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彩艳

   摘 要: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把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作为学校培养目标的基本要素;课程设置应与市场需求、行业发展接轨;强调课程设置突出个性化成才的原则;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受课程内容设置、职业院校办学模式、职业院校教材建设等多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高职院校 课程设置 问题 优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2-150-02
  
   高职教育是工业新型化的社会产物,根据国家教育培养目标,一本院校培养的多是行业精英,属于高精尖技术的开发型人才;二本院校培养的多是行业中坚,属于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培养的多是技术技能实践型人才。
   革命的性质决定了革命的任务,高职院校的性质决定了高职院校的任务,也就决定了学校需采用的培养方案、手段和措施。要想制定正确的培养方案,必须深入分析高职院校的培养现状、院校生源以及办学导向、社会责任。
   职业院校在培养过程中如何体现就业导向、适应市场和行业需求历来是高职院校的办学导向,其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成长起着决定性的因素,本文就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改革做进一步探讨。
   一、当前培养现状及课程设置问题
   职业院校在培养过程中如何体现就业导向、适应市场和行业需求历来是高职院校的办学导向,其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成长起着决定性的因素。
   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博而不精、重理论轻实践、行业特色不突出等现象。根据我国高职教育目标定位要求,高职院校要形成鲜明的“高职”特色,即人才培养要突出“高等性”、“职业性”、“技术性”、“应用性”。造成该现象的根本原因是院校的课程设置与国家对高职教育发展方向即我国高职教育目标定位要求相脱节。一方面课程设置与企业实际需求相脱节;另一方面课程设置不能很好的实现学生职业素养和技术技能的培养。
   因此,探索建立适应现代企业需求的高职课程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目前我国高职类院校课程设置存在如下问题:
   1.缺乏自身特色,理论与实践脱节。许多高职院校的课程不同程度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没有充分体现出高职院校的特色。甚至有的学校开设理论课程又多而又深,与本专业、本行业的生产实践联系并不紧密,导致很多理论知识用不上。
   2.忽视实际需求,学校与社会脱节。有的学校还按照过去几十年的固定传统办学模式,未能及时更新社会和时代的需求。要知道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三五年不更新就会落伍,更别说几十年的办学模式与社会能不脱节。
   3.忽视市场预测能力。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根据市场更新,甚至要看到未来三五年国家和社会在哪些行业领域是重点发展,大力投资的区域,不能被动的跟着市场跑。
   4.品牌和精品专业建设力度不够。
   二、国家对高职院校的办学导向
   职业院校在培养过程中能否很好地体现以就业导向、适应市场和行业需求等办学导向,其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成长起着决定性的因素。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关系到学校办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毕业学生在行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关系到学校能否健康有序、科学发展。与此同时,学院对于国家高职院校办学导向的深刻理解和认识、因地制宜的应用,对课程设置的正确制定起着基础、方向性的理论指导意义。下面就新形势下企业对高职学生素质要求包括综合素质、职业核心能力、一般综合能力、知识结构方面做进一步分析。
   1.综合素质培养。综合素质划分为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两部分。基本素质是普适性的,是全体“社会人”所共有的,主要包括德、智、体、美等几方面,即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它是职业素质的基础;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应是“职业人”所具有的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素质,一般包括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道德素质、职业知能素质、职业身心素质、职业审美素质、职业劳动素质。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
   2.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在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它可以让人自信和成功地展示自己、并根据具体情况如何选择和应用。它主要包括: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自我管理、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创新创业、领导力、执行力、个人与团队管理等。当前,职业核心能力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3.一般综合能力。一般综合能力是指高职毕业生进入职场前,所具备基本和基础能力,主要包括:外语及交流能力、计算机基本技能应用能力、适应新环境的心理调节能力和专业技能应用的能力。
   4.知识结构培养。从知识结构讲,学生除了要学习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外,还需要及时跟踪先进技术的发展(包括适应职业发展、学科发展、自身发展的知识),了解学科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及主流观点。
   高职教育的特点在于面向职业培养人才,所以人才的知识结构要与本高职院校所针对的行业及相关的职业岗位技术标准相适应。因此,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知识结构除了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之外,还应能满足岗位技能需求。
   三、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优化
   在传统的课程设置中,多数以传授理论知识为重点,而实际工作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培养出的人才与企业实际需求相脱节。下面就当前课程设置一些问题分析并优化。
   1.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新型高等教育,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和较强实践,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与传统高等院校相比,它具有“教育性”和“职业性”双重任务。因此,高职院校教材内容一方面应包含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另一方面要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并注意及时跟踪先进技术的发展,此外还应将道德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加强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养成教育。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必须坚持把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作为基本指导思想,注重“职业”、“技术”与“教育”相结合。也就是说课程设置要与与市场需求、行业(职业)标准、国际高等教育标准接轨。
   2.课程设置的原则。
   (1)以能力为本位。以能力为本位就是指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能力为主线,注重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营造“行政围着教师转、教师围着学生转、学生围着能力转”的育人氛围,提高育人水平。高职教学应该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指导,对课程内容进行定向选择、有机整合、合理排序、优化衔接。
   (2)计算机教学和外语教学并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作为一线的技术人员,除了应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外,还应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外语水平。因此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时,应根据专业特点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和专业外语的学习。
   (3)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高职院校生源一部分是高考成绩不理想而进入高职院校,心理落差较大;另一部分是中学阶段基础比较差而进入高职。与此同时,这些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个性鲜明,表现出较大的个性差异,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积极参与。因此学校在课程体系设置时应能适应不同层次、不同爱好学生的特点,分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和考核要求,满足学生需求。人才知识结构的确定不但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而且还要使学生的交往合作能力、职业行为能力、自我完善与发展能力等得到全面提高。

