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精准资助问题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伍冬云

  摘要:资助是实现社会公平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与途径,但资助的效果与效率取决于对资助对象的精准识别与资助手段的科学性、合理性。教育部于2015年提出了“精准资助”这一概念与内涵,这一思想为我们实现资助的效率与效果指明了正确的方向。目前我国高校对贫困生资助存在力度不够、手段陈旧、对象不准、后续工作跟进不足等诸多问题,这严重影响对大学生资助的效率与效果。基于上述认识,笔者从分析我国目前高校对贫困大学生资助的现状出发,找出目前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分析对大学生实施精准资助的必要性,最后提出相关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 精准资助 公平
  为确保国家资助、奖补等优惠政策真正落实到每一个需要帮扶的学生身上,2015年湖南省开始实施科学管理,推动“精准资助”:将探索建立贫困生认定指标体系,建档入库,精准确定资助对象;通过建立奖助等级评定指标体系,对受助对象的优秀或贫困程度等各项指标量化评级,分别给予相应奖励补助,奖助额度因人而异;通过计算各地区各学段的教育成本、每个学生家庭的教育投资能力及其教育资助需求,实现奖助的标准化、精准化。
  精准资助是粗放资助的对称,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资助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精准资助,就是针对不同贫困生的区域环境与实际状况对贫困生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精准资助对当代大学生的资助工作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它能够有力提高对大学生资助的效率与效果。基于上述认识,笔者重点分析大学生精确资助问题,试图探寻出一条适合当代大学生精确资助的有效途径与方法。通过探索建立贫困大学生精准资助工作机制,通过有效、合规的程序,找出并瞄准资助对象,根据其优秀或贫困程度给予相应奖助,确保应该奖助的“一个都不能少”,不该奖助的“一个也不能有”。
  一、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资助现状分析
  虽然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目前我国高校已系统建立了以“奖、贷、助、补、减、免”有机结合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但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与相关措施,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资助的涵盖面不宽,力度不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学生的生活困难问题
  目前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的总覆盖面大概为24%左右,这对于很多地方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来说,还远没有达到贫困大学生的比例。就拿湖南信息学院来说,来自农村的学生所占的比例达70%左右,其中还包括怀化、湘西自治州等偏远农村地区。这些年来贫困生比例长期高居不下,如果仅靠国家奖助学金,显然无法满足所有贫困学生的受助需求。另一方面,湖南信息学院是民办学校,每年光学杂费就在一万左右,而国家奖助学金的最高额度也只有8000元,学费问题都无法彻底解决,更谈不上对贫困学生生活费用等的资助。
  (二)对贫困生的认定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与措施,无法依据贫困程度确定资助额度
  目前高校比较普遍使用消费平均水平界定法和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比照界定法来界定经济困难学生。具体操作是由学生自主申请,然后到相关部门审核盖章,最后学校审批。这种流于形式的做法难免会导致利用关系弄虚作假的现象:一些真正贫困的学生自尊心过于强、碍于面子等放弃申请,而一些家庭相对富裕的学生有可能利用关系做虚假申报。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贫困学生生活情况的关注与调查,无法确定其真正的贫困程度,最后仅凭对学生的主观评判甚至私人感情来确定对贫困生的资助额度。
  (三)对贫困生的资助仅停留在经济资助层面,忽视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与能力培养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高校贫困生的贫困问题,必须想方设法使贫困生自身强大起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使贫困生具备了较强的生存能力,才能彻底让其摆脱贫困。目前在社会上存在一批这样的捐助者:把对贫困生的捐助当作一种捞取政治资本和其他企图的面子工程。这种把贫困学生当作演出道具的做法,会导致贫困学生感情道德缺失,一方面深感自卑,另一方面有可能突破道德防线去干违法违纪的事情。目前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逐步凸显,若不妥善解决,将会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要想让贫困生强大起来,首先要对贫困生进行心理辅导,让其放下思想包袱,内心变得强大,然后再根据贫困生的具体情况,重点培养一种适合其生存与发展的能力。
  二、高校大学生实施精确资助的必要性
  从内涵层面上分析,精准资助对于高校贫困生资助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它是解决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困境问题的必由之路。具体来说,高校大学生实施精准资助的必要性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精准资助能够对高校贫困生进行精确识别,真正体现教育的公平
