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非营利组织在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任晓敏

  摘要: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和市场构成社会的三大组织形式,非营利组织作为特殊的“第三部门”承担了政府与市场不能且不愿做的事情,非营利组织在经济发展中承担着不可忽视的功能。本文将重点从非营利组织缩减市场竞争风险、对企业的促进作用、减少贫困,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几个方面来分析非营利组织在经济发展中的功能,以客观评价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 经济发展 功能
  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具备法人资格,以公共服务为使命,具有民间性、公益性、志愿性、组织性、自治性特点的组织。20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全球结社革命的兴起,大量非营利组织涌现并不断发展壮大,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和市场一同构成社会的三大组织形式,作为特殊的“第三部门”承担了政府和市场不能且不愿做的事情。特别是21世纪后,以非营利组织为先导,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的反全球化运动、环保运动、消费者权益运动、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督与评价,以及各种市民自发的社团活动等,对国民经济结构、企业经营方式和社会发展方向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本文将重点分析非营利组织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功能。
  1.非营利组织可以缩减市场竞争的风险
  近代市场经济通过价格机制和自由竞争,充分调动了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的飞跃。然而,市场经济如同一把双刃剑,在给经济发展带来动力和效率的同时,其优胜劣汰的竞争,也给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带来诸多不安定因素。市场经济注重效率的同时,并不一定能保证社会公平的实现,这就可能造成贫富差距的扩大。同时,市场竞争也可能导致企业破产、兼并,给企业成员带来各种风险。此外,在市场竞争中,个体企业和资本因其逐利的特点,不可能去自动投资那些虽然有利于社会却无利可图的事业和经济活动,如救助残疾人、保护环境、资助贫困学生、帮助落后地区修路、发展山区教育等。而国家因其机制庞大而缺少灵活性,也无力顾及,此时也为非营利组织提供了活动空间。市场自身的运作规律所引发的不安定因素都将会对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社会安定造成负面影响。市场经济所带来的风险仅靠政府调控是极其有限的。
  在当今社会,非营利组织的地位日趋重要。非营利组织在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共性特点基础上,其组织形式各异,包括学校、医院、图书馆、基金会、行业协会、商会及其他各种民间团体、民间组织等,既有象红十字会拥有几十万志愿者的大规模组织,也有各种类型小规模的社区草根组织等。非营利组织在克服市场竞争的缺陷、资源配置最优化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非营利组织在市场难以发挥作用的领域承担起“不唯利是图”的社会责任,弥补市场部分功能“缺失”与活动不足。同时,现代社会中,不断出现了大批对市场经济和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引导、规范、监督和社会评价的非营利组织,它们都在缩减市场竞争风险、抑制市场盲目性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影响。而社会长期存在的慈善事业、志愿者团体、社区互助机构等非营利组织的积极活动,针对市场经济存在的缺陷和风险,追加提供各种公益性服务,以尽可能地缩减市场竞争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不仅能有效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而且能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2.非营利组织对企业的积极促进作用
  非营利组织对企业的促进作用首先表现在非营利组织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和监督上。非营利组织一直秉承慈善、公益、志愿、博爱的思想和宗旨,倡导企业要履行公民责任,通过各式的行动来传达民情,表达民意,维护大众的利益诉求,同时也加强了企业与政府和社会的沟通。非营利组织通过制定行业标准,规范和监督企业生产运营,或通过一定的行为来督促企业履行应有的社会责任,以促进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良性发展。从国际社会看,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出现了著名的国际非营利组织――社会责任国际,该组织是SA8000标准(即社会责任标准)的制订和执行机构,其宗旨是“赋予市场经济以人道主义”,通过发展和实施社会责任标准促进工人工作条件的改善和增进劳资双方的理解。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SA8000标准已经成为公认的企业行为标准,既规范了企业行为,又保护了工人应有的权利。
  此外,行业性的非营利组织在推动企业行业管理和竞争方面发挥着日益不可替代的作用。行业性非营利组织是本行业内经济主体为了实现其共同的意愿而成立的组织,是代表本行业内经济主体的共同利益,协调各成员共同达至其共同经济利益的最优化,而可以较少考虑其他公民个人、单位或组织的利益。营利组织基于各自的“理性判断”和“自利动机”行为,很可能不能推动整个经济的发展,也不能获得自己最大的利益,甚至可能使自己的利益受损。在现实市场经济中,一些行业内营利组织竞相压价,恶性竞争,导致全行业亏损,这类现象屡见不鲜。因此,行业性非营利组织的自发成立必将自觉的规范本行业内部的市场行为,这类组织可以通过定期的会议、交流、内部咨询、刊物信息等直接或间接地引导和监督本行业经济行为。发达国家的经济领域充斥着众多成熟的行业性非营利组织,例如,德国是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但政府却没有设立专门的工商管理机构,在整个国家经济运行中,从中央到地方各部门都分布着众多的行业协会和商会。德国行业协会和商会的组织程度很高,90%的企业主都会加入相关行业协会。政府正是通过这些组织与所有企业发生联系,发挥那支“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正是由于行业性非营利组织在经济领域中替代政府的作用,有学者将其称为“私益政府”,并把它与“市场”“企业”“国家”“非正式网络”并列为经济治理中的五大制度。[1]
  行业性非营利组织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正功能在于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并对本行业实施必要的宏观调控,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行业性非营利组织通过建立本行业的自律机制,保证规范的市场经济秩序,以促进正当合理的市场竞争。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各市场主体之间逐渐形成彼此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诚信关系,一个交易行为的欺诈可能连带来许多其他交易的失败,导致经济秩序的混乱,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市场经济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诚信经济”,要规范市场,保证正当合理的市场竞争,政府责无旁贷,然而,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的力量有时候仅是杯水车薪。行业性非营利组织则在经济活动中通过建立本行业的自律机制,逐步发展“诚信经济”,保证规范的市场经济秩序,以促进正当合理的市场竞争。同时,也起到沟通政府与企业、市场与企业关系的作用,为本行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非营利组织在削减贫困方面的贡献
