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公共管理专业《学科导论》课程的建设与实践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学科导论》课是对学科和专业知识的概括性介绍,目的是使大学新生了解本学科、专业知识体系及其发展趋势,掌握相应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结合公共管理专业《学科导论》课的建设与实践,从《学科导论》课开设的目的、教学内容设置、师资配置和教学方法创新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探索,通过《学科导论》课的引导增强了大学新生对专业的认同、个人学习和职业生涯的规划。
  关键词: 学科导论;公共管理;课程建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3.078
   1 引言
  随着我国高校“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的理念不断强化,相关夯实本科教学基础地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践转型也在深入推进。很多高校都通过给大一新生开设《学科导论》课程开启专业学习导航,应该说,《学科导论》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工程中一项具有创新性的改革措施。《学科导论》课是将涉及内容广泛的学科和专业知识做概括性介绍,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本学科、专业知识体系及其发展趋势,掌握本学科、专业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即让大学新生明白未来四年为何学、学什么和怎么学,进而培养其专业兴趣、规划自身发展。
   2 迎接挑战,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以扬州大学为例,2016年开始实行按大类招生,各专业将《学科导论》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以笔者所在的公共管理专业为例,2016年前没有开设《学科导论》课,对学科和专业的介绍只是作为新生入学教育内容的一部分,在入学伊始通过新生见面会以讲座或者简介形式进行,承担该任务的主要是辅导员或者院领导,专业介绍内容简单,专业性和系统性都不够;而且主观随意性较强,通常会视入学教育任务的安排而变动,有时甚至会越过该环节,直接按照培养方案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不了解会导致在以后的学习中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不知道自己在学什么,所学将来又是做什么的;在学习过程中因缺少对学科和专业的宏观把控,只知道零散的课本知识,进而不能对大学学习和生活做好规划,对未来的发展也缺少计划性。
  对公共管理专业而言,在新生中开设《学科导论》课还有一个题中之意就是要留住生源减少转专业的学生。通过《学科导论》课,以入门教育来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培养其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一步步“登堂入室”,逐渐对专业产生认同感和热爱。不可否认,大学新生对专业的认知很模糊,在入学之前仅能从一些简单的招生介绍或者他人口中得到一些零散的信息,许多新生和家长在填报高考志愿选择专业时,倾向于选择当下所谓热门、方便就业的专业,不少学生没能被热门专业录取,最终被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排在后列“充数”的志愿所录取。以公共管理专业为例,历年来以第一志愿录取的学生不足录取指标的三分之一,而随着高校转专业的全面放开,有些学校甚至把此作为吸引学生报考的亮点来宣传。近年来各大高校学生转专业的数量激增,很多学生进校就是为了转专业,尽管少部分学生入校一年后实现了转专业的愿望,但更多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如愿,高校出现一大批既未能转成专业又因对目前所学专业不了解不认同而荒废学业,最终“两头不着实”的学生。笔者以为对于转专业要视个体情况理性选择,切不可盲目跟风。不可否认,固然存在大学新生在填报志愿时由家长做主或因高考分数限制只能“曲线救国”——先入学校再转理想专业的情况,但据笔者观察,实际情况是应试教育导致多数学生自身并没有特别喜爱的专业,更多的学生其实是一张白纸,学哪个专业的可塑性都很强,不少学生和家长坚持转向某个热门专业其实更多是盲目扎堆。进入高校后如果没有专业老师对专业有全面的介绍和学习的引导,学生对专业的概念感不强、因不了解而缺乏认同感,极易导致学生趋向所谓的热门但并不一定是适合自己的专业,或者没有达成转专业的愿望就自暴自弃,有些学生经过大学两三年学习之后对自己所选专业的价值和地位仍处于一知半解状态,最后索性放弃认真学习本专业。通过专业导论课的开设:一是有助于学生对本专业的学科地位、知识体系、素质要求等问题有一个宏观性的认识和把握,了解本专业的主要成就和一些精英,提升对专业的信心,增加学习的自觉性;二是对学生的专业兴趣情况进行调查,在学生了解专业基本情况后再作出合理的选择,从而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3 目标务实,科学设计教学内容模块
  在教学目標的定位上,公共管理《学科导论》课程并非以具体的专业知识传授为导向,而是加强新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使学生了解公共管理专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演变,激发学生对公共管理专业和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自我发展的信心。由于《学科导论》属初开新课,无规定教材、无规定内容,也无规定的教学形式,如何在16个课时内设计好这门课达到课程目标,是专业面对的新课题。学科导论在国外高校开设较早,一般由学科教授全权设计讲授专题和授课教案,要求必须是教授甚至知名教授上课。笔者所在的扬州大学公共管理专业借鉴了国内外同行经验,由专业负责人和资深教授共同制定教学大纲,在课程体系方面围绕教学目标采用模块化专题教学形式,以模块化专题将专业内容构建起来。该课程教学体系设置的总体理念是,以解决学生“为何学、学什么和怎么学”等实际问题为导向,提升新生对公共管理专业的整体认知和认同水平。好的《学科导论》课,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对专业的认可,更是可以引导其对院校的认可,这也直接关系着一所院校的成功与否。《学科导论》课除了要让学生了解学科发展情况,更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本专业的师资力量、学术研究情况、专业成果、教学特色、就业情况等,这也是学生认可专业和院校的重要保障,因此,在16个课时的《学科导论》课中包括了以下几大模块的教学内容:介绍公共管理学科发展与学业展望、公共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与培养方法、公共管理研究方法论、公共管理专业技能建构等。   公共管理学科发展与学业展望模块,主要描绘学科轮廓,让学生了解公共管理学科的演变和发展;公共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国家对公共管理专业领域发展的引导;了解公共管理专业未来发展,社会需求和发展前景以及近年来本专业的就业率和高质量就业情况。公共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与培养方法模块,主要是解读本校本专业的培养方案,首先以本专业培养方案为主线,加强学生对专业课程体系、专业特色呈现和教师配置的了解;其次,笔者所在的公共管理专业是扬州大学推进研究性教学改革的试点,在该模块中向学生介绍研究性教学方法及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实施研究性教学改革以来本专业师生取得的教学科研成果,进而了解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义,帮助学生从高中阶段家长老师严格监管被动学习的状态转变为大学阶段主动探究的状态。公共管理研究方法论模块,了解公共管理方法论、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体系的三维结构及和具体研究方法。公共管理专业技能建构模块,了解公共管理者所具有的宏观视野、整体考虑、系统思考和大局把握等概念化技能,了解与公共管理相关的公共沟通、公共演讲等技能与具体方法;了解如何撰写学术论文等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4 结合专业,创新教学配置和教学方法
