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历史教师应具备的语言技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课程改革为我们的基础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景象,也对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担负传授知识和培养爱国情操双重任务的中学历史教师来说,要想适应当前的教学改革,就应该努力做到用声情并茂、妙趣横生、有严密的逻辑性、科学性和高度的激励性的语言,达到教育教学的最佳目的。为此我认为一个成功的中学历史教师,他的语言技能应达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 语言要通顺流畅,舒展自如
  新课程改革以后的中学历史课本,图文并茂,并且穿插了许多小故事,改变了以往单调的内容,学生非常喜欢,并且对文中的故事及活动也很感兴趣,这就很容易使教师在课堂上为看图而看图,为活动而活动,完全忽略了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虽然表面上看课堂气氛很活跃,但并未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教师若没有流畅和运用自如的语言,是不容易将知识传授到位的。
  二、 语速要快慢相宜,有平等性和激励性
  俗话说:“一句话说得人笑,一句话说得人叫。”这就是语言的力量。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凭借“自我感觉良好”的教学经验,一厢情愿地把课讲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根本不去考虑学生是否能听懂或是否能跟得上。那么,教师讲课的语速应达到什么程度呢?我认为教师讲课的语速既不能快也不能慢。一般来说,对内容浅显易理解的知识速度可快一些;对内容比较深奥、难理解的知识要慢一些。如在讲高一年级“戊戌变法”一节的时候,这节的内容基本上都属于重点和难点,这对学生来说是不易掌握的知识,对此就要讲得较慢。首先分析变法思想产生的国际国内背景及其特点,其次分析变法思想的传播及内容,最后分析变法的结果及历史意义和教训。层层深入,使学生在脑海里有一个清晰的线条轮廓,同时还可以将戊戌变法与前面所学过的林则徐组织的禁烟运动、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和洋务运动进行比较,使学生把前后所学知识紧密地联系起来,并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的宗旨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的腐朽统治,这注定他们不能引领中国走向富强;农民阶级又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不能代表先进的社会生产力,无法担当历史赋予的重任;民族资产阶级兴起的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它的失败进一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行不通。在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不同,语速应有明显的变化,体态和表情应是爱憎分明,既启迪心智又能调控学生的情绪,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总是高高在上,俨然以知识的拥有者和掌握者自居,对学生发号施令并加以训斥,而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总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尤其是不如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语言不仅要求专业性、精确性,更要具有平等性、民主性、激励性和幽默、风趣。
  三、 语调要抑扬顿挫,生动形象
  成功的课堂要求教师用舒展大方的教态、抑扬顿挫的声调、寓意深刻的说理、生动形象的语言、旁征博引的讲解、深入浅出地分析、真情实感的流露、饱含深情地激励来对学生产生极大的感染力,引起他们心灵的碰撞和激荡,让他们在“鼓舞与鞭策”中呈现出一条“求知若渴、主动学习、争先思考、相互策应”的学习风景线。所以,教学语言不但要清晰流畅、高亢激昂,而且要轻重合理、高低相宜,一堂课从开始到结束,讲到重要的地方加重语气,讲到成就的地方时要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教育学生的觉悟时要亲切充满希冀;特别是小结概括或讲结论性观点时,语调要稍稍缓慢,给学生以思考和回味的余地。如在讲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对于希特勒的故事,有个别学生在下面却表现出很钦佩的样子。对于希特勒的所作所为,我们应该感到愤慨,作为历史教师应该给予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用激昂的语气使他们认识到,当前的世界应该向和平方向发展,这是我们的使命。在记住国耻的同时,还应该走和平的道路。
  由此可见,教学语言既是教师传递知识信息,表达思想感情、启迪学生心智的载体;同时又是指导学生学习和调控课堂的教学行为。因此,作为一名成功的历史教师,就要加强自己语言方面的技能,才能适应当前的课程改革,也才能不被改革这一浪潮所淘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16099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