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管理设计导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要解决管理研究的“实际应用”问题,可将设计科学引人管理研究。从广义上看,管理学科属于设计性学科,将设计科学引入管理研究有着重要意义。管理研究不仅仅解释现象,更需要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将设计科学引入管理,是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的一个重要途径。
  关键词 管理;设计科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C9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1X(2008)04―0042―04
  
  目前工商管理学科的研究普遍存在着“实际应用”问题。研究人员专注于解释现象而不是解决问题,使得业界管理人员常常对管理研究的学术成果束之高阁,敬而远之。如何将管理研究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把握住管理研究的正确方向并在实践中产生价值,是管理学界需要认真反思的问题。将设计科学引入管理研究,不仅解释现象,而且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个研究领域已经受到处于国际学术研究前沿的学者们的关注。本文围绕这一核心重点阐述三个问题:第一,为什么说管理学科是一门设计性学科?第二,将设计学科引入管理研究的重要意义;第三,如何引入设计学科的知识重建管理学科。
  
  一、为什么说管理学科是一门设计性学科?
  
  什么是管理?这得从管理学科创始人德鲁克说起。德鲁克认为,管理就是界定企业的使命,并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来实现这个使命。管理学既不是一门艺术也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成就是以管理结果,而不是以学术奖励来衡量。
  德鲁克直指人心的观点和发人深省的提问引导着企业管理界,像GE的韦尔奇、Intel的格鲁夫、微软的比尔・盖茨、海尔的张瑞敏等一大批企业家都毫不掩饰对德鲁克的崇敬与感激之情。然而,德鲁克的智慧始终未被学界主流认可。因为他的这种“管理经验学派”的研究方法不符合科学的“学术规范”,没有“模型”和“论证”,很难在学术论文中引用其“研究成果”。批评者认为,经验主义学派由于强调经验而无法形成有效的原理和原则,无法形成统一完整的管理理论,管理者可以依靠自己的经验,而无经验的初学者则无所适从。
  德鲁克自己也清楚地意识到,他从来就是一个学院派的“边缘人”。对此,德鲁克本人提供了一个富有洞见的解释:为了控制学界,美国政府只向那些用数学公式写作的研究人员提供研究资金,自己这类深入实践的学者被拒之门外是顺理成章。事实上,追随德鲁克的其他管理大师在管理学界也一直没有得到主流的认可,其中包括《基业长青》和《从优秀到卓越》的作者吉姆・柯林斯、《追求卓越》的作者汤姆・彼得斯和《第五项修炼》的作者彼得・圣吉。
  虽然是德鲁克创建了管理学,并强调任何一种知识,只有当它能应用于实践,改变人们的生活,这种知识才会有价值;但恐怕连他自己当初也没想到如今的管理学已经走入了这种高度分工的学术研究之中。当前国外大多数管理学学术论文虽然符合严格的学术规范,但其价值却不为企业界所认同,没有什么实践的价值。
  在国际管理界,管理学家亨利・明茨伯格可谓是一个叛逆者。他是最具原创性的管理大师,对管理领域常提出打破传统及偶像迷信的独到见解。明茨伯格认为:“管理工作没有科学而言”。他认为物理、化学和生物都是科学,而管理就不是科学,因为它“不是去发现真理”。从本质意义上讲,管理是一种实践。“管理是将大量的技巧(经验)、一定程度的艺术(洞察力)和一些科学(分析)结合在一起。”管理者需要对全局和细节、对数字和感觉、对理性和直觉进行立体把握的能力,需要在与人沟通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高度创造性,当然也需要对人在组织中的行为和互动规律的总结与提升。
  为了调和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矛盾,在两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我们可以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人工科学》一书中得到启示。西蒙把管理学称为“设计科学”。
  从学科分类的角度看,目前较普遍的学科分类方式是把所有学科分成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三大类。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分,是按研究对象分的;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之分,又主要是按学科中量化研究手段的应用程度和学科规范程度分的。显然,这种分法不太能令人满意。国外有的学者则别开生面,提出另一种三分法:形式科学、解释性科学和设计科学。
  
  1.形式科学,如哲学和数学,是谈不上什么实证研究的;
  
  2.解释性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和一部分社会科学学科(如经济学);
  