  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发展速度的差距、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导致不同程度的贫困问题。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贫困群体的规模也较大,我国贫困问题特有的长期性、复杂性影响了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政府面对庞大的贫困群体也会力不从心,从而出现“政府失灵”现象。而非营利组织独有的志愿性、公益性、非营利性特点使其逐渐成为反贫困事业中重要力量,减少贫困成为非营利组织在中国宏观经济发展中最明显或最引人注目的成就。非营利组织作为一种新生力量在我国的贫困治理中发挥了自下而上的独特作用,弥补了政府贫困治理的不足。非营利组织的服务对象有很多是被排斥在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和贫困者,如老年人、儿童、残疾人、失业者、以及难民等。非营利组织能够深入基层,从社区做起,把促进民众参与当作其目标,帮助弱势群体自立、自助和自主发展。许多草根性非营利组织在贫困地区开办各种培训班,以帮助当地贫困者学习生存发展的技能、提高素质,来增强他们的市场竞争力,以及对经济冲击或自然灾害更强的抵抗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自尊和社会地位,使他们得到经济资助的同时,在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方面得到改善。
  我国的贫困更多出现在边远山区、落后的民族地区。这些地区的扶贫事业中政府固然起了重要作用,但当地的民间非营利组织在扶贫帮困中则做了最基础最实在的工作。近年来,民族地区的反贫困事业中境外非营利组织成为活动的主角。进入21世纪后,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境外非营利组织涌入中国,这些组织既有发达国家也有来发展中国家的,目前大约有4000多个组织先后进入中国,它们主要选择中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从事扶贫、救灾、教育、环保、卫生等公益活动,在一些领域取得了明显成效。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边境,民族较多,特色鲜明,相对落后,但却成为境外非营利组织援助较多的地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累计有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及我国港澳台地区的375个境外非营利组织在云南省开展活动。[2]境外非营利组织为贫困的民族地区带来可观的资源和人力、物力的帮助,对促进当地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我国各地民间也逐步自发形成众多公益、慈善类非营利组织,例如2011年山东省济南市成立了山东公益联盟组织,共有150多家公益组织加入联盟,该组织是山东省内最大的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组织合作团体。这些民间性公益组织来自山东各地,他们的成员大部分是兼职工作,他们利用节假日时间深入各地贫困地区做志愿们者、义工,尽其所能帮助贫困地区的弱势群体。民间公益类非营利组织的蓬勃发展将对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缩贫减贫问题做出巨大贡献。
  4.非营利组织能够保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能力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公共物品(如义务教育、国防、道路等)提供的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程度。然而这些公共物品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排他性、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及非营利性的特点。这些公共物品的特点与市场机制是相矛盾的。营利组织的目标是追求组织利润的最大化,这一特性决定了其不太可能考虑企业的外部成本,也不太可能将企业投资用于公共产品的生产。公共产品的缺乏、外部成本的高昂等问题若不加以重视,势必会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府解决这些问题有着自己的优势,但也存在效率低下、多考虑社会平均需求不能满足特殊要求、决策信息不足等问题。而非营利组织在这些方面则可以起重要作用。如“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等的环境保护类非营利组织促进了经济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保证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动力;教育类的非营利组织则对提高人力资本的素质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各类学会、研究会、联合会等均为经济界的学者、专家和各类研究人员的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进而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创新动力和智力支持。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非营利组织参与到社会活动当中,非营利组织在消化吸收第一、二产业中的剩余劳动力,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国民生产总值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美国,在2000年,在国税局注册登记的非政府组织已达180万个,此外,还有数百万其他的各类协会。从非营利组织产生的经济价值来看,其全年收入额为1万亿美元,资产达2万亿,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10%。若将其收益与全球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相比,仅有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中国这6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其之上。从非营利组织的雇员数量来说,2001年,美国的非营利组织总共雇佣了1200万人,超过了联邦政府和50个州政府的雇员总和,此外,非营利组织还有1亿多名志愿服务人员。[3]发达国家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规模和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都保证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高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市场主体。而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宗旨和其特有的公益性特征都使其对教学、科学技术和文化卫生等领域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有助于提高社会生产率,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晖.行业协会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理论与案例[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6-9.
  [2]靳建新.境外NGO:云南管理与服务的探索[A].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与社会服务创新(中国・云南:2012年两岸社会福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云南大学,2012.
  [3]中国现代国家关系研究院课题组.外国非政府组织概况[M].时事出版社,20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64564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