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山西省农业自然资源的地域差异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艳红

  摘 要:农业自然资源状况是决定地区农业结构及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区域自然资源状况决定了区域间农业生产的界限以及区域内农业构成。文章以山西省所辖11地市农业自然资源为研究对象,旨在为山西省农业发展的地域差异研究打下基础,同时为山西省农业结构的合理布局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山西省 农业自然资源 地域差异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0-191-02
  
  农业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水、热资源等,区域内的水和气候条件决定了该区域最适于栽培的作物以及区域农业的基本耕作方式;区域内的地形、地貌等因素决定了区域土地资源构成状况,对该区域农业结构会产生进一步的影响。山西省位于黄土高原东部,境内地形复杂高低相差悬殊,土地面积1562.7万公顷.其中平原为308.2万公顷,山地和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80.3%;全省均为大陆性气候,是我国北方典型的半干旱区;地面水和地下水资源均很缺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居全国倒数第二位。
  一、山西省各地市土地资源差异
  (一)地形概况
  山西地形比较复杂,境内高低起伏异常显著,最高的五台山之台北(叶头峰)海拔达3058米,最低在垣曲县东南的西阳河入黄河处,海拔仅180米,高低相差2800多米。总观全貌,两侧为高山隆起,中部为多字形断陷盆地。整个地形地貌可明显的分为三部分:东部山地、西部高原山地和中部裂陷盆地。其中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40%,丘陵占40.3%,平原和盆地仅占19.7%。东部山地分布于省境的东部和东南部,以太行山脉为主,其间还有一系列山间小盆地,如广灵、灵丘、阳泉、长治、晋城等盆地;西部高原山地分布于本省的西部和西北部,以吕梁山脉为骨干,总体走向近南北向,吕梁山脉以西至黄河谷地之间为黄土高原,海拔在800~1400米之间,其北部多呈黄土丘陵,惟南部黄土塬地貌保留较好;中部裂陷盆地,几乎纵贯全省,盆地底面平坦,北高南低,自北向南依次为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太原(晋中)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
  (二)农用土地资源比较
  山西省和各地区人均耕地面积阳泉和晋城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地市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耕地面积主要分布于中部的五大盆地,以及山间河谷和若干山间盆地。主要农作物为小麦、谷子、玉米、高梁、水稻、马铃薯、大豆、棉花等。就山西省内具体分布情况而言,人均耕地面积由多到少依次为:朔州、大同、忻州、临汾、晋中、吕梁、长治、运城、太原、晋城、阳泉,其中朔州、大同、忻州、临汾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2.39亩;但从绝对数看,居全省耕地面积前四位的是忻州、运城、吕梁和临汾地区,这四个地区的耕地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的50%以上,说明这些地区具备良好的发展种植业最重要生产要素之一的土地。人均年末果园面积的大小可以反映一个地区果业发展的规模,运城、临汾、晋中和吕梁地区人均面积超过了全省人均水平(0.121亩/人)和全国平均水平(0.119亩/人),尤其是运城地区,其人均面积将近全国水平的三倍。(见表1)。
  二、气候资源差异
  山西属暖温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寒夏暖,四季分明,境内气候垂直变化和南北变化显著:恒山、内长城以南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型气候,以北属温带季风型大陆型气候;年平均气温由50C递增至150C;冬季(1月)平均气温由-120C递增至-20C;夏季(7月)平均气温从220C递增至270C;全年无霜期4~7个月。山西省各地区光热资源丰富(见表2),不会成为种植业生产的限制因素。
  三、水资源差异
  山西省水资源缺乏,年平均降雨量330~600毫米,多集中于夏季,多阵雨,春季多干旱。境内主要有两大水系,黄河水系的河流主要有汾河、湫水河、朱家河、昕水河、三川河、沁水河、丹河;海河水系的河流主要有桑干河、滹沱河、漳河,总面积15.6万平方公里。汾河是省内最长的河流,发源于本省北部管涔山,流贯中部盆地,至西南注入黄河。全长716公里,全年流量变化很大,洪水期和枯水期的流量相差百倍以上含沙量大,具黄土高原河流的一般特点。2007年,全省水资源总量103.36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304.66立方米,为全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的14.38%,亩均占有水资源量为132.46立方米.为全国亩均占有量的77.51%。
  从山西省各地区的情况来看,晋城、忻州、长治、晋中和朔州地区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仍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大同、太原、朔州地区亩均水资源占有量分别为53.27立方米、74.17立方米和80.22立方米,为山西省亩均水瓷源占有量最大地区的14.47%、20.14和21.79%,水资源极度短缺(见表3),这成为山西省各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四、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灰色综合评估
  采用2003-2007年的平均值,以土地资源、水资源和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为评估目标,进行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灰色综合评估。由表4可知山西省农业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灰色综合评估的结果,朔州、晋城为好,太原、大同和运城为差,晋中、吕梁、阳泉、长治、临汾中等;结果与任晓丽对山西省农业自然资源评估的结果一致。
  五、小结
  基于上述研究,山西省农业的发展必须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优势,对于农业自然资源较差的地区应加强水土改造和环境治理。必须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强化土地国策意识,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加强农村建房管理;搞好规划,全面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开发活动,尽可能恢复和增加农业用地。必须加强水利建设,全面推行节水灌溉,发展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比如在平川区大力建设井灌区、河灌区和小型水库灌区,发展喷灌、滴灌、地下输水管道混凝土渠道灌溉;在丘陵山区则充分利用小泉小水、小高灌,梯级抽水灌溉。
  [本文由山西农业大学科技创新基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06045]
  
  参考文献:
  1.李艘中.中国农业区划学[M].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
  2.山西省统计年鉴(2001).中国统计出版社
  3.杜善学,史清华.山西粮食增长发展及安全问题研究[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
  4.任晓丽.山西省农业自然资源评估及可持续发展[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9(3):27.
  5.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
  6.2008年山西统计年鉴
  (作者单位:山西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 山西太谷 030801)
  (责编:若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334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