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实践社区的语言社团创新模型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根据实践社区在实际语境中的学习理论,指出语言社团模式在发展社员语用技能的基础上,强调社团社员联合自身专业知识,达到“广学”与“精培”的目的。文章分析了基于实践社区的语言社团的可行性与相关资源,构建了规范型、效果型、培育型的社团创新模型,并予以说明与分析。
  关键词:实践社区 实际语境 语言社团 创新模型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
  实践社区(Community of Practice)的理论强调在实际语境中学习知识与技能,最早由Jean Lave和Etienne Wenger(1991)提出。这项理论核心,是实践社区、合法的边缘性和学徒制度。之后,Wenger和Snyder(1998)在哈佛商业评论上进一步诠释了实践社区的定义,基于共同热情,通过共享专业知识而联结起来的非制式群体。Ash Amin和Joanne Roberts (2008)认为,实践社区是21世纪开展知识管理最重要的方式之一。高校的语言社团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理念成立起来,并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共同兴趣为主、以教师参与指导为辅的社交团体,是课堂学习与独立交际之间的接口,充分利用了学校作为“社会小窗口”的社交环境因素。可以说,语言社团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了语用学习的多维空间。
  本文研究主要立足于“广学”与“精培”模式,以上海健康医学院公共英语辩论与演讲社为例,尝试从实践社区建设的角度出发,构建一个规范型、效果型、培育型的社团创新模型,在语用环境中适当结合学生的医学背景,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语用能力,加深对专业教学互补与语言学习之间关系的认知与拓展。
  1 实践社区与语用习得
  Wenger(1997)提出,实践社区具有生命周期,但其“开始和结束的时间”界限并不明朗,主要分为潜在期、合并期、活跃期、松散期和纪念期。而在活跃期,特别强调实践社区的成员共通性,即成员通过知识共享、知识分流的手段,满足知识的自我需求,并且能根据自身经过培训的知识储备、知识释放、知识重构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因此,尽管成员是以实践社区作为基地,但是自由并且富有创造性的非正式的组合方式,决定了成员之间的交流是基于互信、互助的基础上发生的,亟待解决规范性、计划性的问题。那么,实践社区的最大挑战就是组织与管理,并在应有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得以维护竞争优势。Smith和McKeen(2003)对实践社区的管理模式从“技术基础设施、管理和文化”三个角度展开,进行有目的的设计与规划,借此实现参与者个性化知识储备和学习,逐步体现效果型、培育型的实践社区个性化、情境化功能。
  基于以上论点,以实践社区的语言社团建设可以被看作是有效的参与过程,分为认知型参与、融入型参与和创新型参与三个阶段,条件是情境化感知,关键是以实践参与来体现个性化需求,强调了社会实践中学生对知识的“默会”性(Lave&Wenger,1991)。以上海健康医学院公共英语演讲与辩论社的社团活动为例,首先,社员需要立足于“广学”,通过参与演讲、辩论与翻译的形式,能够在其认知空间内了解专业知识与语用习得之间的联系,而非单纯在语言表达中运用词汇、语法等语用知识,更多地表现为在跨学科领域中如何将语言与其他学科的习得进行融合,满足了认知型参与的间接需求。其次,社员通过参与实践社区的各类讲座、培训或省市级、校级比赛,分组演示,融于情境表现中。社员学习者开始通过模仿、参与到语言的学习中,体验语言的使用,逐步介入专业界面。最后,部分社员根据反复实践,在语言技能和情形表述中提升认知,并开设创新型参与模式。而教师则借助知识哺育的方式,以提供建议的方式安排实践实验地、安排或设计社团活动、通过“精培”模式引导社员展现个性化才华。基于实践社区的医学院语言社团创新模型符合语用习得的规律,将在语言社团创新模型中进一步阐述。
  2 语言社团创新模型
  2.1 可行性分析
  Wenger (2002)指出,实践社区包括三个构成要素:知识域、社区和实践。本文所说知识域即“广学”理念。通常,语言社团之所以能凝聚社员的重要因素,就是出于社员们对于语言的兴趣点,但是当前是出于信息爆炸的时代,高校社团社员渴求知识获取的愿望已经远远超出了课堂所限的范围,他们往往希望通过社团、第二课堂等形式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获得知识域的拓展。因此,语言社团具有不完全囿于语言本身的发展即跨学科发展的特点,尤其受到年轻社员们的青睐。本文所指的实践社区是基于语言为基础的特色社团架构,其性质属于社员之间横向交流循环模式:互动、分享、协作、交际,既体现了代表社员个人水平的知识储备能力,又体现了代表社团水准的语言技能实践能力。就本医学院的语言社团属性而言,强调医学特色,融医学素养教育、医学知识分享、医学故事传播或与医学美学等为核心素材的口译、配音、演讲与辩论实践,使社员的道德素养、专业认知、交际能力、演绎归纳能力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对语言社团的社员来说,社团活动就是他们语用习得能力实践社区。