  3.设计科学包括工程学、医学、管理学、现代心理疗法,等等。
  设计科学与解释性科学的主要差异有四点:
  1.解释性科学的使命是描述、解释与预测,而设计科学的使命是发展有效的知识,以产生出对现场问题的解决方案。
  2.解释性科学的典型工具是因果模型,设计科学的典型工具是技术规则,这些规则告诉人们,要想达到某个目标或获得某些结果,就要采取什么样的路径。
  3.解释性科学往往是后见之明的研究,注重对已发生的事件做出解释,设计科学则专注于前瞻逻辑。
  4.解释性科学重在描述,设计科学重在施策。
  西蒙认为,凡是以将现存情形改变成向往情形,为目标而构想行动方案的人都是在搞设计;生产物质性人造物的智力活动与为病人开药方或为公司制订新销售计划或为国家制定社会福利政策等这些智力活动并无根本不同性。
  物理、化学是典型的解释性科学,建筑学、中医学是典型的设计科学。遗憾的是,现在世界上很多工商管理学者所做的科研都是基于解释性科学的范式。于是,管理学者喜欢采用大样本和高斯分布统计学,重视的是平均值。而在管理实践中,碰到的往往是极端情形,要么是成功的案例,要么是失败的案例,平均值的意义相对较小。另外,管理学界更需要的是面向未来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后见之明的学术解释。
  
  二、将设计学科引入管理的重要意义
  
  管理学是一门实用学科而不是纯理论学科。从这点讲,它可同医学、法律学、工程学相比,它所追求的不是理论而是成就。管理本身不追求理论而追求实践绩效,但管理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管理者需要运用知识去整合资源,用资源去创造价值。问题在于管理者需要什么样的理论和知识。为了说清楚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对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进行探讨,需要对管理理论的真实性和实用性进行反思。
  首先,从学科的研究对象上看,自然界与人造物世界是有所区别的。西蒙讲管理学是一门设计学科正是基于“人造物世界”这一范式上的。自然科学探索的是自然界的规律,主要关心事物“是什么”样子;设计学科探索的是人造物世界,重点研究事物“应该是什么”样子。设计主要关心的是通过内部环境适应外部环境这一中心目标,解决如何用发明的人造物达到所要达到的目标这一基本问题。提出人造物 世界这一范式有助于我们了解科学与艺术、分析与综合、解释与设计之间的区别。
  第二,从研究方法上看,纯科学家希望解释自然现象,研究的重点是因果关系,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证研究和逻辑推理;而那些关心人造物的人所要研究的,就是找到使手段适应环境的方法,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应该”、“必须”和“将要”等问题,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规范研究和“最优化方法”。从事管理的专业人士希望设计出满足某一特定目标的组织架构、运作流程和行动方案等。把管理学科纳入设计学科,有助于我们应用设计学科的方法和逻辑解决管理中的问题,也有助于我们对管理理论效用和真实性进行甄别与思考。
  第三,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管理理论在多大程度上具有真实性,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实用性,这是一个需要反思的问题。英国学者保罗・格里斯利在《管理学方法论批判》一书中指出,管理学研究的不同方法在其纯粹形式上没有一个是正确的。作为学术研究,它几乎不具备真理性,它的价值来源于其实际应用,并且要由实践来评价。管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学科,应该放弃学术伪装而倡导自身的实用价值。从本质上讲,管理知识都是局部性的而非普遍性的。
  我们说要在管理学科中引入设计学科的思想和逻辑,主要有以下三层重要意义:
  
  1.理论来自于实践,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而理论研究成果有效地应用于实践,中间需要有一个设计的过程。强调管理学科的设计性并不是贬低理论研究的价值,只是为了突出在理论应用于实践中需要增加设计的思想和内容。强调管理学科的设计性更加有利于对该学科的认识。如果我们把管理中的理论研究、咨询、设计和实践混为一谈的时候,通常无法解释管理是什么的问题。就像明茨伯格的解释“管理是将大量的技巧(经验)、一定程度的艺术(洞察力)和一些科学(分析)结合在一起。”这就把管理看成是一个大杂烩,以至于在管理研究、管理教育和管理实践中无所适从。
  
