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诚信机制建设研究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亚峰

  诚信缺失的表现
  小事撒谎,误导家长,蒙蔽老师。某校的学生曾一段时间在学校食堂就餐,家长将一个月伙食费让学生带到食堂管理员,但是,个别学生当天就花完,接下来的事,不是说考试报名要收费,就是伙食太贵,总之想办法向家长多要钱,以便自己上网,娱乐、电话聊天,充“大款”等。习惯了,家长不敢把钱交到自己的孩子手中,而是每月自己送到学校,家长不信任自己的孩子,因为他清楚,孩子在撒谎。而在校期间上课时的各种表现,涉及上厕所、吃饭、生病等说谎现象不断,迟到、逃课的理由多是谎言,真是厌倦学习的典型表现,也是缺失诚信的综合体现。
  考试作弊。当代大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在学习上缺乏兴趣和刻苦钻研精神,只想坐享其成。有的学生在考试时,教室墙上、课桌上写了不少、甚至用手机,不惜付出代价而作弊,部分学生对这种行为也熟视无睹,甚至表示可以理解。近年来,几乎每年都有学生因考试作弊而受记过、取消学位申请资格、甚至开除学籍等处分的报道。但是,作弊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有一定的认同感,对考试作弊持宽容态度。反对不复习存心作弊的人,赞同复习了但没把握的同学作弊;并且还认为“考试作弊是否涉及诚信,要看考试的目的,如果考试是为了检验能力,这样的作弊是可耻的,反之,如果考试只是走走形式,是否作弊无所谓”。
  恶意欠费。因贫困生数量较多,有些学生实属家庭困难欠费,但也有部分的学生是在恶意欠费。一些家庭条件并不困难的学生故意缓交甚至不交学费,而把家长给他的学费用于自己的高档消费,更有甚者还夸大自己的经济困难申请减免学杂费、困难补助、国家助学贷款等。这些不诚信行为,使高校在资助贫困生的问题上出现了真假难辨的尴尬局面。
  拖欠贷款。助学贷款是国家为缓解高校中家庭困难学生的就学压力而设置的一种无担保的信用贷款,即在校大学生通过学校提供贷款介绍人和借款学生自行提供见证人,以信用方式向银行申请发放的助学贷款。但少数大学生贷款后诚信意识较差,还贷意识淡薄,违约现象严重。由于大学生缺乏诚信意识造成的不良贷款和增加贷款风险的不确定性,影响了银行经办机构的积极性。尽管新政策考虑到了银行的风险,但银行方面仍然不能免除“后顾之忧”,严重影Ⅱ向了国家对贫困生资助制度作用的发挥。由于我国还未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系统,所以未来的还款主要是建立在大学生诚信道德基础上的。只要存在一小部分人逃债,都将给银行的助学贷款工作蒙上阴影。
  个人简历造假。多数大学毕业生会在毕业之前尽力地充实自己的竞争实力,但也出现了少数大学毕业生通过夸大或造假履历来充实自己“实力”的现象,虚构自己的简历,甚至伪造各类证书,更有甚者只改了别人简历的姓名,其它原封不动,这样的简历如果出现在同一家单位,将严重损害了大学生的社会信誉。
  诚信危机的原因
  通过以上大学生诚信缺失表现,我们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大学生道德素质下降,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现实原因。现分析为如下几个方面:
  虚拟环境的影Ⅱ向。部分学生存在经济上窘迫的问题,主要是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等虚拟环境影响,浪费精力、财力、培养虚拟世界的各种活动,虚拟是不要求诚信,说假话或许还会起到保护作用。若将虚拟活动带到现实当中,则情况刚好相反,没有诚信就没有立身之本。虚拟世界的诱惑使得学生使用对待虚拟的方法对待现实,对诚信的缺失便很不在乎。
  历史积淀的负面影响。在我国诚信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于有血缘关系或者有亲密关系的人之间,“外人”好像全部都被看成是“异己”,有古训说“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防人之心不可无”等,导致人们在潜意识中诚信意识的匮乏。诚信的基本要求是诚实、信任、不欺骗,也就是以信用取信于人,对他人给予信任。这些格言古训恰恰违背了诚信的最基本要求。这也说明,历史积淀的带有“世袭”观念的残余还在影响着当代大学生。
  社会不良现象的负面影响。诚信遭到质疑。某高校假期组织学生到火车站帮群众提行李,可是没有人愿意将自己的行李交给同学们,他们出门在外,被骗怕了,对周围的人失去信任,同学们肯定也很失望,一片好心没人理解,社会不良现象使得人人提高警惕,骗术骗法层出不群,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让人防不甚防,所以即便是同学想办法唤回诚信,但社会上的不良分气使诚信遭到质疑,部分学生便随波逐流,你不信任我,我还有必要诚信吗,反正大家相互不信任。
  家庭教育的影Ⅱ向。中国的家庭教育长期以来所强调的是学习,只要得高分、进名校,其他方面都是次要的。因此导致在对子女的教育过程中,有的家长只重视学习成绩的好坏,照顾学生让其衣食无忧,忽略人品教育,对子女平时的不诚实行为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有的学生家长不能以自身的诚信行为影响子女,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不诚信也是导致部分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之一。
  学校教育的影响。随着学校的扩招,学校招生宣传力度的加大,学生进校后看到学校的某些宣传落不到实处,未免有点被骗的感觉,对学校教育失去信任;于是,某高校提出“一切从诚信开始”,做到“诚信招生”。学校在具体执行各种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不公正和不诚信现象,也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同时,诚信机制未能引入学校及学生群体,也使得学生诚信意识不强。