具体来讲,首先,社团是以学生社員为主体的组织,教师作为辅导员参与社团的整体建设。来自不同专业的社员的知识架构与语言表达能力,构成了实践社区的重要元素。其次,实践社区的社员以共同热情或兴趣参与社团,在认知领域的共同点就显得十分突出。由于社团社员存在语言水平与知识架构的差异,社团成员可以通过团队协作的模式,既确保了情境化的言语实践机会,又强化了社员个人个性化语言技能的培养过程,使学员的主观能动性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最后,实践社区是将教师作为资源配置的辅助力量存在的,所有社员在非封闭性的环境中,借可操作性的语言表达技能,如演讲等,使学员在“广学”与“精培”中把双语习得的知识有效地与专业相结合,体现学生的学术所长,达到学生利用教学资源、专业资源互补的目的。
  2.2 要点分析
  2.2.1 学习模式   专业资源。与专业相关的知识。这实际上指的是在语言社团中,社员根据所学的专业知识,有可以运用的学科资源。社员所需掌握的语言技巧,都是集中体现在基础化学、物理常识、医学知识、医学故事等内容上,能诠释出新意。对于医学生来讲,他们在专业领域的感悟及真实的语境中,能恰当地运用叙事等方式传播可能拓展的言语能过表达的内容。譬如,在社团所组织的科技翻译配音活动中,社员利用影像资料完善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即利用实践社区即社团内团队协作的方式,根据《美丽化学》的片段影像,进行专业词汇查询、文稿组织及科技语言配音,体现出医学院语言社团的特色:科技内容为主,语言表达为辅。其中,社员以团体为单位,不仅根据影像资料创作了英文文字,而且为了达到唯美的效果,对中文文字也进行了编译,体现了社员们的创新性,颇有新意。
  目标任务。社员进入语言社团的目的是以学习双语为前提的。在实践社区的学生有明确共同目标,就能使社员们聚合在社团内,进行语言活动的训练。但由于社团属于松散的实践社区,社员们的管理也需要以社团的目标——基于内容的语言表达为主。根据上海健康医学院的公共英语演讲与辩论社团进行了目标任务调查结果所示,社团的社员主要想通过参加多种社团的活动,如演讲比赛、志愿者活动、讲座等形式增加实践知识储备,并借机提高语言环境输入输出量,形成语言学习的良性循环的环境,利于社员提升本身语言实践技能。上海健康医学院公共英语辩论与演讲社团目标任务,见表1。
  语言模式。语言社团的模式包括演讲、辩论、口笔译和阅读等模式。实际上,语言社团开展活动应以内容为主,为实践社区社员互动提供相互借鉴的资源。实践社区的多样模式,体现了协同作业或个体作业的可能性。性格迥异的社员可以选择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互动或表现,借助理解、拓展专业领域的知识,增强本身语言的可塑性与可用性。
  场所转移。场所转移时社团活动最为灵活的表现方式,尤其是学员通过构成情境化语言的训练,培养学员在真实语境中的交际能力、表达能力、表现能力与融合能力。语言社团的活动并不局限于狭小的教室、会场空间。学员通过重构学习场所,如图书馆、英语角、虚拟平台等形式,完成培养语言社团的学员的基于专业的语言实践能力。
  2.2.2 成员参与
  成员参与是社团活动有效进行设立、改革其实践活动的根本途径。社团互动需要有计划、有规范地设定目标、强化执行并评估得当。设计学习(Designby Learning)和实践学习(Learning byDoing)是语言社团完善实践社区功能的教育理念。作为课堂学习的有效补充形式,语言社团内的社员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理解、运用、领悟、再实践语用知识,并有力地与自身的专业知识相融合,体现出语言社团在实践活动中的创新性,增强语言社团的生命力,打造新时代语言社团的知识体系,使语言习得不再成为纯语言教学的课堂翻版。
  2.3 模型设计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在实践社区理论的指导下,构建出基于实践社区的语言社团创新模型。在此模型中,本文将运用上海健康医学院公共英语演讲与辩论的参与商业英语辩论大赛的实例来阐释该模型的创新运作机制。基于实践社区的语言社团创新模型,见图1。
  在社团实践实验中,作为一项成熟的赛事,商业英语辩论大赛已经举办十届,是符合语言社团社员基于实践社区进行比赛的赛事。整个比赛机制的构成是以商业文案文本的撰写、表述、辩论作为主体的,因此,在社团社员的整个准备过程中,文案撰写起到了一个重要的串联作用,即融文本写作、翻译为主要事项,并辅之以资料搜索、翻译与更新,其中穿插了社员个性化、情境化的语言实践技能。如图1所示,为了准备团体演讲、辩论阶段的讲稿,社员们根据自身特点组织团队,分配角色,通过教师的辅导,激发内在个性化知识储备,如语用技巧、知识外衍,是“广学”与“精培”的典型结合形式,从而达到专业知识共享的目的。在整个实践活动中,各组社员进行文案分析、模型设立、学术交流,在整个知识传播过程中完成了“学中做”或“做中学”的效果。社员们经过比赛准备的社区实践,取得了比较好的名次。
  模型在設计的第一步是让社员自动组队,即完成了知识资源组合的过程。这是进行实践社区活动的基础。首先,社员在选择角色分配时便有了初步的分工:资料搜索员、演讲人员、辩论分工人员,这样就可以保证在资源融合过程中,社员们把握真实的场景。其次,社员们对商业有不同的认知水平,希望通过参加比赛实践,实践体验将语言、商业、专业的融合度。最后,社员中相互协作,共同提升了实践社区的培育型的理念。