  《学科导论》课程在教学落实执行中要尽可能结合本专业的情况,让学生觉得具体可感有两点:一是结合专业教师的科研活动,让学生了解到专业师资力量、学术研究情况、专业成果等,这也是学生认可专业的重要保障。近五年来本专业教师共获得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6项,发表了大量有影响的学术论文,通过这些师资科研情况介绍,讲解最新科研成果、探讨专业前沿热点问题,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直接参与教师的团队接受相应的专业技能训练。实践证明,学生对专业教师的认同,会直接影响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和学习动力,很多学生正是在教师及其团队的影响下,较早有了清晰的个人学习和科研规划。二是结合学生的科创和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在《学科导论》的公共管理专业技能建构模块的教学中,会结合学生的科创和社会实践活动介绍如何结合公共管理专业特色进行创新创业和参与社会,给学生展示历年来本专业学生在科创、挑战杯、各类公共管理案例大赛、社会实践中取得的成果和荣誉,以此激发学生的认同感、责任感、求知欲和竞争意识。
  为了适应学生年轻化的审美和未来国际化的需求,本专业在《学科导论》课程的师资配置上做了改革,从最初的由专业负责人和资深教授任课到目前的由老教师和年轻教师混搭形成梯队式师资配置,不同教师不同的授课风格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新鲜感,有益于其学习兴趣的提升。如前文所述,导论课由专业负责人和资深教授共同制定教学大纲,考虑到新时代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和接受度,在2018年本专业大胆启用了具有海外学习背景的年轻教师参与《学科导论》课程中公共管理研究方法论、公共管理专业技能建构两个模块的授课,年轻师资的活力和国际化视野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在教学方法上,结合本专业的研究性教学作了大量创新,《学科导论》课程也是全程采用研究性教学,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案例教学、专业考察、校友报告、专家讲座等,辅以多媒体展示、讨论等教学手段,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首先,利用课堂讲授的方法,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课程理论知识的介绍,使学生对课程知识有全貌概览;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尽可能地引入实际案例,以实现抽象知识与具体现象的结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相关思维能力。其次,教学中全程引导和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鼓励学生主动通过图书馆或者网络进行专业问题查询,有效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一般来说,学生在课前会根据教师的导读资料,进行课前自主准备,提前建构课堂内容系统、深度学习的基础;课堂教学中也会注重学生自主思考和组织讨论,注重公共管理专业知识习得与专业技能的培养;课后老师会要求学生根据延伸课题自主优化与完善课堂内容,提升综合素质。通过教学方法、手段按需选用、多样化融合;教学过程中推动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和有效参与,实现了师生在知识、能力等各方面的共同成长,加强了学生对公共管理专业与学科的认识,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在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上也作了相应的改革。首先,强化过程考核,不同于传统教学只在期末时进行考核,《学科导论》课程会针对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创新意识、参与意识及创造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其次,变化考核方式,考核方式以考查为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上课参与讨论的积极程度、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撰写学习心得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评定最终成绩,给学生充分表达对课程认知的自由,全面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5 结语
  公共管理专业《学科导论》课程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近三年来转专业的学生大大减少,学生参与科创、挑战杯、各类专业竞赛的比例及获奖率大幅度提升,本科毕业后考取研究生、考取公务员和出国深造的比例2018年已占当年毕业生总数的53%。综上,《学科导论》课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虽然占的比例很小,却能起到总领全局的基础性作用,不仅能帮助大一新生解决疑惑,树立专业信心,更重要的是还会对学生的整个大学专业学习乃至后续的职业生涯规划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邵娟娟,胡杨峰,张伟.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学科导论”课程的探索——以河北农业大学理工学院食品系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7,(2).
  [2]沈秋歡.建构主义理论视野下的专业导论课课程设计[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6,(1).
  [3]孙璐.案例教学法在社会工作课程中的运用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8,(35).
  [4]兰徐民.工商管理学科导论专业入门课课程专题设计探讨[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952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