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数字经济背景下常州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建新 刘伯超 朱洪春

   摘 要: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成为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推动传统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内涵入手,分析常州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现状与主要问题,并从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技术推广应用、数据标准和安全体系建设、数字化核心企业和集成平台建设、数字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等维度,提出常州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实施对策。
   关键词:数字经济;常州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对策
   数字经济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也是“十四五”时期提升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智能制造、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成熟及向制造业产业领域转移,制造业将成为数字经济发挥创新驱动与转型升级动能作用的主战场。当前,常州制造业面临数字化转型与发展的战略机遇和挑战,需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技术变革趋势和要求,突破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瓶颈和障碍,加强数字化转型升级速度,提升常州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水平,培育数字经济时代常州制造业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数字化发展优势。
   一、数字经济背景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内涵
   对于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理解,不同国家和不同行业对数字化转型有着不同的定义。美国的数字化转型主要是通过将虚拟网络与实体连接,形成更有效率的生产系统。德国的数字经济战略集中体现在德国“工业4.0”战略布局中,2016年,德国发布《数字化战略2025》,从国家战略层面确定“数字德国”的10个行动领域,包括:构建千兆光纤网络;支持创业;建立投资和创新领域监管框架;在基础设施领域推进智能互联;加强数据安全,保障数据主权;促进中小企业商业模式数字化转型;落实“工业4.0”;加强数字技术研发与创新;实现全阶段数字化教育;成立联邦数字机构。英国提出了《英国数字化战略》,主要包括连接性、技能与包容性、数字化部门、宏观经济、网络空间、数字化治理、数据经济七方面的战略任务。2019年,日本提出“社会5.0”,旨在通过人工智能、物联网和机器人等技术,以数据取代资本连接并驱动万物,将数字化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催生新价值和新服务,最终实现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高度融合,实现“超智慧社会”。
   根据世界各国对数字化转型的理解和定义,可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内涵要义理解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围绕制造业业务流程,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与制造业生产业务相结合,打通不同层级与不同行业间的数据壁垒,使制造产业实现更高效的业务流程、更完善的客户体验、更广阔的价值创造,改变制造产业原有的商业模式、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决策模式、供应链协同模式、创新模式等,推动产业形态转变,打造一个全新的产业生态,实现产业生态模式的转型与升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传统产业制造业带来存量增加,即凭借信息技术引发的效率和产出的提升;二是为传统制造业产业带来增量拓展,即在数字化背景下由新商业模式产生的业务拓展引发的产出增加。
   二、常州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现状与主要问题
   近年来,常州在制造业数字化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推进“互联网+”先进制造业,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部分领域升级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和成效。
   1.常州制造業数字化转型升级的现状分析
   (1)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完善。根据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需求和国家省级相关政策文件,常州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作为推进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常州市加快推进“企业上云”三年行动计划》、《常州市工业电子商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设立专项资金,开展基础网络构建、平台培育、人才交流、制造业“双创”、星级上云企业评定、工业互联网资源池构建等专项工作,协同推进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在制造业数字化中的融合应用,推动常州智能制造技术创新和智能制造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
   (2)制造业两化融合示范试验区建设和示范试点企业呈现集群发展态势。重点推进产业两化融合试点工作。目前,常州共拥有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1个,省级两化融合示范试验区9个。企业工业互联网应用效果明显,共有省级以上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300余家;超过6000家企业有云上平台;天合光能、金坛汽车、龙城精锻等3家企业入选江苏省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企业(标杆工厂类),163家企业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江苏雷利、戚机厂、戚研所、龙城精锻等4家企业贯标项目被评为工信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15家单位入选江苏省工业互联网服务资源池单位。