   (4)学历教育和岗位能力的有机结合。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同时也是学历教育。发展高职教育必须创新办学理念,积极开展“双证制”教育。在课程定位上除了进行专业课程教学外,还要积极地开展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活动。做到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求知、求技、求职等多方面的需要,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在课程选取上,坚持学校以人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学生以学历和能力双重并举。在基础理论教学中以“必须、够用”为原则;专业课教学以针对性和实用性为原则,注重加强学生实际职业能力的培养。
   3.新形势下的课程体系设置。
   (1)课程内容的设置依据。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既要体现高职教育的“教育性”,又要体现“职业性”。在调查企业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要求的素质、技能和知识,聘请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参与课程体系开发。使课程设置对于人才市场的预测更加准确。以山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在制定专业课程体系时,首先根据本地区电力职业的实际需要,深入企业进行人才需求调查,分析研究专业设置,认真制定课程整体建设规划,并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落实规划内容,构建了具有电力行业特色的专业体系,制定了电力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构建教学内容体系。
   (2)探索并实施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院校除传统课堂教学外,也积极和企业合作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参与项目课堂。项目开发的过程,企业得到了技术服务,学生得到了课本理论到实践能力转化的实践平台。同时,组织专业教师前往生产一线,将课堂设在企业。一方面学院可以主动为企业提供培训服务与支持;另一方面学院可以进行广泛调研,及时掌握企业一线需求的知识、技能体系,为课程体系的改进提供有力的支持。
   (3)抓好教材建设。教材建设应围绕课程目标为依据,课程目标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托。由于高职教育的双重身份,其院校的教材建设应包含主教材和实验、实训等教材的配套建设,主要由企业专家、行业能手和主讲教师共同编制而成。教材内容应将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理论内容应根据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本课程对基础课的要求和后续课对该课程的要求进行深入分析做到“够用为度”,并留好“接口”,便于升级修改和组合、链接;实践部分要突出对职业岗位技能、职业岗位素质的培养,并适当引入本专业领域中的一些新技术和新方法。教材的形式应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启发学生思维。
  
   参考文献:
   1.郭扬.关于职业技术学校课程设置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8(7)
   2.宋兰.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J].理论经纬,2006(2)
   3.姜薇.关于职教课程改革的思考[J].教学研究,2010(2)
   (作者单位:山西电力职业学院教务处 山西太原 030060)
  (责编:贾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307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