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纳米投资攻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消除企业对规模化生产的疑虑,把一个串行动作,变成一个并行动作
  
  《新经济导刊》:据了解,今年联想之星与苏州地方政府联合投资了一个碳纳米管的项目,资金规模为1000多万元,具体详情怎样?
  梁青:碳很奇妙,可以说是终极材料。纳米技术发展没多久,碳纳米管技术比较先进。现在其已经有量产的可能了,但在工业上还没有大规模地应用。我们投资进去,就是希望能帮它从实验室走到产业化。这是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的一个项目,实验室阶段已经完成,因为成本很高,还不能实现大规模生产,没有完全产业化。联想之星今年投资进去,并帮助它成立了公司,是希望能帮助它进一步探索大规模生产的可能性。
  《新经济导刊》:在纳米产业发展初期,很多都是偏早期项目,我们如何判断其价值?
  梁青:我们判断这个产业是否能在10年后发展起来。长期投资不看具体项目,而是认准原理级或核心级的技术,一定会对未来发生影响。纳米就是这样的技术之一,东西到达纳米级后就会出现变化。而它一旦出现变化,都是革命性的变化,能够推翻原来的体系。10年后,你就能看到真正产业化的成果。那时,你就会发现很多具体的东西和生活密切相关。
  《新经济导刊》:在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作为机构天使,联想之星的作用是什么?如何处理与这些学研、技术出身的创业者的关系?
  梁青:我们进入后,主要帮助企业制定战略规划,在企业管理、团队构建方面会有些建议,对他们的企业文化,让企业良性发展,会有些增值服务。此外,还有各种其他资源关系。因为,联想之星各方面的资源比较多。事实上,联想之星一个学年后,学员之间也会出现类似交叉的项目。
  我们与创业者合作基本有两个方向:第一,引导科学家向企业家方向转型。做企业家和科学家概念不同、特征不同,两者要忍受的痛苦不同。做企业家必须有各种能力,不能有一方面弱,需要团结方方面面的人。第二,如果创业者愿意做科学家,就要有心胸能包容合作伙伴,未来可能就要退到董事长或首席科学家的位置上,让真正的管理人员进来发挥核心作用。
  我们经常让创业者来选,往往开始时,他们不知道企业家是什么滋味,都想试试。通过试验和我们的培训,他们会感觉到做企业家到底需要改变什么。他就会思考,到底要不要成为企业家。其实,他们中很多都是已经功成名就的人,就会想,可能做科研更好,便退到首席科学家的位置。这是人的磨合,大家都把心胸打开,为了这个公司,为了这个事业。
  《新经济导刊》:与物联网等相关产业类似,纳米技术问世也已有10余年时间,但现在,技术产业化过程并不理想。您认为,障碍在于什么?
  梁青:纳米技术产业化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现在没有设备、没有原料、没有应用,一切都要从新开始。这也是我们在投资过程中面临的最头痛的问题。材料做出来了,但还得等6年才能实现部件销售,应用时间更长。因为周期长,投资额也很大。
  同时,纳米技术是变革性的,不是改良性的。其产业化周期很长,需要产业链上下游的协调与配合。正常情况下,要先做出材料,再做出配件,再做出应用。但现实的情景是,很多部件企业会认为,上游材料没有大规模生产前,不敢冒然采用,而材料大规模生产至少要两三年,部件大规模生产也要两三年,应用同样如此。它们之间的矛盾很明显。
  比如,富士康与清华合作做一个碳纳米管触摸屏的项目,富士康要求公司专门空出一条生产线专门配合这个项目,前期投资了3个亿,做了近5年时间,今年也不能说成功。手机设计部门就说,等材料大规模生产我再用,这是胶着的过程。虽然这个触摸屏好处是同样的性能比较便宜,但要达到同样性能要花很多功夫,并且要达到一定量才能降低成本,而生产规模放大还要投入很多。据了解,还要投资10亿元来做这个事。
  《新经济导刊》:为什么纳米技术产业化不能做到“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主导”?对于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的问题,政府能否起到一些作用?
  梁青:打个比方,我是部件生产企业,它是最终产品生产企业,我做过很多部件,你来投资我来做这个部件,我就能做。但如果你在材料没大规模生产前就让我做,我就会说,这个没成熟,因为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收回成本,企业对投入、产出要求比较高。
  事实上,只有像联想、3M等大型企业才会考虑三五年后的事情,一般的中小企业无暇,也没有实力去考虑长远。所以,它们就宁愿等着,反正没有威胁,它并不着急。而最着急的是新创立的企业,但它们也是干着急。很多纳米产业投资进去后,都出现越来越难熬的状况。
  我们建议,能不能让政府投资,材料、部件、应用等三个层面的企业一起干。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同时,给予足够的扶持政策,消除企业对规模化生产的疑虑。这等于把一个串行动作,变成一个并行的。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产业就能非常快地推进,长远对行业是有好处的。据了解,苏州市政府正在研究这件事。
  其实,各地都在依托自身条件,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也都在考虑各自的产业规划布局。一些比较有眼光的地方政府,总会有一些机会。
  《新经济导刊》:在纳米技术产业化过程中,国外有没有相应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
  梁青:在纳米技术领域,中国并不落后。但国外有更多的钱,更好的投资环境,企业不是那么急功近利,而国内中小企业功利性比较强。现在,很多地方政府和学研机构对科技成果产业化也有疑虑。国家科技经费投资研发出某项技术,后被企业以某种方式获取的状况时有发生。当然,更应该看到,技术如果一直放在研究所里就不值钱。
  《新经济导刊》:资本的助力对纳米技术产业化来说也必不可少。现在,资本市场偏好投资中后期项目,而不愿意投资早期项目。纳米技术行业的融资环境如何?
  梁青:做早期项目投资很累,团队不成熟,项目不成熟,投资金额也小。花同样的时间,做同样金额的案例,可能做早期项目花的精力更多。而投资经理的回报基本都是按投资金额来计算的,这样他们就没有驱动力。基金从来都愿意锦上添花,少有雪中送炭。但对国家来说,如果不做纳米技术,可能会丧失未来。当然,情况并不尽然。
  作为机构天使,联想之星也投资了很多早期项目。但如果早期基础研究没完成,我们也不愿意进入。基础研发阶段,应该是国家投钱给科研院所做,靠的是国家科技经费,并不是投资人做的事。我们投资碳纳米管项目是在实验室原型机做完后。因为原型机要成为具批量生产的样机还需突破,而从1台样机到做出100台量产机器并实现稳定生产,中间的差距非常大。首先的差距是人,样机一般是工程师来做,而规模化生产是工人来做,他们的能力、心态完全不同。其实,很多项目就是在从科技部到发改委的阶段,中间有一个断层,没有人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81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