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小麦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对小麦栽培技术及病虫害方式措施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小麦栽培种植从选种、播种到施肥管理等各个过程的技术处理方法,并提出了防治小麦病虫害的主要措施,希望为关注此话题的人提供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小麦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化学防治
  小麦是我国农业产品中重要的食用型谷物,科学的小麦栽培技术手段能够促使小麦增产增收,满足国民的粮食作物需求,在小麦栽培过程中,病虫害会一直小麦的健康生长,降低小麦产量,必须加强对小麦病虫害的防治,针对小麦蚜虫、金针虫、叶锈病等常见的小麦病虫害做出有效的预防措施,尽可能加强小麦病虫害预防手段的科学化建设,使得小麦病虫害预防的效率与水平不断提升。
  一、小麦栽培技术
  1.品种的选择。小麦栽培之前,必须科学、有效的控制小麦品种的质量,首先,小麦品种的选择必须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小麦品种又可以分为冬型品种、半冬型品种、春型品种等,我国南北气候差异较大,土壤环境也有所不同,由此小麦品种的选择必须遵循因地制宜原则,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如当冬日低温天气时间相对较长的区域适合种植春型品种,在春日气候逐渐变暖后进行种植,秋日收获以确保小麦的正常生长与成熟。其次,小麦品种的选择要遵循择优而选原则,不仅选择抗病虫能力较强、环境适应能力较强的品种,还需综合考量小麦品种的产量,尽可能通过提升小麦品种质量提升小麦的整体产量。最后,小麦种子的优质挑选原则,要求挑选的栽培的小麦种子纯度较高、外观颗粒饱满,整体质量较高,保证小麦的出苗率。
  2.科学播种。影响小麦播种的客观因素较多,必须加强对小麦播种的科学性分析,确保小麦播种在科学有效的条件下完成,在播种过程中综合考量气温、播种深度、密度、数量的因素,尽可能提供小麦播种的整体水平。以春型小麦品种的栽培为例,一般在4月中旬进行播种,且要求室外气温在10℃以上,当播种当天的气温温度较低时,应选择在温度相对适中的时间段内进行播种,以保证小麦的出苗率。在小麦播种深度、密度、数量的控制上,可选择机器播种的形式根据科学的播种标准调节机器,要求机器的各项参数调节能够保证小麦播种满足人们的播种深度、播种密度与数量等实际需求,保障小麦的出苗率与健康成长。
  3.土壤耕作。小麦栽培过程中,从播种到小麦成熟还需较强的周期,该过程中要保障小麦拥有良好的土壤环境,为小麦供应充足的养分与水分,为小麦的茁壮成长提供保障。由此,小麦栽培的土地在种植之前可以进行翻耕,犁耕的深度大约在25cm左右,主要将暗处的土壤进行翻晒,在太阳的照射下可有效杀死土壤中的微生物,以减少该类微生物对小麦植株生长带来的不良影响。且土地的翻耕能够使土壤保持上实下虚、土粒细碎的状态,提高土壤的储水能力,为小麦供应充足的水分。针对小麦轮作的土地管理,可在三年内种植小麦,利用两年时间种植其他作物,确保土地能够为小麦供应充足的所需养分,科学调整农田的土壤养分结构,确保土地能够后期继续种植小麦。
  4.施肥处理。小麦的施肥处理同样具备较大的科学性,其中包括底肥的施入工作,农田土壤翻耕后,可进一步提升土壤的养分含量,通过施入2000—3000kg/亩的腐熟有机肥、10㎏钾肥、15千克磷肥、30群众㎏每亩的复合肥等改善土壤环境,为小麦植株提供优质的土壤环境。种肥是指与小麦种子播种共同施入的肥料,一般在小麦种子周围,当小麦种子发芽可快速吸收该类肥料,种肥有助于小麦种子与幼苗的发育生长,提升了小麦种子发育生长的速度,以避免受到病虫害的影响。另外,小麦栽培过程中,在小麦的各个生长阶段需要施入一定的肥料促进小麦的生这样,如小麦的苗期、分叶期、抽穗期、结粒期等,适当的施加肥料可促进小麦在该时期的生长情况,尽可能的满足小麦各个生长阶段的养分需求,提升小麦施肥管理的科学性以促使小麦产量的提升。
