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山西县域经济如何发展特色产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发展县域经济已经成为新时期区域经济建设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区域经济发展速度、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基于此,本文从县域经济内涵人手,以山西县域经济发展为例,结合其发展现状,从理念、技术、制度等层面提出几点优化对策,以促进特色产业有效构建,推动山西县域经济高速发展。
  关键词:县域经济;特色产业;产业发展
  山西省位于我国黄河中游东岸,华北平原上,东邻河北,西隔黄河与陕西相望,南接河南,北连内蒙古,总面积约为15.67万平方米,常住人口约为3 718万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且以山地、丘陵为主。受社会历史、地形地貌等因素影响,山西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全省多数地区人民生活水平较低。为打赢山西脱贫攻坚战,加快山西县域经济发展,有必要为山西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模式,加强山西特色产业建设与发展,从而以山西县域经济强化促进山西省经济全面发展。
  一、对“县域经济”的基本认识
  “县域经济”主要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划地理空间范围内,基于市场变化需求,进行各项资源科学配置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且功能完善的区域经济。其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层次性、开放性、农村性等特征[1]。例如,县域经济由县城经济、乡镇经济、农村经济三部分构成,不同部分包含不同的经济层次;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需根据县域特征构建特色产业,要善于取长补短,以保证经济发展过程中各项功能的完善,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稳定性;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所占比重较大,尤其是贫困地区,农业是县域经济发展支柱型产业,农民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
  对县域经济进行分类,可根据不同分类标准分为不同类型。例如,以经济发展水平为划分标准,可将县域经济分为发达县、贫困县两种类型;以地理条件为划分标准,可将县域经济分为平原县、山区县等类型;以核心产业为划分标准,可将县域经济分为农业主导县、工业主导县等类型。就山西省贫困县而言,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分的高低,可将其分为四类:第一类以保德县、河曲县为主;第二类以浑源县、宁武县、五台县等为主;第三类以五寨县、方山县、平顺县等为主;第四类以汾西县、石楼县等为主。
  二、山西县域经济特色产业发展策略
  (一)认知县域经济发展现状,明确制约因素
  在经济新常态驱动下,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县域经济发展速度大幅度提升。但从整体发展层面来看,县域经济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就山西县域经济而言,普遍存在经济增长质量低下、经济发展分化速度快、产业特色不明显、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
  究其原因:第一,山西县域经济发展缺乏总体规划,从空间分布上看,县域经济竞争性高于合作性,从而易出现产业雷同问题,制约特色产业向优质产业转型升级;第二,县域经济重视程度仍有待提升,在发展区域经济时,体质机制改革侧重于城乡改革、工业化改革、现代化改革,从而使县域经济发展受到制约;第三,县域经济仍以粗放式发展模式为主,使其在发展过程中易出现环境污染、资源浪费问题,从而在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需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成本,但山西县域经济以低成本为经竞争优势,随着县域经济发展成本的增加,山西县域经济优势降低,从而缺乏长足发展动力;第四,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资源、技术等要素多集中于发达城市,从而使县域经济出现资本短缺、人力资源短缺等问题,影响县域经济发展进程。
  (二)革新县域经济发展理念,构建发展新模式
  传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这就需要用新思维、新模式给予县域经济新动力,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第一,在发展县域经济、构建特色产业过程中,引入精益化理念,注重特色产业质量、特色产业速度、特色产业效益三方协调,形成“经济+生态+文化+地域”的产业发展模式;第二,在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将传统“以政府为主导”的发展理念转变为“以市场为主导”的发展理念,从而能够根据市场变化与需求,有针对性、层次性地构建市场主体,并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在创新、创造上的优势,让市场主体始终保持“新”“活”;第三,打破“县域经济于县域行政区划内发展”的思维局限,善于紧跟时代变化拓宽县域经济市场发展空间,为山西县域经济长足发展提供空间支撑。例如,明确认知信息化全面建设对县域经济存在的影响,掌握“互联网+”战略实施重要意义,并能够依托信息技术、新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突破县域经济中特色产业发展在时间、空间上存在的局限性,使山西县域经济能够与区域经济相连接,实现区域经济市场资源整合,提升县域经济特色产业建设品质。
  (三)立足县城特色,拓宽县域经济的增长路径
  特色产业要想获得长足发展能力,应从根本上增强内生发展能力,实现县域资金、资源的科学集聚。对此,山西县域经济中特色产业的构建需立足自身所拥有的优质产业,不断增强在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充分发挥节点作用,形成既独立又联动的发展机制。例如,山西省保德县、石楼县、中阳县在农业生产中,谷子种植优质显著。因此,可将“杂粮特色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基石,强化县域农业经济[2]。又如,宁武县、右玉县林业资源较为丰富且具有较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可将药物种植、野生植物培育等作为县域经济特色产业。
  与此同时,在发展特色产业过程中,山西应抓住各类政策机遇,解决资本、人力资源、技术、信息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是促进国家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提升国家治理质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级政府应“加快建设现代财政制度,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而在现代财政制度建设过程中,政府部门针对“三农”问题、“中小企业发展问题”、“新兴产业建设问题”等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与保障制度。基于此,山西在发展县域经济、进行特色产业构建过程中,需加强县域金融体系建设力度,能够在相关政策支持下构建适合自身区位发展的金融机构,解决资金短缺问题。还需要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确定经济发展目标,加快“经济+技术+服务+金融+人才”产业体系构建,并能够依托产业园区建设,承接城市产业转移,促进资本、人才、技术流动;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推进新产业建设进程,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此外,在特色产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应科学、合理地处理引资企业与本土企业之间的关系,明确本土企业创新、稳定、长足发展对县域经济存在的影响。从而改变“重视招商引资,轻视本土企业”的发展理念,将本土企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核心力量,将招商引资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辅助手段。同时,在发展本土企业时,应积极引导民营资本科学、有效的融入,使其成为县域经济发展中特色产业构建的重要主体。
  (四)加强县域经济的统筹规划,完善顶层设计
  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需加强顶层设计,做好统筹规划工作,从整体层面进行产业布局,以提升县域特色产业协调性,减少恶意竞争,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
  1.借鉴已有经验,结合区域资源优势,进行布局。例如,成立山西县域经济工作领导与管理团队,从中央领导层面、省级领导层面制定县域经济战略发展规划,给予县域经济及其特色产业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2.树立区域联合发展意识,加强跨县域经济发展机制构建,达到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目的。例如,根据县域资源优势,确定县域特色产业,并遵循产业协调发展原则,进行山西县域产业布局调整与优化。并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发展能力、发展情况,确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范畴,让联合发展机制更具科学性、合理性、保障性与可操作性。
  3.创新政府管理体系,科学配置管控权利,促进山西县级政府职能的转变,促进政府引导、扶持、管控作用的有效发挥,让地方政府管理更具差异性、科学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县域经济作为山西省经济主要来源,其发展质量直接影响山西省脱贫攻坚效果。对此,在发展山西县域经济时,应根据山西省实际情况,挖掘山西省特有优势,构建特色产业,以形成适合山西各类型县域的发展模式,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永清,张福生.脱贫攻坚发展生产的路径——科学技术引领支撑特色产业开发建设[J].经济师,2019(12).
  [2]肖红波.“神山GDP”与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以四川省甘孜州白玉县矿业经济为例[J].經济师,2019(12)
  作者简介:梁婧(1983-),女,山西盂县人,中级,硕士,主要从事企业管理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2446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