  2.从管理研究的角度看,组织理论探讨可采取两种途径:第一,我们可以像任何一门科学那样,对所谓的组织实体进行合乎事实的正确描述,并对组织行为进行解释,包括组织行为在哪些环境下有效、哪些环境下无效,以及特定组织设计方案的有效性与它们必须适应的环境之间的相关性。这是组织理论的“基本科学”式途径。第二,我们可以把组织理论看成是为组织设计提供指导,就像建筑学为设计建筑物提供指导,工程学为设计机器和结构提供指导一样。上述基本科学与工程学之间其实并不存在冲突,只不过观点中有一处显著不同。科学关心的是建立起支配各种系统行为的各种“规律”,而工程学关心的则是设计出能完成期望目标的系统。对管理学研究成果的评价往往不是用真实性来评价,而是用实用性来评价的。管理研究方向不是从优秀理论到实践应用,而是从实践应用到优秀理论。证据和正确性并不是有价值的管理思想和作品的唯一方面。
  
  3.尽管管理实践是以绩效为导向的,但管理过程中包含了大量的设计工作。管理学从本质意义上说,它是一门让人们相互协作成为可能的学科。管理始于一项值得完成的使命,即明确要创造的价值。管理要解决三个重要的问题:目标、设计和执行。第一个问题是:对于正在追求的目标有没有一个明晰的认识?而且是否与组织机构中的每个成员迅速有效地沟通交流过这个目标?第二个问题是:组织机构的设计是否既适合自身目标、能力和将要创造的价值,也适合其外在的竞争现实?第三个问题是:通过执行能带来曾经许诺的结果吗?如何根据确立的目标,跟踪评估进展,对比今天与明天的表现,确立重点并给予资源支持,明确职责和任务,鼓励人们自我管理积极投入到组织使命中去。将设计学科的成果引入管理,有助于建立起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桥梁,解决如何把管理理论应用于管理实践的问题。管理者的价值之一,就在于设计出一个大于其各组成部分总和的真正的整体,设计出一个富有活力的整体,围绕组织目标把投入于其中的各项资源转化为较各项资源的总和更多的东西。由此可见,设计是在组织明确目标后的一个重要的工作。管理设计包括组织设计、流程设计、岗位设计、薪酬体系设计、质量控制系统设计、成本控制系统设计、管理信息系统设计、行动方案设计等等,其中管理系统和经济制度的设计是最重要的。只有把各种系统综合成为一个活生生的、成长中的有机体,才能使资源变为资产、资产变为资本、资本变为财富,以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三、如何把设计科学的内容引入管理研究
  
