、餐饮住宿等行业纷纷取消订单,行业亏损严重。日前,中国旅游研究院针对疫情对旅游经济的影响进行了乐观、基准和悲观三个方面的仿真测算,基准结果显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 年全年我国旅游总收入乐观下负增长19.5%、基准下负增长22%、悲观情况下负增长29.5%。而旅游业本身的敏感性直接导致此次社会公共事件对其产生极大冲击与破坏;而其脆弱性在本次疫情中则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次疫情,相当于对近年来发展迅猛的旅游业来了一次急刹车,让众多企业得以重新审视自我经营方式、产品结构以及资金链条;而国民过度超前消费带来的高资产高负债,在此次疫情中展现出了较弱的风险抵御能力,促使国民心理发生改变。但无论如何,在本次疫情中,旅游业首当其冲遭到巨大打击;旅游业第一季度的损失已经在所难免,所以,对疫情结束后旅游者消费心态的预期变化对旅游业恢复来说则显得至关重要。
  二、疫情结束后旅游者消费行为预期
  (一)旅游业迎来“报复性”消费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第二大经济体的确立,国民可支配收入逐年上升,旅游业已经进入大众旅游时代并逐步进入“刚性需求”行列。俗话说“入奢易,入简难”,即使本次疫情冲击上半年旅游业,但旅游“报复性”增长必然来临,但问题主要在于“何时来临”以及“哪个领域先来临。”
  截至2020年3月1日疫情数据显示,国内疫情理想状态结束于4月初,保守的完全控制状态出现在钟南山院士推测的4月底,再加上此病毒潜伏期不稳定性(最新潜伏期最长为29天)并存在复发性,所以完全消除最少在6月末,再加上景区、商场、餐饮严格限流以防疫情复发和政府的行业逐步复业策略,游客无法实现爆发式出门和游玩,即旅游业上半年并不会出现“报复性”消费。虽说国内旅游在上半年不会出现爆发增长,但会在五一、端午出现小高峰,且双休日短途游玩会逐步兴起回暖,主要群体在家庭游和周边游,而“报复性”消费预计是在9月后的秋游和与中秋节重叠的十一黄金周八天假期上。而对国际游来说,亚洲疫情正处于上升期,传统旅游首选地日、韩、新、马、泰将会一直颓靡;并且近来国际疫情猛增,各国开启限制入境无法办理签证现象,所以对于国际旅游来说,难以预测爆发期。但因病毒惧热,预计回暖期会在暑假开始,国庆节前后可能会迎来小高峰。
  (二)旅游业迎来“包袱性”增长
  1、国民心理包袱
  本次疫情不仅对经济产生巨大冲击,相应地对国民心理也是一次冲击,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可支配收入的上升使得居民开始习惯性超前消费,截至2018年中国的居民家庭负债率已超过60%,远高于警戒线的40%,部分人群已经处于高资产高负债的资产阶级陷阱。此次疫情持续时间长、居民隔离周期长特性导致大部分中产阶级近一个月内零收入,再加上疫情期间物价上涨以及需要大量购买口罩、消毒用品等支出,使得大部分中产阶级出现资金短缺,凸显出国民对公共突发事件的抵御能力较低。
  截止到2020年3月1日,根据头条新闻网上投票显示58%(8.3万人)居民不会旅游,选择谨慎观望态度;28%(4万人)选择会出玩,因为被疫情压制太久;9%(1.3万人)和5%(7461人)选择宅在家和不知道。总体而言即使疫情被控制和结束,也会有大部分居民选择谨慎观望。本次急刹车式疫情突袭可能使得国民心理发生改变,一是表现在疫情结束后的“报复性”赚钱,“报复性”存钱等,以增加在诸如本次疫情的不确定因素下的风险抵抗能力,二是疫情会使得持有谨慎、保守、理性态度自我型和近自我型旅游者数量短期内增加,短期内避免长途及聚集性旅游,反应在短期周边游比率上升。
  2、时间成本包袱
  把“输在起跑线上的时间”,“报复性地补偿”回来。自2020年1月26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发布暂停旅游企业经营活动的紧急通知起,在多达一个多月的停工、停产、停流动的时间里,导致各个层面的“延误” ,各行各业尤其以人流聚集性为主的餐饮、演艺、会展为主的服务业遭受巨大打击。先前的春节期间的所有投入全都变成了无法挽回的沉没成本,所以势必会在疫情结束后企业迎来加班加点的报复性补偿。再加上学生群体的延期开学,势必压缩暑假时间,以及疫情结束后的景区高速限流预防政策,在2020年上半年几乎很难出现大规模旅游行为。
  (三)旅游业进入“渐进期”恢复
  渐进式恢复观点源自两个矛盾,一方面仍有可观数量的一部分居民十分愿意疫情过后出行游玩,借以缓解隔离期间的旅游需求;但疫后的谨慎态度又会抑制长途聚集性旅游,再加上2月25日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印发《旅游景区恢复开放疫情防控措施指南》,景区在18条指导下开始有序开放,餐饮业的有序复工等,致使旅游业跟随政策,一步步逐步复工,逐步开放,即旅游业会逐步恢复,游客数量也会被控制在可控范围内。但是即使不会出现类似非典过后的爆炸式恢复,但也会逐步回暖,而表现恢复的主要领域在周边短途游。
  三、结论与建议
  (一)总结
  此次疫情对国民心理会产生较大影响,即使疫情结束也需一到两个月时间恢复心态,减少疫情期间的避人心态;而此次疫情凸显的居民家庭高负债率,“中产阶级陷阱”等问题也会使得居民企业疫情后重新审视自己,增加储蓄量,提高防风险能力;所以,“报复性”旅游必然出现,但并不在2020年上半年,最好的旅游转折点是在秋游和中秋十一黄金周期间;而短期内,周边游市场会逐渐回暖,亲子游、双休日游成为主流,而在景区方面,依靠自然景观类的景区会率先恢复;届时,也可能出现五一、端午旅游小高峰。
  (二)建议
  对旅游企业来说,即使疫情期间也要持续做好宣传,因为品牌需要持续打造;其次审视自我,做好再次应对“黑天鹅事件”的防护机制;做好员工工作,制定酬薪制度留住员工,谨防疫情后旅游恢复临时“抓人”工作,服务降低现象;最后,把准时机的开发新产品,新技术VR的应用。转变思维,本次疫情后,旅游者势必开始谨慎保守,对资金在旅游上的使用同时寻求一定收益,即开始需求回报性旅游产品,旅游企业或许可以对此类产品进行开发。
  从政府层次来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政府的宏观调控对此次疫情后旅游业的恢复与中小企业的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月5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暂退部分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支持旅行社应对经营困难》的通知,暂时退还旅行社80%质量保证金,以支持其渡过难关。而疫后的补助如贷款贴息,一定时期内免收企业所得税还有举办节事活动等都显得至关重要。
  总之,本次疫情无论是“报复”、“包袱”还是“渐进”都必然经历一次涅槃重生。
  參考文献:
  [1]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全力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暂停旅游企业经营活动的紧急通知[Z].2020-1-26.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延长2020年春节假期的通知[Z].2020-1-26.
  [3]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旅游经济蓝皮书(NO.12)[R].2020-2-20.
  [4]头条新闻.疫情结束后你会出去旅游吗?[Z].2020-2-30.
  [5]孙小荣.旅游业将迎来“包袱性增长”[N].人民日报,2020-2-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2088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