   (3)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重点领域深入推进。开展面向工业生产数字化改造。支持阿里云、华为云联合相关制造企业,对产线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在大规模定制方面,常州大型企业中天钢铁通过数字化改造,为超过200家直供终端客户提供门对门的个性化定制产品。在网络组织生产方面,常州今创集团利用集团云平台实现研发管理、计划下达、生产管理、订单跟踪和质量反馈。数据流转效率提高了50%,生产效率提高了30%以上。搭建数字化平台。通过数字化平台为企业打造虚拟的网络资源库,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协同设计和协同供应链管理。在传统制造业领域开展智能化成套装备生产线改造试点,示范带动行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整体提升,成功研制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20余条,普及推广企业百余家,涌现出一批国家和省级智能制造生产车间和智能制造项目。
   (4)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与制造业融合应用不断拓展。推进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在积极引入国内知名龙头企业落地的同时,培育了一批本土瞪羚企业。2019年,苏文电能科技股份公司、航天云网数据研究院(江苏)有限公司、常州天正工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平台企业中标工信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取得了工业互联网领域国家级重大项目突破。目前,常州拥有航天云网、华为常州、数码大方、中机云创、天合光能、万帮充电、天正工业、钱璟康复、苏文电能、蜂巢互联、戚研所、中海互联、步云工控、微亿智造等已建在建平台,形成了综合性赋能平台、行业级应用平台、企业自建平台和专业领域服务平台同步推进模式,有力支撑了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2.常州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
   (1)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核心技术能力相对薄弱。企业数字化转型核心技术能力相对不足,信息基础设施和行业数字化转型基础相对薄弱。一些关键技术如工业软件、底层操作系统、芯片、开发工具等技术开发能力不够;控制系统、平台数据采集开发工具等领域缺少核心技术。企业设备设施联网率不高,很多设备制造商仅关注产品交易和线下售后市场服务,而对设备网络化改造以及线上服务改进明显缺乏内在动力;一些制造业企业线上服务能力不强。同时,企业数字化转型技术架构能力整体较弱,对数字化、智能化新技术应用和迭代推进较慢。
   (2)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业务、组织管理模式创新有待提升。常州较多制造业企业偏重生产和加工制造环节,企业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运营管理不足,给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带来很多障碍。数字化转型更多是业务转型,通过建立集成多环节的数字化平台、进行数据积累和互联,实现向用户交付产品并提升运营维护效率,触发新的产品服务迭代、商业模式和用户体验创新,实现在数字化技术支撑下的组织业务和商业模式创新发展。在数字化时代,如何将新技术打包成创新工具、推动自身业务变革和商业模式创新是大部分常州制造企业面临的问题,对于常州一些重资产、商业模式单一的制造企业,急需借助数字化转型推动全生命周期管理(PLM),实现组织管理模式的突破和转变。
   (3)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权威数据标准缺乏。制造业领域存在较多细分行业,各个细分行业特征差异较大,同一细分行业处于产业链不同位置的制造企业个性化特征也不同,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突破口也不相同。同时,常州制造业还缺乏权威的数据标准。制造业企业每天在生产、管理中会产生大量数据,涵盖生产制造数据、经营管理数据、市场行情数据等。但是,由于制造业设备种类不一致,应用场景也各有不同,再加上数据标准不统一,带来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困难,并且也难以转化为有价值的资源。虽然,一些技术委员会层面已经出台了一些相关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构建指导方案和框架,但具体标准的研制和推广工作还处于初期阶段,市场接受程度明显不高。
   (4)数据开放共享和安全问题依然亟待解决。“数据孤岛”问题依然突出。产业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大部分还停留在碎片化供给阶段。对于数字经济时代关键的生产要素-数据,企业依然存在有效获取、共享内外数据的较大障碍和困难。在数据安全问题方面。工业数据涵盖设备、产品、运营、用户等多个方面,在采集、存储和应用过程中一旦泄露,会给企业和用户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数据如果被篡改,可能导致生产过程发生混乱,甚至会威胁城市安全、人身安全、关键基础设施安全,虽然国家出台一些政策措施,但数据安全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5)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人才严重缺失。常州传统制造业中高层次数字技术研发人才、高技能人才以及项目管理人才紧缺,调研显示,平均每家企业专职数字化、信息化人数仅占员工总数的0.7%,普遍缺乏信息技术和工业知识兼备、可直接从事制造业数字化的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缺乏既懂数字技术又精通业务,既明白业务的数字化切入点、流程优化点、产品创新点以及全流程管理方案,又熟悉数字化工具技术的应用价值推动产业数字化试点的人才;对于数字化转型进程较慢的产业,缺少能够进行业务的数字化改造和优化以及开展数字化管理、运营的人才。
   三、数字经济背景下常州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对策与建议
   1.推动新型數字基础设施建设,为数字化转型提供保障
   数字基础设施包括数字化基础设施(包括5G、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数据中心、智能终端等)和基础设施数字化等。在新型数字技术设施建设中,重点建设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基础设施。以数据驱动城市发展为主线,广泛利用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推进数字经济建设,形成更加开放、融合、协同发展的数字化生态体系。加快工业宽带网络升级改造。支持工业企业内网改造。支持传统制造业企业利用5G、工业以太网、工业无源光网络(PON)、工业无线等新型技术、设备改造生产现场网络和系统。深入推进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开展面向工业互联网的固定宽带网络升级改造。以实现工业企业和工业互联网服务企业的广泛、高质量宽带接入为目标,对现有公众互联网及专线网络进行升级改造,满足工业互联网网络覆盖及业务开展的需要。
   2.加快数字化技术在制造业推广应用,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创新
   数字技术创新及其在制造业的推广应用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路径。结合常州制造业发展,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鼓励企业、科研院所协同创新,推动建设数字技术研发机构和创新中心,加强云计算、边缘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核心数字技术创新,推动建立融合标准体系,加快数字化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制定和推广。二是推进数字技术在产品创新中应用。推动实施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改造,提升产品与服务数字化水平,开发具备多功能的智能产品与服务。三是推进生产运营智能化。建设推广共享服务中心,推动跨企业、跨区域、跨行业集成互联与智能运营,推进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规模化集成应用,实现作业现场全要素、全过程自动感知、实时分析和自适应优化决策,提高生产质量、效率和资产运营水平,赋能企业提质增效。四是加快建设数字营销网络,建设敏捷响应的用户服务体系,提升用户全生命周期响应能力,提供在线监控、远程诊断、预测性维护等延伸服务,探索平台化、集成化、场景化增值服务。