  模型运行的第二步就是实践,包括认知型参与、融入型参与和创新型参与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认知型参与是指社员在知识储备时,将概念明确,身份由“新手”变“熟手”(丁存越,2015)。如本次参赛的题目是人工智能话题,因此社员在认知过程中,必然要搜集与人工智能有关的领域话题:机械领域、医疗领域等。教师在辅助时,通过社团社员互动,安排讲座等形式让社员对此话题有所拓展。第二阶段,学生逐步进入融入型阶段,经过分工,各社员将收集到的资源铺垫在文案的写作中,推广在文案的概念阐述、表达的重点上。社员们通过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形式,完成了文案的探索、PPT的制作。第三阶段,教师逐步退出社员讨论环节,因为此时社员们经过了文案撰写、演讲展示的过程,开始了进入了辩论层面,此时需要社员根据不同情境,灵活机动地展示社员在实践社区(辩论赛场)上的个性化能力,如针对辩方的提问,激发个性化知识储备,并逐步显化知识体量。
  模型运行的第三步就是实现模型运作的最大化成果。社员通过实践社区活动,不断挖掘社员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在实践后不断总结、评价,使参与的社员基本把握了语言+专业实践应用的情境,同时也加深了学员的个性化学习能力,并且在实践中通过不间断的调整方式,如设计PPT的制作甚至实物使用,完成了整个思维创新、文本创新、语言创新的任务。   2.4 模型特征
  通过以上实例分析,发现此创新模型在以下两个方面体现出语言社团的自有特征。
  此模型是基于社团真实的实践活动而产生的,在模型中个性化、情境化的语言技能实践为学生社员在社团活动中体验了真实“意义表达”。这种实践活动是动态的,并且涉及的领域相对比较广泛,有利于开启学生社员的“广学”模式,而不局限于纯语言技能的提升。
  模型中的参与成员角色随活动的动态变化可以进行调整。只要参与成员中的知识储备发生变化,学员完全可以就参与活动的性质不同,而不断调整参与“主位”与“次位”,即在实践社区内,学员的实践体验可以随着参与者的认知、融入与创新程度进行变革,继而使语言社团增大了规范性,在体现实践社区效果的基础上完成社团培育型的目标。
  3 结束语
  本研究是以实践社区理论为基础的语言社团建设的尝试,不仅考查了实践社区中语言社团“以学生为中心”的可行性,由于属于松散的组织管理模式,又不同于“翻转课堂”的任务型教学实践,因此构建了语言社团创新模型,并以社团参与的科技翻译和商业辩论比赛等语用实践作为该模型的运行模式。教师在模型中只是居于引导作用。
  在整个模型的运行过程中,本文也提到了教师的辅导模式也需要注意“社团位置”和学生的“自我意识”。毕竟,实践社区应该更多的“引导”和“鼓励”(肖琴,2015)。因此,在培养学生知识储备的过程中,本文强调渐进式的实践过程并非同于正式课堂的语言教学,在学生知识域构建、社区建设和实践活动的安排布局下,也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完善创新元素在语言社团建设中的优势,使实践社区的效率能够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Ash A.Joanne R.Knowing in actionBeyond communities of practice[J]Research Policy,2008(37):353-369.
  [2]Dewey,John.Democracy andEducation:an introduction to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M].The Macmillan Company,NewYork,1916:1-20.
  [3]Etienne Wenger.Community ofpractice:learning,meaning andidentity[M].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98:5-20.
  [4]Etienne Wenger.Knowledgemanagement as a doughnut:Shapingyour knowledge strategy throughcommunities of practice[J].IveyBusiness Journa1,2004:1-8.
  [5]Lave,Jave K&Etienne Wenger.SituatedLearning:Legitimate Participation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NewYork,1991:1-10.
  [6]Smith H.A,McKeen J D.Creatingand facilitating communities ofpractice[J].Handbook on KnowledgeManagement,2003:393-408.
  [7]Wenger,Richard McDermott,WilliamSnyder.Cultivating Communities ofPractice[M].Harvard Business SchoolPress,2002:102-110.
  [8]丁存越.基于實践社区的汉语第二课堂语用习得教学模型[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5(8):19-26.
  [9]肖琴.实践社区的管理创新探究[J].情报探索,2015(4):31-34,3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3337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