  精准资助是指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资助区域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资助方式。其中精确识别是实施精准资助的首要环节,资助的对象都没有甄别清楚,资助工作就失去了正确的方向与意义。鉴于目前高校普遍存在资助对象不准确、学生的贫困程度不了解而导致资助工作的针对性不强,最终影响资助的效果与效率,因此现阶段实施精确资助具有非常深远的现实意义。它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从而从源头上保证资助工作的正确方向,真正体现教育的公平。
  (二)精准资助能够有效提高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的效率与效果
  首先精准资助具备一套完整系统的工作程序与步骤,从精确识别到精确帮扶,再从精确帮扶到精确管理,思路清晰、措施得力,既保证了正确的方向,又能使资助工作落到实处;其次精准资助的核心就是“精准”二字,它要求资助工作要把握细节,而细节正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此精准资助是保证资助工作实施成功的必要方式与有效途径;最后精准资助提高了对资助工作的要求,加大了资助的工作力度与难度,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提高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的效率与效果。   (三)精准资助可以提高资助资源的配置效率,建立科学合理的资助工作运行机制
  首先通过对资助对象的精确识别,可以有效剔除“伪贫生”,缩小资助范围,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资助工作的针对性,另一方面可以加大对真正贫困的学生的资助力度;其次通过对贫困学生的精确帮扶与精确管理,可以有效优化资助资源,提高资助资源的配置效率;最后通过实施精准资助可以进一步规范与形成资助工作的相关程序与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资助工作运行机制。
  三、高校大学生实施精确资助的相关建议
  高校有其独特的生活环境与自身的特点,因此其相应的资助工作也有其独特性。因此针对高校的具体情况,笔者想提几点实施精确资助的相关建议:
  (一)做好高校贫困生的建档立卡工作,确保对高校贫困生的精确识别
  要通过对群众进行广泛宣传贫困生识别的标准与政策来充分发动群众参与、配合高校贫困生的建档立卡工作。一方面要规范操作流程,保证信息质量;另一方面要把好群众申请关、入户调查关、民主评议关、公示监督关、确认审核关,确保识别过程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只有充分调动各方面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才能真正做好高校贫困生的建档立卡工作,确保对高校贫困生的精确识别。
  (二)根据不同贫困生的实际情况,精确制订相应的帮扶规划
  首先要深入分析贫困生的致贫原因,针对不同原因逐个制定帮扶规划,使建档立卡工作与各项资助政策相衔接,资助措施与贫困现状相对应,为实施精准帮扶打好基础;其次要努力抓好帮扶规划落实,注意发挥贫困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精准帮扶的实际效果。
  (三)在对贫困生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还要提高对贫困生生存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普遍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自卑感较强,道德与情感缺失。如果仅仅对贫困生进行经济资助,很难使贫困生走出内心的阴影,彻底摆脱贫困的境况。因此在对贫困生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还要强化对贫困生的心理资助工作和精神帮扶工作,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只有这样才能使贫困生的各方面强大起来,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最终摆脱贫困的现状。另一方面,受资助资源的约束,我国现有的资助制度与资金还远远达不到让贫困生彻底脱贫的要求,因此要根据不同贫困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提高对贫困生生存能力的培养,最终让贫困生凭借自身能力而脱贫。
  (四)对贫困生实施动态的精准管理,确保资助、帮扶措施落到实处
  首先要建立高校资助信息网络系统,将每个贫困生的基本资料录入系统,对贫困生的贫困状况进行动态管理;其次要做好贫困学生的帮扶记录,高校要设立专门的资助中心,配备专门信息员,建立专门的资助台账,将每个贫困生的帮扶情况、帮扶效果等及时登记,并及时录入资助信息系统,以便相关部门及时掌握各位贫困生获得扶持情况,从而更有针对性地督促、推动各部门落实好精准帮扶措施;最后,要抓好贫困生人口动态管理,根据资助对象获得扶持和增收情况,及时对贫困生进行调整,使稳定脱贫的贫困生及时退出,新出现的贫困生及时纳入资助对象给予帮扶,从而实现资助对象有进有出,资助信息真实、可靠、管用。
  参考文献:
  [1] 郑瑞强,曹国庆.基于大数据思维的精准资助机制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5.
  [2] 黄承伟,覃志敏.我国农村贫困治理体系演进与精准资助[J].开放研究,2015.
  [3] 张琦,冯丹萌.十三五期间开展精准资助工作的思考[J].中国国情国力,2015.
  [4] 季青春,考宏涛.高校资助育人现状及对策分析[J].学理论,2014(30).
  [5] 梁文宏.当前高校奖助学金评定工作的思考与实践探索[J].钦州学院学报,2014(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8506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