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孟子・万章上》“攸然而逝”正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孟子・万章上》“攸然而逝”句对“攸然”的解释,字典辞书和有些专著均采用赵歧注,释“攸”为“迅走”义,通过我们的考释发现赵歧之注不能成立,“攸”无“痰快”义,字典辞书的编者,均是由于误信赵注,衍设“迅疾”之义项,此处的“攸”为其常义“自得貌”。
  关键词:《孟子・万章上》;攸然而逝;攸
  中图分类号:B2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87(2009)01-0137-02
  
  《孟子,万章上》:“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围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赵歧注:“攸然,迅走趣水深处也。”说者皆采用赵歧注,释“攸”为“疾快貌”。字典辞书也多以赵注,作为立项之依据。设立“迅疾”义项。《汉语大字典》:“攸迅疾”,《汉语大词典》:“攸迅疾。参见‘攸然”’,又在“攸然”词条下,释为“迅疾”,《古代汉语词典》、《辞海》、《古今汉语词典》、《简明古汉语词典》、《汉语词典》、《王力古汉语字典》、《古汉语常用字词典》、《中华小字典》、《中华大字典》、《康熙字典》等辞书,“攸”均收录“迅疾貌”之义项,书证亦均是列《孟子,万章上》“攸然而逝”一条孤证例,杨伯峻先生《孟子译注》等各家注本,亦采用赵歧注。各家字典辞书“攸”的“迅疾”义项,均只引《孟子・万章上》赵歧注一条孤证,这不能不令人怀疑,词语的发展具有社会性的特点,一个词的词义不可能仅仅出现在某一本书的某一句话中。而是具有普遍性。笔者认为,这样的解释和处理,很有商榷之必要。我们认为此处的“攸”不是“迅疾”义,而是“同悠,自得貌”。
  《说文・支部》:“攸,行水也。”段玉裁注引戴侗曰:“唐本作‘水行攸攸也’,行水顺其性。则安流攸攸而人于海。水之安行为‘攸’。故凡可安为攸。”“安行”即“徐行”,《说文・彳部》:“徐,安行也。”《尔雅・释训》“祁祁、逗逗,徐也”,郭璞注:“徐,安徐”,郝懿行义疏:“徐之言舒,与安义近。”徐有舒、缓之义。《孙子兵法・军争》“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张预注:“徐,舒也。”《尔雅・释天》“太岁在辰日执徐”,陆德明释文引李云:“徐,舒也。”《战国策・宋策》“臣请受边城,徐其攻,而留其日,以待下吏之有城而已”,高诱注:“徐,缓也。”《急就篇》卷二“谭平定,盂伯徐”,颜师古注:“徐者,舒缓之名也。”
  “安”也有“徐、缓”之义。《广韵・寒韵》:“安,徐也”。《诗经,小雅・何人斯》:“尔之安行,亦不遑舍”,朱熹集传:“安,徐也。”《左传・襄公七年》:“今吾子不后寡君,寡君未知所过。吾子其少安!”杜预注:“安,徐也。”《战国策・魏策四》:“韩不听。秦必留君而伐韩矣。故君不如安行求质于秦。”鲍彪注:“安,犹徐也。”《史记・孝文本纪》:“有司言曰:‘蚤建太子。所以尊宗庙。请立太子。’上曰:‘朕既不德,上帝神明未歆享,天下人民未有赚志。今纵不能博求天下贤圣有德之人而禅天下焉,而日豫建太子,是重吾不德也。谓天下何?其安之”’。司马贞索隐:“安者,徐也。言徐徐且待也。”可见段注的“水之安行为攸”即水之徐行。故凡有徐缓之义者。皆可用“攸”。