   3.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数据标准和安全体系建设,提升产业数字治理水平
   数字化转型要求制造企业在合理的共享边界和使用范围,尽可能地打破各分工环节“信息孤岛”。第一,鼓励龙头企业、科研机构、服务机构紧跟国家基础共性和重点标准研制步伐,加强与国内ICT、工业领域之间的协作以及国内国际标准化协作,积极参与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和重点应用领域标准的研制;扶持符合相关标准的工业APP开源研发,为众多的终端设备接入平台打造空间。第二,加快数据治理体系建设,加强生产现场、服务过程等数据动态采集,建立覆盖全业务链条的数据采集、传输和汇聚体系。加快大数据平台建设,创新数据融合分析与共享交换机制。强化业务场景数据建模,深入挖掘数据价值,提升数据洞察能力。第三,提升安全防护水平。建设态势感知平台,加强平台、系统、数据等安全管理,使用安全可靠的设备设施、工具软件、信息系统和服务平台,提升本质安全,加强安全资源储备。    4.培育壮大数字化转型核心企业和集成平台,带动产业链企业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并非一蹴而就,企业单独运行,而是需要通过发挥产业链上核心企业与集成平台的转型引领作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而言,核心企业的率先转型会大幅度推动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进程。因此需要从核心企业和集成平台建设入手,带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一方面推动常州区域大型核心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强化大型核心企业工业基础设施和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开发与建设,推进大型核心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在制造装备设施中的集成与融合,为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提供关键保障。另一方面,积极工业互联网集成平台建设,全面规划工业互联网建设重点,打造一批标杆示范项目,引导企业应用工业互联网提质增效,把行业巨头和战略合作者“请进来”,探索政企牵手、企业联姻、托管合作、创新联盟等形式,促进国内外相关产业向常州梯度转移,进而延伸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
   5.构建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新型数字化复合型技术人才
   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稳定并扩大就业的指导意见》,对于数字化人才教育给出了明确指导意见。第一,从技术与产业发展的需求出发,从数字能力、数字技术和数字知识三个层面,构建适合数字化产业的数字素养教育和评估框架,构建数字素养教育、具体素养及其知识体系。二是探索新型数字化人才培养模式。支持重点产业企业与研究机构加强合作,开展有针对性的人才培训,持续提升劳动者的数字素养,推进数字化转型领域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人才示范基地、人才培训平台建设。鼓励有条件的高校、院所、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和企业合作,探索一体化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支持高校、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开展数字化转型相关学科体系和相关专业建设,培养满足数字化转型的专业技术管理与人才。三是统筹数字化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开发规划,加强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加快培育面向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专业人才。吸取德国双元制和职业教育培训的经验,建立以能解决问题带来效益为导向的数字化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建立完整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探索建立需求导向的数字化人才培养机制。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课题组.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与实践[M].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
   [2]马化腾,孟昭莉,等.数字经济-中国创新增长新动能[M].中信出版社,2017.
   [3]司晓,孟昭莉,等.互联网+制造-迈向中国制造2025[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
   [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与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特点、问题与对策[J].发展研究,2017(2):9-14.
   [5]沈恒超.中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特点、问题与对策[J].中国经济报告,2019(5):102-103.
   [6]李春发,李冬冬,等.数字经济驱动制造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J].商业研究,2020(2):73-82.
   [7]李富,王湘蓉.无锡制造业数字化发展的对策研究[J].江南论坛,2020(6):18-20.
   [8]陈晓红.数字经济时代的技术融合与应用创新趋势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4(5):1-8.
   [9]魏巍,刘尚海.宁波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模式研究[J].三江论坛版,2019(8):18-23.
   [10]宁波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模式研究[J].三江论坛版,2019(8):18-23.
  
   作者简介:陈建新(1969- ),男,河南信阳人,管理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与市场营销;刘伯超(1980- ),男,吉林齐齐哈尔人,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智能产业与物流管理;朱洪春(1973- ),男,江苏泰州人,工商管理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与市场营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3674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