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日本钱”卷土重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林 靖

  日资银行重进华尔街,赢家与输家易位而处
  
  9月22日,日本最大的银行集团――株式会社三菱日联金融集团(Mitsubishi UFJ Financial Group Inc.,东京交易所代码:8306,下称三菱日联)宣布,将出资收购美国第二大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公司(Morgan Stanley,纽约交易所代码:MS)10%至20%的普通股。
  之后,由于摩根士丹利的股价大跌,三菱日联改变了收购条件,通过此举避免了在摩根士丹利股价大跌的情况下蒙受巨额损失。
  10月13日,三菱日联宣布,该集团放弃了原先部分资金购买普通股的计划,转为全部购买优先股,并已在此条件下完成了注资。
  为避免市场发生动荡,注资日期也较原计划提前了一天。投资分两部分,一是78亿美元可转换为普通股的优先股。一旦实行转换,该集团对摩根士丹利的出资比例将达到21%(以拥有表决权基准为据)。二是斥资12亿美元购买了摩根士丹利拥有偿还权(买回股票偿还股金权利)的优先股。
  与三菱日联一道,9月22日,日本最大证券集团――野村控股株式会社(Nomura Holdings Inc.,东京交易所代码:8604,下称野村控股)宣布,该公司已经成功竞得日前申请破产保护的、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Lehman Brothers Holdings Inc.)在亚太地区的资产。
  一位日本资本市场人士认为,两项收购意味着“金融危机的白夜”,提高了市场对日本企业的期望,此举与20年前三菱地所收购美国著名的洛克菲勒中心时,人们对“Japan Money”(日本钱)的恶评已不可同日而语。
  
  摩根谈判
  
  从9月19日到22日,仅仅用了四天的时间,一向决策缓慢的三菱日联创下了日本金融机构进行海外并购的新纪录。
  9月19日,美国第二大投行摩根士丹利找到三菱日联洽谈出资,此时摩根士丹利的股价已从每股40多美元降至10多美元。当时中投亦是摩根士丹利接触的对象之一,但在最后的生死关头,摩根士丹利与三菱日联走到了一起。这也是美国次贷危机加剧后,日资银行首次以大股东身份参与欧美大型金融机构的经营。
  三菱日联人士当时对媒体表示,摩根士丹利所受的次贷损失巨大,但其资产构成中,跌幅剧烈的商用不动产的证券化商品少,因此美国政府公布了救市方案后,股价已经见底。
  三菱日联认为,“出资摩根士丹利,可以使该行大举进入只有欧美金融机构唱独角戏的全球投行业务。”
  日本野村证券株式会社金融经济研究所分析师守山启辅对《财经》记者表示,在大型金融集团中,三菱日联是最有余力增强对外投资的金融集团。
  三菱日联2008年6月底的风险资产为110万亿日元,自有资本比率达到10.7%。但对于收购摩根士丹利的股权,守山表示,对于三菱日联来说,“不仅要甘受降低自有资本比率的挑战,还要承担高额投资的风险”。
  一位日本证券业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在投行业务中,倾斜于投资次贷相关的证券化产品来取得收益的商业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未来海外企业的并购、重组业务可能又将得势。这对苦于经济恶化,而不能扩展国内融资的日本金融机构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
  “因为大部分日资金融机构的动作慢,所以在次贷危机中所受的损失较少”,“此次出巨资的目的还是为了学习新的投行技术和打入欧美市场”,该人士表示。
  一位接近三菱日联的内部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摩根士丹利日本公司的法人代表已被猎头选为三菱UFJ证券的投行业务负责人。今后,摩根士丹利的日本法人可能会与三菱UFJ证券合并,这会增强三菱UFJ证券的投行业务。“这是三菱日联收购摩根士丹利的最大利好所在。”该人士表示。
  
  野村企图
  
  与三菱日联同日宣布的并购案,还包括野村控股收购雷曼兄弟的亚太资产。
  9月22日,野村控股宣布收购包括雷曼日本、香港、新加坡、印度、泰国和澳大利亚的分公司,并将保留雷曼兄弟在上述地区的所有3000名员工。
  第二天,野村控股又宣布收购雷曼兄弟的欧洲地区和中东地区的业务。据悉,野村控股对美国雷曼兄弟欧洲部门的收购额仅为2美元。
  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野村将不会继承该部门的资产,而是以继续雇用其员工为主,因此此次的收购价格极其低廉,未来人员开支将成为野村在资金面上的实质性负担。
  据悉,英国巴克莱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也曾参与了本次收购战,但是,在雷曼兄弟所重视的继续雇用职员的规模方面野村控股比其他对手更胜一筹。野村控股将收购对象只限定在雷曼兄弟欧洲地区和中东地区的股票和投资银行这两个部门,继续雇用约2500名员工中的大部分人,而没有把股票、债券等自主交易的资产排在收购对象之列。10月13日,野村控股接手了雷曼兄弟欧洲和中东地区的股票部门和投行部门的业务,并保留了2500名员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149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