  大学生自身修养的滞后。大学生也懂得“诚信”是中华民族之美德,也知道“诚信”的社会重要性,但由于来自社会各方面思想的多元碰撞、价值观念的矛盾冲突、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困惑,也会使他们感到无所适从,就更加谈不上把诚信作为自身人格健全的需要或自己人生的崇高追求了。
  大学生诚信机制的建设
  完善机制是诚信建设的保证。建立诚信教育机制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各种诚信制度和诚信教育制度。要把诚信的具体规定列入有关的制度中去,让全校师生都知道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认真执行诚信教育制度,决不能让投机钻营者得逞,也决不让老实人吃亏。另一方面,还要建立诚信考评体系和相应的信誉档案,并和全社会的信用制度协调一致,同时加大对不诚信行为的处罚力度。这是执行诚信制度的关键和强有力的手段。   服务工作中要渗透诚信教育。由于服务『生工作涉及到的大多是利益关系,诚信也就显得更为敏感和重要。因此,诚信无小事。充分发挥服务主体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是在服务中进行诚信教育的极其重要的基本途径。服务主体只有率先垂范,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事事处处守信用、重承诺、践约定,实行优质服务,才会取信于服务对象,并且,这本身就是最好的诚信教育。近年来高校后勤社会化以后,服务主体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学生的生活范围扩大了,高校的诚信教育也一定要与时俱进,加强创新,及时调整对策,更进一步从制度和教育两个方面努力,使诚信的链条不断延长和加固。
  校园环境建设要体现诚信教育。例如精心规划设置诚信教育专栏,在教室、寝室和公共场所适当设置诚信格言、警句牌,在校园网上设置诚信教育的网站或在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中充实诚信教育的内容等等,以形成良好的诚信文化氛围,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受到教益。用正面舆论引导人,用诚实守信的榜样鼓舞人,用弄虚作假、欺骗欺诈的反面教材警示人。特别是要利用辩论、讨论、思想交流等多种形式,摆事实讲道理,驳斥错误的看法和言论,帮助学生分清是非,提高思想认识。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一是要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把毕业生的真实信息全部上网,并设置一定的安全查询系统,让招聘单位在千里之外就能辨明毕业生提供的自荐材料的真假:二是要建立失信惩罚机制,强化对毕业生的信用监督,使毕业生领悟到守信的益处和必要性。对于不同程度的失信者,可以通过批评教育甚至处分的方法来使他们承担失信行为的责任。
  开展全员、全程诚信道德教育。诚信教育应该纳入高校日常教育体系。积极构建全员全程诚信教育道德体系就要求我们从领导、教师做起,言必行,行必果,不因各种干扰因素而破坏规则,坚持以制度化取代会议研究,努力为大学生创造诚实守信的环境氛围。同时,用社会上的一些失信、败德现象及其造成的危害教育学生,使学生认识到诚信并非只是一种个人美德,同时也是一种宝贵的社会资本,是现代社会文明和程序的绝对必要条件,更是一名优秀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诚信实践探讨
  引导学生、学生干部自觉认识诚信和诚信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这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先导。
  引导学生在深入开展诚信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建立诚信自律制度、诚信记录和诚信档案和相应的考评体系,这是诚信教育能否坚持久远并卓有成效的重要一环。
  将诚信记录和诚信档案的情况,考评结果及时反馈学生家长,辅导员与学生家长建立有效、及时的沟通,与学生家长建立了共同教育的机制,让学生家长和学校全面了解学生真实的诚信状况,杜绝出现学生在家长和学校表现的两面性。
  针对诚信教育,开展“诚信在我心中”、“考试作弊大家谈”主题班会活动,搜集部分学生对于诚信教育的看法和好的意见、建议。
  开展“感恩”系列教育活动,如:学生代表排练手语“感恩的心”,与诚信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自尊、自立、自强、角色、责任意识,启迪学生深刻意识到诚信是作为一个“社会人”的责任。
  学生在考试前签订“遵守考场规则,诚信考试”承诺协议书,让家长、学生、工作人员明确学生的责任、义务,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约束的意识和责任。
  建立了学生党员诚信教育的示范带动群体,挖掘学生党员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作用,以点带面,发动学生党员对于普通同学从考试作弊到日常行为的监督作用。
  学校应高度重视诚信教育,营造校园诚信环境,加强诚信教育的方式方法研究以及建立必要的诚信机制,探索一种适用的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建立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示范群体,使诚信教育坚持不懈,诚信的回归和发扬广大便有希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44458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