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合作学习就是师生共同协作、共同参与、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它主要在于分工合作,协同作战,用团队精神面对困难,用构建的群体力量战胜困难,在合作学习中,主要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作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意识、合作意识,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教学策略;创设情景;合作学习
  
  一、 自主是合作的基础,合作是自主的深化
  
  自主学习最能体现学生主体性的精神品质,是一个人终身发展的精神机制。坚持实施自主、合作的教学策略,最能体现主体精神、个体品质、潜在能力,对学生的发展最有意义;它是学生学习的最高境界,它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因此,我们首先要处理好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在合作学习之前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所有同学一个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机会,也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思维品质有很大的帮助。而在我们的一些课堂中,由于老师处理不好自主与合作的关系,学生的学习显得很被动。比如:有的老师在提出了一个或几个问题后,接着便对学生说,请各组用几分钟的时间迅速讨论一下,看哪个组能最快得出正确答案。这样做,从表面上看,教师把舞台还给了学生,也落实了新课改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的要求,但是,教者没有想到,学生个体还没有独立地对问题作出一番思考,就匆忙进入了合作之中,那他们怎么合作呢?往往只是几个思维比较敏捷的学生肤浅地说上几句,大多数同学则是思维还未及启动,自然地充当起了听众、附和者的角色,久而久之还会对小组合作产生心理依赖,不愿意再进行独立思考,丧失了学习数学最基本的品质―自主,因此没有自主的合作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进行小组合作时,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每个学生独立思考,有了一定的想法后,再带着自己的意见参与到小组合作中去。合作中,应让每位参与者畅所欲言,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使每一个参与者不仅充分表现自己,而且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学会接受别人,欣赏别人,取长补短。
  例如在探索三角形的外角与不相邻的内角的关系时,可先设计几个问题:(1)以几个具体三角形进行测量、计算,估计三角形的外角与不相邻内角的关系,(2)结合辅助线思考如何证明此命题,让学生结合课本和教师提出的问题,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带着自己的想法充分的进行小组讨论,看意见是否一致,不一致的地方,各方可以展开辩论,在辩论中去伪存真,这样的合作才是真正的合作、真实的合作。但是,不讲原则的过多的合作学习也可能限制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验中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而将传统的教学形式说得一无是处,这对数学教育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胜的问题情景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问题情境的设计包括问题本身的设计和问题的引入方式,可联系学生原有知识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还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例如:在进行四边形的教学时,让学生在纸上画一个三角形和四边形,先说出三角形的定义、表示法、顶点、边、内角等概念,然后与三角形类比,说出什么样的图形叫四边形?四边形的顶点?四边形的边?四边形的内角?怎样表示一个四边形?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再分小组展开讨论。运用类比的方法给四边形下定义,教师参与每个小组的讨论,倾听学生的意见和争论,了解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对有困难的少数学生进行指导;讨论结束后由学生代表逐一回答上述问题。在对上述问题的共同探究中,对比三角形与四边形的定义去发现两个概念的不同点,提出为什么在四边形的定义中,为什么必须加上“在平面内”这个前提条件,而在三角形的定义中却没有?引导同桌的同学一道用四支笔在课桌面上搭一个四边形,在老师的演示下让学生搭出空间四边形,使学生感受到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四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不一定是平面图形。进而说明,为了排除空间四边形的情形,必须在定义中加“在平面内”这个前提条件,使学生印象深刻。再是对比四边形的表示法与三角形表示法的不同之处:三角形的表示法有符号△,且顶点字母没有顺序,而四边形的表示法没有符号,而且要按顶点的顺序来表示。
  
  三、 组建小组,注重小组评价。
  
  小组的组建是合作学习是否成功的一个的关键因素,不能太随意组合,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行为习惯,还要考虑学生的性别、性格,人际交往、情感取向,不仅要平衡小组成员的智力因素,还要平衡非智力因素。这样划分的小组各方面实力相当。在学习上,可以先通过小组内部交流、合作,得出小组的研究成果,近而,各小组在班内再进行大的交流、合作,在思维的激烈碰撞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小组是班级内的又一小集体,可以通过小组评价来促进小组活动的开展。不论是学习方面还是纪律、卫生等行为习惯方面。
  此外,教师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必须进行指导,应当教给学生合作的技巧,如怎样组织,怎样倾听,怎样发言,怎样质疑等。教师也可以指导每个小组选出“记录员”“汇报员”“检查员”等,方便小组开展学习。
  
  四、 会讨论,产生认同感。
  
  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可能有不一致之处,这就需要讨论,攻克难点,形成解决方案。教师要在关键处予以指导,让学生逐渐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要让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由于人的个性的差异,有些学习好的学生不愿意合作学习,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也有一些学生不愿意与他人交往。教师要使学生逐步体验到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解决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每个人的能力,使大家友好相处,从而对合作学习产生认同感。
  但并不是任何问题都需要小组讨论,教师要注意选择好讨论的问题,可大致分为这几类:一是学生需要互相启发来拓展思维的问题。二是学生理解不一致又有必要争辩的问题。三是学生希望解决且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不是学生的参与,教师的旁观,而是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参与。不能只把问题抛给学生,不关注学生的讨论过程,只看学生讨论的结果。由于学生知识结构和理解水平方面的原因,小组讨论有时往往热闹外显而实质缺乏,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其引导作用。教师不能只是等待观望,抱怨学生笨,而要深入到小组讨论中,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关系,在学生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给学生必要的建议或阶梯。
  在教学实践中不能为了合作学习而进行合作学习,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作为教师我们自己要努力去学习,去主动实践,同时指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茁壮成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04119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