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论理性从众对大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从众心理是人们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不能与缺少个性、丧失原则相提并论,基于理性的从众对社会对个人都有其积极的一面:认真分析大学生从众行为的成因,研究理性从众对大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对于积极利用大学生的从众心理规律实施教育,控制大学生消极从众行为,促进大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从众心理:大学生:理性:积极作用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2-7408(2007)03-0081-03
  
  一、引言
  
  在当今张扬个性,崇尚“另类”的年代,从众被人们冠以许多罪名,诸如“随大流”、“人云亦云”、“随风倒”、“随波逐流”等等,一时间,在大家眼里,特别是在走在时尚尖端的青年大学生的眼里从众成了没思想、没原则、没个性的代名词。甚至在学术界从众的“名声”也遭到置疑,许多人指责从众是“抑制个性发展”,“阻碍创新意识形成”的罪魁祸首,认为杜绝从众的号召可以唤起人们的“创新意识”从而树立“创新精神”。看起来,从众似乎正在与当今倡导的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背道而驰。然而从众真的就像被指责的那样“逆时代”吗?真的需要我们小心谨慎地避免甚至是坚决彻底地杜绝吗?在这个问题上,为了避免人云亦云,“随大流”,我们需要以科学的态度理性地分析从众到底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从众心理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各类人群,在此本文仅以大学生为切入点展开分析。
  
  二、从众心理的概念及其成因
  
  1、什么是从众心理
  社会心理学指出,个体在群体中常常会不知不觉地受到群体的压力,而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倾向,这就是从众现象。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三重线实验”,他将7个男大学生被试者编为一组,其中只有编号为6的被试是真被试者,其他均为实验助手,实验者依次呈现50套卡片,每套卡片有两张。一张卡片画有一条标准直线,另一张画有3条直线,其中一条同标准直线一样长。被试者的任务,是判断3条直线中哪条与标准直线一样长。实验的前两轮很顺利,所有人判断一致,真被试觉得判断很容易。但从第3轮开始,假被试者故意做出错误判断,轮到真被试者判断了,结果怎样?实验表明,数十名被试者自己判断时,正确率超过99%,但跟随他人一起判断时,做出错误判断的比例平均达到37%。76%的被试者至少有一次迫于群体的压力,做出了从众的判断。由此可见,从众心理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
  
