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城市化研究述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城市化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动态演变过程。城市化研究是一个不断更新完善的过程,从区位论、结构论、人口迁移论、非均衡增长论到产业集群理论,乃至生态学派理论、城市经济增长阶段论等的演进过程,体现了对城市化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国际论争主要围绕大城市评价、农村城市化、小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反城市化等问题展开,而国内关于城市化问题的研究主要围绕城市化道路、模式与动力机制等方面展开。
  [关键词]城市化;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D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6470(2010)01-0100-06
  
  一、国内外城市化研究现状
  
  世界城市化速度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技术进步、总人口增长、大规模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以及人口从大城市向农村和小城镇移动等五种因素。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二者的关系随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变化,城市化中的本土增长与国际国内相互依赖理论中的扩散效果相关。城市化基本理论既反映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共同规律,又带有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既要借鉴,又不能照搬。
  
   (一)城市化概念研究
  “城市化”一词出现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由于城市化过程的复杂性及其研究的多学科性,对其内涵的界定,不同学科理解有所不同。但是其基本内涵却是一致的: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逐步演变成城市地区、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过程;是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生产力进步引起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转变,城市文化和城市价值观念成为主体,并向农村扩散的过程,同时农村中城市特质不断增加。
  
  (二)城市化发展理论研究
  城市化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动态的演变过程,因而,城市化发展理论也是不断更新完善的过程。在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理论历来是科学研究热点,从区位理论、结构理论、人口迁移论、非均衡增长论到生态学派理论的演进,体现了对城市化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1.区位论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背景下,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超过70%,全世界已有55%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世界大城市在全球政治、经济、科技发展中的组织作用日益突出,区域理论倍受关注。主要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等。
  
  2.非均衡增长论
  包括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一边缘理论、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论、赫希曼的非均衡增长理论。
  第一,梯度推移理论。这种理论把工业生命循环周期理论引用到区域经济开发中,认为产业结构、新技术与生产力等遵循由高到低梯度转移规律,在世界和国家范围内工业布局与经济发展变化与推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实践证明。于是我国一些学者把全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看成三个梯度区,认为通过梯度推移,西部地带在产业技术加速转移中会逐渐缩小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从静态看,这种非区域均衡发展战略有宿命论倾向。从动态上看,由于扩展效应远低于极化效应及回程效应之和,结果会不断拉大发达与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与我国“兼顾公平与效率”发展战略相去甚远。
  第二,增长极发展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在空间上并非均匀分布,而是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通过不同渠道由大到小逐级传递,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空间产生不同影响。强调在经济总量差异化的同时,还必须关注结构性差异化:并非所有产业都具有相同发展速度,而是在不同时期,快速增长往往相对集中在主导产业和创新企业上,即区域增长极,波及到其他产业和企业。这种发展战略也坚持增长的不平衡性观点,其积极意义是通过引入空间经济变量,丰富非均衡发展理论的经济分析内容,但依然难以解决有关增长极数量、门槛规模、内部产业结构及其区位与时间选择等技术性问题。
  第三,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前苏联为解决国民经济重大问题。由国家一次性大规模投资的地域生产组织,是典型计划经济、买方市场、更多考虑生产成本优势、跃进而非渐进式发展模式。它大致由核心类(生产综合体主导专业化部门大型联合企业)、主体类(与核心企业密切相关的企业)、生产性与非生产性基础设施构成。其理论强调比企业单独布点带来更大的聚集经济效果,以及企业在生产上的相互补充可以获得垂直一体化利润。在生产普遍过剩的市场经济下,应从价格竞争为主转变到非价格竞争为主上来。
  
  3.产业集群理论
  梯度推移、增长极理论片面、静态地看待区域发展条件,特别是对于地域差异较大的国家,忽略人的能动性。对于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区域集中资源,首先发展高梯度的区域或增长极区域,然后逐步发展非核心区。新型区域发展理论――产业集群理论,扬弃其不合理因素,增加适合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合理因素,在强调区域分工的同时,提倡发挥区域资源整合能力作用,尤其是技术进步与创新作用,适合中国国情。
  产业集群理论有如下创新点:一是提升区域各种资源要素整合能力。并非简单地争论区域发展平衡与否,追求适合区情的区域发展道路。二是突出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创新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发挥的作用与日俱增,技术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三是发挥区域动态竞争优势。强调区域发展要素中,资源整合要素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资本、劳动力、自然资源,而且强调企业家资源培育及其作用,还有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金融部门与教育培训机构对产业发展的协同效应。除了积极寻求外来资本、技术、管理经验等要素作用外,更强调区域自身发展能力的培育,使区域成为“学习能力”强的学习型区域,不断整合自身资源与外界经营环境相适应。
  
  4.其他理论
  第一,结构理论。包括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刘易斯一拉尼斯一费景汉”模型、乔根森的二元经济模型、托达罗的劳动力迁移和产生发展模型、舒尔茨的农民学习模型、钱纳里・塞尔昆的就业结构转换理论。
  第二,人口迁移论。包括推一拉理论、人口迁移转变假说、配第一克拉克定理。
  第三,生态学派理论。包括田园城市论、古典人类生态学论、有机疏散论、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论、山水城市论等。
  
  (三)城市经济增长阶段论
  从时间顺序来看,城市化过程伴随经济增长过程而出现。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阐释了经济增长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传统社会”,落后的经济、社会体制和习俗与极低的单位产出和供给不足相联系,使产品和物质资料只能满足社会的部分需求。
  第二阶段,经济起飞,利用现代科学和技术开发各种产品并产生经济剩余。
  第三阶段,形成利润增加投资和更新技术,从而确保产生更多的经济剩余,并规范经济行为。
  第四阶段。经济成熟,稳定的经济增长促进进口替代和出口产业发展,社会经济能够更多地吸收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02493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