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老子母性品格的现实价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老子》是一部对人生、社会和宇宙进行探索的道家哲学著作,其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尚阴崇母,书中很鲜明地表达了对母性的崇拜。通过将母性及母性品格加以哲理化,老子形了一种独特母性伦理思想,书中将母性品质与和谐缔结的观点,对于当今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启迪作用和借鉴价值。
  
  一、母性:万物产生的根本
  
  《老子》为了对道的本源性、永恒性和无尽性加以论证和说明,老子多次用到天下母、天地母等喻体,以及谷神、玄牝、象帝等与女性生殖有关的象征体。因此,从老子对道的论述中,可解读出老子的母性观。母亲是生命的源头。因为母性,道才能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因为母性的神秘,才能出现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这一创造力的现世动态描绘。说到底,母性才是万物产生的根本。老子对母性的敬仰和崇拜既充分反映了他对女性及其生育价值的尊重和肯定,也体现了道家的贵生精神.老子对于女性品质,尤其是母亲品格推崇备至。他不仅对母亲品格加以哲理化,而且将其升华为人生法则并默默恪守。因此,从道的基本特性与精神中可感受到老子所崇尚的母性品格。生而不有的博大宽容。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玄德,即最深远的德。他认为一个理想的圣君也应该具有母亲的玄德,培养牺牲精神和服务精神,消解权力欲和占有欲母亲的柔韧。如果人们都像母亲那样持有慈爱之心和不争之德,宽厚待人,善于谦让,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和冲突也将不复存在。综合以上品格, 老子塑造了圣人这一道德理想人格。在他看来,作为道的体现者,圣人有着大公无私、只予不取的奉献精神,达到了无欲、无私、无为的崇高境界。从老子对圣人的敬仰中,足见女性人格的潜移默化之力量。
  
  二、老子母性伦理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他将母性品质与和平、和谐相联系缔结,对于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迪。我国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因此,老子所提倡的母性道德和品质在今天依然有着不朽的价值和意义。这种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促进个人身心的和谐,促进人与人的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总之,老子的母性伦理思想对于现代人的身心健康、人际关系与环境保护大有裨益。我们应认真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并作出新的诠释和发展,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宝贵的精神资源。
  借鉴老子的和谐思想,努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老子对建设和谐社会途径和措施的积极的探索和主张,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新的和谐社会还是有着现实借鉴意义的。
  1.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这是老子和谐思想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和出发点。老子早就提出:“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在老子的眼里,人的地位与自然是同一的,与大那么高;有多深远呢?有道那么深远。这是对人的一种高度重视的境界。
  2.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之、德畜之、物开之、势成之,道缔造生物,德养育生物,环境使其成为一定形态,各种力量制约其成长.党的十六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等,就是对老子的和谐思想的创新继承。我们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就是要切实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要维护自然的稳定与和谐,以保证自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3.建立和谐的政治关系。老子从道出发,推演出治国理念,在原则上要求法自然,按事物自身应有的规律办事,不要人为地干涉事物的发展;在实践层面上就是要求统治者不要为所欲为,利用手中的特权横加干涉老百姓的生活。
  4.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社会要依靠人来建设,和谐社会的主体是人。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有利于增强社会活力,调动各方面的建设积极性。 所以还要继承和发扬老子的反战思想,深入地反思战争所带来的危害,努力营造一个永久的和谐、和平的人类生存环境.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明确提出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合乎人性的、互惠互助的、人民做主的社会制度。它既是富有活力的,也是保持稳定的;既是包含各方面不同利益的,又是能把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处理妥当的,这样一种活而不乱、和而不同的社会。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来说,能否处理好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事关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保证,关系到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后实现。老子的理论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晓玲.老子的和谐思想及其借鉴[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7
  {2}牟钟鉴.道教通论――兼论道家学说[M].齐鲁书社.1991
  {3}老子译注[M].高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0
  {4}老子的大一统思想[M].丁德科.西北大学学报[J],20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15903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