  2、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
  首先,从众是形成集体、社会、国家的基础。社会心理学家通过对群体的研究发现:在群体成员彼此接近、趋同的过程中,在相互模仿、受到暗示、表现出服从的基础上形成了群体规范。群体规范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对群体发生作用。这种作用是广泛、持久而深入的,从个人的一言一行到群体的共同活动都会受其影响,它使群体中形成一种大多数人的意见,这种意见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使每一个成员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持着与大多数人的一致性。由此可见,人类如果没有普遍存在的从众心理,集体、国家就难以形成。
  其次,从众是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条件。社会是人与人之间互动的产物。马克思认为:“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从某种意义上说,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凝聚力是维持这个社会前进发展的关键所在,那么个体之间靠什么来凝聚?从众心理就像一种特殊的“粘合剂”,它将个体和个体连成整体,形成一致,以至产生巨大的“凝聚力”。从社会学意义上说,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共同的价值观和较为一致的行为方式,从众有利于形成和维护群体的秩序、价值,以提高社会整合程度,只有这样社会功能才能够顺利发挥,社会文化才能得以延续。因此从众是社会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基础与条件,如果没有从众的粘合作用,集体、社会将变成一盘散沙,何谈快速稳定的发展。
  最后,社会传统文化传承的结果。很多跨文化的研究表明,与那些个人主义的国家相比,在中国这样集体主义文化浓厚的国家里,人们更关注别人的反应,因此更容易出现从众行为。并且倾向于在与集体意见有分歧时,保留自己的喜好和意见。
  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讲:
  首先,从众来自归属感、安全感的驱使。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单独的个体无法生存,人类之所以可以生存发展凭借的是群体的力量,因此归属感是人与生俱来的,每个人都有归属一定群体的需要,而偏离大多数人的思想和行为,则意味着对这种归属感的威胁,个体会因此面临巨大群体压力并产生孤独感、不安全感。正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所说:“从众的一般动机,是由或强或弱的对不从众感到难堪和不便的感觉构成的。”另一方面,任何群体想要维持发展都必须保持群体内部的一致性倾向以及内部执行机制的统一性。因此,群体一般喜欢接纳、优待那些与群体保持一致的成员,排斥、厌恶那些偏离者。所以。一个人如果不愿意处于孤立的境地,他就会在群体的压力面前,顺应大多数人的意见也就是从众。
  其次,来自个体发展自我的内在要求。在社会实践中,个体常常因为知识经验有限、阅历不够或不熟悉情况等原因阻碍对事物的判断或对问题的解决。这时,必须利用其他可得的资源或途径来找到解决办法。按照社会比较理论的说法,在情境不确定时,其他人的行为最有参照价值。因而冷静地旁观,理性地参照他人的行为自然是较为可靠而且有效的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且这个过程也是发展自我,提高自我的过程。社会学家沃特斯认为“当自我能够把与自己发生互动的他人的意向整合进一套一般性的行为标准,当自我扮演一般化他人的角色的时候,自我就达到了发展的最高阶段。”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也曾经说过:“人参加到集体生活中会降低个体的意义,并将自己的心理过程同化到团体之中。然而,人又只能参加到集体的生活之中才能成为一个完全的人,并将自己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3、当代大学生的从众心理产生原因的特殊性
  研究大学生从众行为不能脱离大学生个体的身心特点,必须正确认识和分析其认识水平和人格特征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学习生活环境。
  首先,来自于大学生特殊的身心特点
  当代在校大学生年龄跨度基本在18-22岁之间,正处在青年中期,由于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他们内心充满种种冲突与矛盾;独立与依赖;情绪与理智;理想与现实:孤独与强烈的交往需要等等,他们经历着“第二次断乳期”的内心躁动与迷惘=在这样的内心支配下,大学生更迫切的需要社会的认可和接纳,需要找到自己人生的发展方向,所以迫不及待地寻求行为的参照,以获得安全感、归属感和方向感:罗杰斯指出:“青年的从众行为很可能是他在自己的需要被接受与保 留其个性这两者之间的一种妥协。尽管他们相信保持个性很重要,但是他们同时也感到为了受欢迎而与同伴保持一致是必要的。”
  其次,来自大学生所处的群体特点的影响
  大学生从众行为的发生,其本身的内在因素固然是重要的,但外在的因素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群体促进学生发生从众行为的原因,主要是群体的压力,群体的行为规范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它迫使其他成员必须遵循群体的目标,在这种压力的强制下,群体成员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目标,以同群体保持一致,表现出从众行为”。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从众行为的发生及其程度的强弱,与群体的压力大小有关,群体的压力大,从众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也大,程度也强,反之,从众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就小,程度也较弱。大学生的交往多限于年龄相近、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文化层次相似的人群,加之他们生活在大学校园,相对来说生活空间相对要小,与外界的接触也较少,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中他们朝夕相处,因此群体压力相对较大。
  最后,大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
  特殊的时代背景对青年大学生从众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当今世界经济飞速发展,全球化浪潮涌动,信息“爆炸”,同时我国也正处在一个深刻的社会转型过程之中,利益格局重新调整,客观物质世界、社会现象和人生现象的多元化致使大量繁杂的信息和各种思想价值观念同时施加在大学生的思想中,使得他们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面临着学习、生活的多重选择,茫然而无所适从。社会心理学研究证明,如果人们在明确的情境下,判断事物的客观标准很清晰,那么从众行为会减少;如果情境模糊,个体对自身判断的肯定程序降低,从众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因此大学生们在这样的迷茫和困惑之下,容易将社会上大多数人的观念,特别是自己群体中流行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作为自己的模仿标准,从众也就成了这个时期他们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的途径之一。
  