  广义上的设计包括了“人类所有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原创活动”,其渊源是伴随制造工具的人的出现而产生的。设计最简单的定义就是一种“有目的的创作行为”。从过程上定义,所谓设计,指的是把一种设计、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设计的含义包括改造或者创造,发明新事物的思维,拟定或改造计划,安排活动等内容,像建筑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和人机界面设计等都属于设计。设计也是一种职业。例如,在建筑业中有建筑设计师一职;在工业界,有工业设计师一职。以设计为职业的社会环境通常就叫做设计界。
  设计界因欧美国家发展理论历史悠久,故设计史和相关理论,常以欧美的工业设计、建筑设计为两大主流。在实践当中,以大工业的发展为界,18世纪之前的设计活动属于“艺术设计”,偏重于艺术表现;19世纪后的属于“工业设计”,偏重于技术构造;现代设计则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在明确的意向目标或功能定位的前提下,用艺术、技术和工程等手段组织各种资源来筹划,以期实现意向目标或功能。
  设计界主要研究有关人造事物的知识。例如,种种人造物品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如何设计这些人造物品?工业设计、建筑设计与管理设计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主要是面向人造物品。后者主要是面向人造系统,但从逻辑上看,管理设计与之是有相通之处的。相通之处在于设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特殊方式,是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寻找可行解的过程。
  工业设计和建筑设计是从立意、构思到表达,是一个技术主体的意识逐渐外化的过程,立意只是一个概念或意图;构思则把这个概念或意图具体化,有了细节;表达则是使用媒介替代物来展示技术主体的思考结果。这个过程具有多回路反馈的特征,开始的媒介替代物可能只是草稿纸上乱七八糟的数字和线条,到后来成为一个完整的技术方案、精美的图纸和模型。从逻辑上讲,建筑设计是在一系列限制(约束)下,寻求最佳解。这些约束包括经济的、社会的、人性化的、精神的、美学的、环境的,等等。工程技术设计寻求结果的优化。例如最适宜性,即费用最少,经济、社会、人文效益最优;最协调性,即与自然协调、与人协调、与周围环境协调。
  从广义层面来讲,管理其实是规划出工作的目标,制定出工作计划,并设定出行为规范,协调好各 个元素,完成预定使命,与设计的大概念本质无异。在这个社会中,每一个人,只要是其行动,是意在改变现状,使之变得完善,其行动就是设计性的。管理设计也需要从概念或意图出发,讨论的主要问题是组织应当如何建立和运作才能更有效率地完成任务。从“好的”管理的理性特征中几乎直接得出来的管理基本原则就是,在若干个费用相同的备选方案中,应当总是选择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管理目标的方案,而在若干个实现程度相同的备选方案中,应当总是选择成本最低的方案。这种“效率原则”,是试图使用较少的资源最大程度地达到目的的所有活动的特征,而这既是管理理论的特点,也是经济理论的特点。“管理人”同古典的“经济人”的意义是并列的。实际上,不应把效率“原则”当成原则,而应看成定义。它是“好的”或“正确的”管理行为的一种定义。它并没有阐明应该如何获得最大成就,只是说明,成就最大化是管理活动的宗旨,以及管理理论必须揭示成就最大化成立的条件。
  从设计理论上看,T.Love提出的元理论结构包含10个层次:(1)现实的直接理解;(2)目标的描述;(3)设计要素的行为;(4)选择机制;(5)设计方法;(6)设计过程结构;(7)关于设计者和合作的内在过程的理论;(8)一般设计理论;(9)设计理论和事物理论的认识论;(10)设计的本体论。其中层次(2)和层次(3)与目标事物有关,层次(4)至层次(7)与设计过程有关,而层次(8)至层次(10)是一般哲学问题。
  以设计为目的的综合过程,一般要依靠直觉和判断,同时需要发展出一种清晰抽象的关于综合和设计过程的理论,这种理论可以像化学、生理学和经济学规律一样进行分析和传授。令人欣慰的是,这方面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因为我们如今已经对作为设计基础的决策过程有了相当充分的了解,所以对重要实例我们可以编制出计算机程序来自动模拟决策过程。工商管理学院可以把“设计”作为教学与训练的核心内容,企业界也可以通过管理设计专业人员的参与使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事实上,人类探索到今天,已经形成了许多“管理最佳实践”和系统解决方案,正是这些系统化知识的传播和应用,才使今天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大大提升。
  综上所述,从事管理专业和学科研究的人大体上有三种角色。一是旁观者(包括理论研究人员和新闻记者),二是决策者(包括职业经理人和咨询师),三是执行者。对于旁观者而言,从事纯理论研究的学者往往关注因果关系,属于解释性的,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采用实证研究和描述性研究的方法;而旁观者中的新闻记者(德鲁克就是记者出身)则通过采访,直觉判断或经验,对组织管理提出忠告。对于决策者而言,决策是采取行动之前的抉择,决定“做什么”以及“如何做”。管理是围绕组织目标所进行的行动方案的抉择,抉择本身也是“规划”或“设计”的一系列复杂行为的产物。由于人是“有限理性”的,而决策者又承担着重大的责任,因此,需要集体的智慧参与决策,或聘请外部的专业机构或咨询师参与决策工作或进行方案设计。对于执行者而言,管理像任何实践活动一样,都包括“决策”和“执行”,管理应兼顾两者。强调“细节决定成败”或是“执行力的重要性”,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不全面。事实上,管理中决策和执行是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在组织的总目标确定后,决策过程并没有结束,决策工作同执行工作一样渗透到整个管理型组织中。
  本文是从工程学或设计的角度来审视管理和组织理论。管理文献中固然从不缺乏“理论”,也不缺乏描述性的和经验的研究,但它缺少的是这两者之间联系的桥梁。如果有了这座桥梁,理论就能指导“关键”试验的设计和具体的研究工作,与此同时,试验研究又能对理论进行明确的检验和修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16003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