  “攸”在《广韵。尤韵》中是平声、以母、尤部,其上古音在“幽”部,同韵部者,其义相近。凡上古音在幽部的字,一般都具有“舒、展、缓、徐、远”义,而无“疾快”义。如:幽字,《文选・左思(吴都赋)》:“宗生高冈,族茂幽阜”,吕延济注:“幽,远也。”“迪”是“攸”的古字,《汉书・地理志上》:“漆沮既从,酆水迪同”,《汉书-韦贤传》:“靡适不怀,万国迪平”,颜师古并注:“迪,古攸字。”《史记-赵世家》:“牛畜侍烈侯以仁义,约以王道,烈侯迪然”,张守节正义:“迪音由,古文与攸同……攸攸,气行貌,宽缓也。”《书・禹贡》:“彭蠡既猪,阳鸟攸居”,孙星衍今古文注疏:“攸一作迪。”《文选・班固(答宾戏)》:“主人道尔而笑日”,李善注:“迪,读若攸,注引项岱:‘迪,宽缓颜色之貌”。吕延济注:“迪。宽闲之貌。”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攸假借为迪。”《列子・力命》:“终身迪然,不知荣辱之在彼也。在我也”。殷敬顺释文:“通然,自得貌”。《孟子,万章上》:“攸然而逝”,焦循正义:“攸,与悠通”。《墨子・尚贤》:“是以使百姓皆攸心解体”,孙诒让间诂:“攸与悠同。”而“悠”亦是古幽部的字,故也具有“舒、展、缓、徐、远”之义。《尔雅・释诂上》:“悠,思也。”郝懿行义疏:“悠,通作攸。”《诗经・小雅・渐渐之石》:“山川悠远,维其劳矣”,陈奂传疏:“悠。亦远也。”《楚辞・大招》:“螭龙并流,上下悠悠只”。旧注:“悠一作攸。”《诗经・小雅一十月之交》:“悠悠我里,亦孔之疼”。王先谦三家义集疏:“鲁悠作攸。”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第十五・叙传》“攸攸外寓”,刘逵《吴都赋》注引此作“悠悠外宇”。《说文》“旒,龟蛇四游,以象营室,攸攸而长也”,段玉裁注:“小徐作悠悠,今正古悠畏字皆作攸”。故“攸”同“悠”、“迪”和幽部的字一样,也具有“舒、展、缓、徐、远”义,而无“疾快”义。
  《汉语大字典》的引例太短,我们只要把例句再多引一些,“攸”的意义就很容易辨别了,其上为:曰:‘然则舜伪喜者与?’曰:否!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朱熹注:“圉圉,困而未纾之貌。洋洋,则稍纵矣。攸然而逝者,自得而远去也。”可见攸然而逝的对象是鱼,“攸然”就是现在我们说的悠然自得之义,指鱼悠然自得的样子。明张居正《四书集注直解说约》直解:“攸然,是顺适的意思,方鱼始舍于池中,圉圉焉困顿而未舒。少顷则洋洋而放纵,久之遂攸然自得而竟逝矣。”“攸然自得”与前面“始舍之圉圉”、“困而未纾”相对应,从语用的层面看,释“攸”为“自得貌”比“迅疾貌”更符合整个篇章的表达效果。可见“攸”在此处的意义应为“自得貌”,赵歧的注解属于望文生训,注解不确。《中文大辞典》:“攸自得貌,与迪通。《正字通》:‘攸,自得貌。’《孟子》:‘攸然而逝’。《汉书・叙传上》:‘主人迪尔而笑’,颜师古注:‘迪,古攸字’。”
  史东《简明古汉语词典》攸:“游走得很快的样子。《孟子・万章上》:‘攸然而逝’,张维屏《三元里诗》:‘不解何由巨网开。枯鱼竟得攸然逝。’”我们认为第二书证张维屏诗,不仅不能证明“攸|,有游走得很快的样子的意义,相反,此句中释“攸”为“攸然自得”义,更能表现枯鱼游走的神态,表现“竟得”两字的含义。《辞源》:“水流貌。流水顺其性,故有自得义,《孟子・万章上》:‘攸然而逝’。”《辞源》编者指出“攸”在“攸然而逝”中是“自得”义,这是正确的,但是“水流貌”与“自得”义意义相差较远,不能与“自得”义合二为一,应当分立之。
  总之,前人在训释词语时。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可能会训解失当。这样的旧注就应当细细考辨,以免将不可靠之旧注,作为字典辞书设立义项的依据。《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的编者和以上辞书专著的作者,均由于不辩训诂,误信名家之注,从而衍设义项。《孟子,万章上》“攸然而逝”的“攸”当训为“自得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02864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