  三、理性从众对大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
  
  由此看来,从众现象作为一种日常工作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社会心理现象,我们不能把它与缺少个性、丧失原则立场等问题混为一谈。当然,表现为积极效果的从众是有前提的,那就是理性地反映客观现实,正确地分析判断客观事物,也就是说,理性是从众的基础。基于理性的从众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其积极作用。
  第一,理性从众有助于促进个体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是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的影响下,个体掌握作为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的生活知识技能、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技巧、相应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等社会经验和行为规范,确立人生理想,培养社会责任感的过程。显然个体社会化离不开社会群体,社会化的目的即是使个人能够顺利融入到社会大潮中,进而求得个人发展:那么通过客观的观察、分析和学习什么是被社会肯定和鼓励的,什么是被社会所反对和禁止的,然后理性的选择从众是个体社会化的必要的手段和途径。这样不仅可以大大减少个体在社会实践中摸索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和伤害。大学阶段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他们在不断充实、更新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积累各种社会经验和社会知识,为下一步真正走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中,大学生逐渐体会到,如果只强调自我、盲目追求个性,不遵守“规则”,过分强调“与众不同”,偏离群体,自己将面临很大的群体压力乃至遭到群体的排斥、嘲讽、冷落,这是相当危险的事。他们也会认识到社会和群体规范代表群体中大家所认可的行为标准,按照社会和群体的规范行事,行为表现符合众人所认可的标准,是追求自我,完善自我的最基本的要求和最有力的保障。对从众这样的理性的认识,强化了大学生的从众行为,也为大学生个体的社会化找到了一个重要的途径。
  第二,理性从众有利于社会道德规范内化
  个人的道德观念并不是社会或国家机构所能强加的,只有个体在明确了社会公认的道德行为准则后,在内心中确实体会到它的正确性和执行它的必要性,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需要,从而承认它、跟随它,除此之外,别无它法。从此可以看出,道德观念养成的第一步就是个体必须了解社会道德规范。要了解社会道德规范,最普遍且有效的途径是参照群体中大多数人的行为来决定自己的行为,然后通过道德实践证实这种行为的正确性,进而使社会道德观念逐渐转变为自己的行为指南: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通过从众心理机制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内化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说,理性从众是社会道德规范内化的起点。因此,充分地利用大学生的从众心理,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特别是进行德育的一种有效方法。
  第三,理性从众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从众可以使个体避免孤独感,满足安全感和归属感。心理学家沙赫物1959年曾做过一个著名实验,其方法是激起人们的恐惧感,然后考察人们的交往倾向。结果发现,当人们感到恐惧时,与人交往的倾向明显增强。可见与别人在一起时,可以直接而有效地使心理上获得莫大的安慰。大学生喜欢交往,不愿被孤立,希望与同学或同龄人交朋友,并得到信任和帮助,渴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而从众既是大学生进行交往和参与群体生活的前提也是融入群众的具体而有效的途径之一。从众行为使得同学彼此有着更多的话题和共鸣,产生共同兴趣、爱好,进一步增进集体成员间的相似性和一致性,减少不必要的烦恼和误会,从而使友谊更牢固,更容易相互信任和帮助,扩大交往范围,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第四,理性从众促进心理健康成长,人格完善
  人最重要的心理需求之一就是被尊重。只有被群体中大多数人认可和接纳,个体才会体会自尊、自信,从而消除紧张、焦虑的情绪。从众有助于人们被群体所接受,从这一点看来,理性从众对个体心理健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理性从众有助于汲取他人的智慧和经验,扩大视野,克服固执己见和盲目自信,修正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这对完善大学生的人格有建设性意义。
  
  四、引导大学生理性从众,避免消极盲从
  
  虽然从众对社会对个人都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产生积极效果的前提条件是从众必须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反之,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不自觉地跟随多数人的行动,就变成了盲从。大学生中盲从的表现也较为常见,例如跟风消费、追赶潮流;作弊及同居等不良行为的跟风;择业随大流等。盲目从众会导致诸多消极后果,抑制个性发展,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无主见和墨守陈规,严重的甚至可能扰乱社会正常公共秩序或造成恶性事件。
  对教育者来说,应该正确认识理性从众的积极意义和盲从的消极后果,因势利导、积极利用大学生的从众心理规律实施教育,正确引导他们的从众行为走在理性的框架之内,适时的恰当的利用从众的积极意义,弱化其消极方面,这样才能使大学生能够划清理性从众和盲从的界线,避免消极盲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群体氛围和舆论导向
  加拿大学者斯蒂芬・利考克曾经说过:“对青少年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生活环境。”校园文化是包括学校独特的物质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和学校精神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以其独具的感染功能、激励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每个大学生身上,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因此,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社团活动、科技竞赛和文体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的、和谐的、积极向上的生活空间,形成充满学术氛围和人文精神的校园氛围,增强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使生活在其中的成员不断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方式,以获得群体的肯定,这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归属感,增强团体的凝聚力,形成理性从众的大环境。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产生盲目从众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个体处于一种对他来讲含糊不清的状况时,由于无法对此类情境做出明确的判断,为使自己避免犯错或受到惩罚,往往采取的安全措施就是“从众”:显而益见,明辨是非的能力是一个人避免消极盲从的一个有力武器。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例如树立典型的优秀人物和优秀事迹、举办专题讲座、举行辩论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都有助于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知识和法律知识,掌握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清楚自身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自己前进目标和成长成才的途径和方法,不断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能力,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分清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始终在头脑中保持一个明确的是非标准,产生对盲目从众的判断力。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大学生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处于个体人格的核心位置,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构成,它是青年大学生人格发展过程中最典型、最具特色的心理现象。错误的自我意识会导致个体缺乏自信心。心理学研究表明,缺乏自信心的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习惯性的过分强调适应,由于依赖性认知风格而导致在判断问题时的独立性不足,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扰,过分重视他人意见。对问题的外在因素关注过多,遇到暧昧情景容易盲目从众。可以说缺乏正确的自我意识是盲目从众的主要心理原因之一。由此可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采用行之有效的方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化解心理矛盾、减轻心理压力,增强意志品质,健全人格,才能够从根源上形成对消极盲从的抵抗力。
  [责任编辑:陈合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03822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