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我国企业集群的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夏海清

  摘要:我国企业集群的发展总体而言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一些主要问题。文章在分析了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对制约我国企业集群发展的因素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并对促进其健康发展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企业集群 区域经济 制约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9-257-02
  
  一、我国企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我国企业集群受重视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于乡镇企业与外资企业的集中,最早出现于改革开放的浙江和广东,之后在全国源源不断地有新的企业集群形成。我国企业集群形成的方式各有不同,典型的如浙江靠本土企业发展起来的特色产品企业集群,广东则是由外商企业直接投资带动起来的外向型加工集群。在浙江,企业集群的发展又以温台地区的“温州模式”而闻名四海,可以说温台地区是浙江产业集群发展最好的区域22--。除了温台地区,浙江的企业集群还有绍兴县的化纤织物企业集群,嘉善县的木业企业集群,义乌市围绕小商品城形成的专业化加工企业群落,诸暨大唐袜业企业集群,永康的五金专业化产业区,温州柳市镇的低压电器企业集群,嵊州的领带企业集群。伴随广东经济近20年的发展。一大批广东的企业集群也发展起来了。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创新,这些专业化产业区和企业集群在地方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极大地带动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如2005年。广东省工业总产值10亿元以上的企业集群有85个,50亿元以上的25个,百亿元以上的10个,集群的总就业人数322万人,占广东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的25.7%,占全省个体和私营就业者人数的37.5%,全省159个企业集群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达3250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3.5%。2006年,浙江省年产值亿元以上的工业区块超过600个。块状经济工业总产值15826亿元,这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约为64%,企业总数为30多万家,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以上的规模企业19065家,从业人员约800多万人,有效地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在一些东部地区成功企业群的示范作用下,打造企业集群已成为全国各地方政府发展本地区经济及应对全球化竞争的重要战略,特别在中西部地区,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企业集群也获得了快速发展。然而,纵观我国集群企业的发展,已经暴露的及存在的潜在问题也很突出,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化解,那么它给我们地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风险也是巨大的,不容忽视。(1)集群产业的高度化不足。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缺乏技术和资金的支撑,缺乏国际竞争实力。从全国各地的集群产业可以看出,我国缺乏高科技含量的产业群落,绝大部分所涉及的领域大多数为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产业。(2)集群中缺乏国际知名的大企业,多以中小企业为主。虽然大量的中小企业在集群的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不可避免地带来了集群结构的不合理,重复发展。过度竞争,企业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合作不够,不利于技术的创新和区域品牌的培育。(3)集群内运行机制环境不健全,配套产业的建设跟不上,导致集群规模过小。企业集群内企业间的分工合作离不开健全的环境及配套产业。只有有了健全的运行环境和配套产业服务体系,才会降低企业间的交易成本,企业间的分工体系才能进一步深化,集群规模才能继续扩大,集群特有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二、制约我国企业集群健康发展的因素
  
  1.外部制约因素。(1)政府职能定位偏失,制度环境不完善。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企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对企业集群发展的支持作用取决于政府职能的定位是否准确,如果政府职能定位偏失,那么这些“政府之手”就容易忽视企业集群发展的内在规律,表现出拔苗助长的行政性倾向。在我国,一砦地方企业集群是在政府的行政手段下加以推进的。企业间的联合大多带有行政性“捏合”、“拉郎配”的色彩。比如各级政府做的最多的就是试图通过设立工业园区、利用政策优惠工具把众多企业集中起来发展地方产业集群。20世纪90年代以后,通过建设园区来打造企业集群的思路引起了研究者与决策者的普遍关注,各种类型的园区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既有一般性的工业园区。也有高科技园区、出口加工区、创业园区等等。但许多研究者发现,我国众多园区实际上出现了“集而不群”的现象: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严重,特色不突出;园区内企业间的产业和技术关联性较弱,缺乏集群机制,企业集聚效果不明显。靠行政性“捏合”起来联系的企业往往形合而神不合。企业间的产业关系是扭曲的,企业问外部分工协作关系难以建立。不能享受真正的企业集群所带来的分工协作利益。因此,企业集群机制的健康发展应该是集群企业在外部适宜的制度环境下自组织的过程和结果,政府部门要做的是创造适宜的制度环境,如完善市场化机制、健全知识产权制度、消除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行政体系等等,为集群企业提供服务支持,解决行政性及法律性障碍等问题。(2)社会资本偏低,企业间的信任协调得不到充分发挥。企业集群的本质是企业间的分工协作体系,其正常的运行是以信任为核心、以社会资本为依托的,各成员企业间能否通力合作将决定企业集群有效运行的成败,而合作的基础是信任。
  根据张维迎等(2002)的研究,信任的来源可以分为三大类:基于个性的信任,基于制度的信任和基于信誉的信任。在我国,整个社会还处于一个转型期,受传统的信用观念的制约新的规范化、市场化的法律体系的不完备,导致了整个社会信任程度处于一个低水平状态。中国社会信任关系的特点就是基于个性特征的具有特殊意义的信任关系非常发达,而具有普遍主义原则的基于制度和基于信誉的信任关系非常欠缺,整个社会在“爱有差等”中形成“差序格局”,只要出了人际关系的圈子,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就变得相当低。在信任水平低,社会资本不足的情况下,企业集群中的企业容易出现利用对方的信任追求短期利益。做出伤害对方的机会主义行为,比如不顾道德信用,有约不遵、拖欠贷款等违约违规行为。当企业集群运行的信任基础都不充分时,企业间行为的协调就会因为信息的不充分而难以达到预期目的,交易费用极大,而那些深层次的文化、技术、人员等方面的交流同样也会受到影响,共同的企业集群文化难以形成。
  2.内部制约因素。(1)企业集群中企业间专业化分工与合作水平偏低,难以形成合理的竞争合作机制。企业集群的效率来源于企业间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网络效应,企业间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关系发展得越好。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才能更好地得到实现。但从整体来看,我国企业集群中企业间专业化分工与合作水平偏低,合理性网络结构未能真正形成。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政府的行政性“捏合”作用,导致许多企业间在业务上关联度较弱,特别是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协作化程度低;二是我国许多地方的企业间上下游产业链关系不够合理,企业

分散独立,集中度低,企业间在技术和产品类别上同质化较为严重。因而,企业间分工协作水平过低,没有形成合理的网络结构,很容易出现合作不足,过度竞争的局面。当企业间合作范围过小时。网络内企业间业务的重置率将不可避免地推高,这样就会造成过多的竞争对手挤在狭小的市场空间里,竞争激烈,极易产生恶性价格的过度竞争。(2)集群内企业规模偏小,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弱。我国企业集群中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我们知道,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与企业的规模是存在很强的相关性的,只有规模较大的企业。才能有足够的市场动力和资金保证技术创新和研发的进行。在我国的企业集群中,网络结构多为“市场型”,企业规模普遍不大,且大多是科技含量不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缺乏足够大规模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研发方面的带动作用,技术和研发实力弱,整个企业集群往往陷入“低水平”发展陷阱,出现改进产品品质动力不足,产品创新缓慢的局面。(3)集群组织中企业间学习动力不足。严重制约企业间的合作创新。有利于成员企业间的交流互动,相互学习,创造和传递新知识是企业集群的优势和特点所在。但在我国的一些企业集群中,企业间相互模仿和“搭便车”的现象比较严重,致使企业间学习的动力普遍不足,企业自身也不愿投入资源搞自主创新。
  
  三、促进我国企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1.明确政府的职能定位,尊重市场选择的基础上营造企业网络组织发展的良好环境。企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自发性的,任何违背其发展规律的政府干预只能起到破坏作用,因此,我们的政府应该明确自己的职能定位:维持市场秩序和政策引导,尊重市场选择的同时为企业网络组织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继续完善法律法规等正式制度,为企业集群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秩序,维护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是政府的天然职责,也是政府的优势所在。制度的保障和政府的有效支持是企业集群发展的基础条件,有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网络组织中企业间不但交易费用会降低,促进企业间的劳动分工,而且基于制度的信任程度也会提高,促进企业间合作的深化与知识交流。政府通过制度创新形成政策调控、间接干预和优质服务,能够为企业网络组织的发展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发展空间,从而有利于引导企业问形成合理的专业化分工体系。(1)加强非正式制度的建设。由于道德、文化、价值观念等非正式制度对形成一种良好经济的和社会的环境有独到作用,是网络社会中的各种经济行为的基础,并在较长时期内起作用。而当前我国道德滑坡,信任度低,因此,政府对非正式的社会习俗和规则要进行有效的培育和引导,确保其持续健康成长。(2)政府要在技术创新、融资担保、培养专业人才等方面提供优惠的政策支持,扶持那些处于萌芽状态的企业集群,而不是从头开始人为地创造企业集群;对于已经形成的、比较成熟的企业集群,要扶助其实现升级改造,使企业集群具备持续的增长潜力。
  2.加强社会声誉机制建设,创造社会资本,为企业集群实现充分的信任协调。信任是网络组织中成员相互依赖、任务协调的一种润滑剂和粘合剂。合作伙伴之间的信任是实现网络组织目标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缺乏信任就会导致合作关系的失败。因此,要提高社会的信任程度,必须加强声誉机制的建设。声誉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加强社会声誉机制建设,除了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加大执法力度外,还要加强道德教育,倡导个人和企业信用观念,并逐步建立起个人和企业的社会信用机制,培育多元的社会信用中介机构,开展企业信用信息的搜集、保存、评级、服务等业务,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3.深化网络企业专业化分工和合作,树立新的合作竞争理念。在新的经济条件下,企业优势不再体现在“大而全”,而主要来自于核心竞争能力的培养,市场竞争已不是企业和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价值链上各相关企业组成的系统与系统之间的竞争,因此,这就要求各个企业间深化专业化分工,异质性企业之间要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形成竞争合作关系,共同营造企业集群的整体竞争优势。实现协同效应。
  4.加强企业集群中企业间的学习,提高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模仿和“搭便车”是企业集群中企业学习和创新动力不足的根源,因此,要大力加强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的建设,加大打击企业侵权的经营行为的力度,努力营造网络中学习和创新的良好氛围。鼓励和提倡企业明确学习目标和计划,积极通过企业集群的网络获取自身所不具备的关键资源,提升学习能力,同时,建立促进企业集群网络学习的激励制度,采取有力措施消除集群网络学习的学习障碍,提高集群网络的学习和创新效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313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