  5.灌溉与排水。小麦栽培过程中水分的供应也十分重要,正常情况下的降雨量足以支持小麦的生长,但在干旱或雨水较多的情况下,必须加强对小麦的灌溉与排水控制,尽可能避免小麦在干旱或过涝的环境下生长。干旱环境下小麦植株的水分供应不足,对小麦种的蛋白质合成过程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减缓小麦发育的同时很容易引导病虫害,要求小麦栽培人员及时观察小麦植株的情况,当小麦植株处于缺水状态时,要及时组织进行灌溉。而小麦处于过涝区域时植株的根系浸泡在水中,长期浸泡环境下会导致根系腐烂,抑制小麦生长,还需对田间进行排水处理,减轻小麦田间的过涝程度。
  6.田间管理。田间管理工作贯彻小麦栽培的整个时期,主要工作包括小麦生长状况的监督、田间杂草的处理以及各个时期的小麦生长管理等,要求栽培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水平,能够通过各类预防手段的施展保障小麦的健康成长。对小麦生长状况的监督是指小麦在不同生长周期会需要不同的养分、遭受不同的病虫害迫害等,监管人员需要及时根据小麦植株的生长状态判断小麦的实际生长情况,及时实施各类预防手段助力小麦的生长。与此同时,还需及时清除田间的杂草,小麦苗期生长阶段,杂草会影响小麦对水分的吸收,及时清除杂草不仅有助于小麦吸收土壤中的水分与养分,还可降低小麦病虫害的发生概率。科学、规范的田间管理能够有效促进小麦的健康生长。
  二、小麦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措施
  1.农业防治。小麦种植应积极采用农业防治手段,在小麦生长过程中实施科学的农业管理,保障小麦的健康成长。农业防治的原理是通过科学的农业手段,在适当的时期给予小麦充足的养分、水分等,合理控制小麦种植的密度,及时清理田间的垃圾、杂草等为小麦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以此提升小麦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在科学的农业防治手段实施下,小麦得以在良好的土壤环境下生长,促使小麦的病虫害防治将重心放在了预防层面,从根本上提升小麦的生长质量,使得小麦本身对各类病虫害環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与抵抗力。
  2.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指针对小麦的病虫害种类,喷洒针对性较强的药剂喷雾,以达到杀菌杀虫的作用,以小麦锈病为例,锈病发病初期可采用浓度为15%的三唑酮兑水50㎏,进行针对性的防治,预防小麦锈病的进一步扩散。根据小麦锈病的发展情况,可进行周期性的药剂喷洒,以加强对该类病症的抑制作用。化学防治的优势在于针对性、有效性较强,针对小麦栽培过程中常见的条锈病、白粉病、小麦蚜虫、红蜘蛛等主要病虫害具有较强的作用性,但化学防治存在一定的弊端,由于化学药剂的药效较强,需要合理的配置药剂与水的比例,当药剂浓度较高时,不仅会对小麦本身造成不良影响,还会严重污染麦田周围的土壤、空气、水源等,由此为了保障小麦栽培的绿色发展,尽可能降低化学防治技术的使用次数。   3.生物防治。生物防治的主要原理为利用生物天敌、信号干扰等方式,抑制小麦病虫害的进步拓展。生物天敌主要通过培养常见病虫害的益虫天敌,在田间进行释放,由天敌对害虫进行抑制,维持小麦田间病虫害数量的动态平衡性,以达到预防小麦病虫害的目的。信号干扰是指释放大量的雌性激素或雄性激素,吸引害虫,干扰害虫的进一步繁殖,以控制小麦田间害虫的数量。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现阶段研发出了生物农药制剂、微生物制剂等,通过该类试剂的喷洒,可针对性的预防病虫害。
  4.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指通过人工捕杀的方式减少小麦田间害虫的数量,以此抑制害虫数量的增加,具体的物理防治手段有杀虫灯、悬挂黄板等,主要利用害虫的趋光性,晚间在田间悬挂杀虫灯,当害虫进入杀虫灯对害虫进行捕杀,以减少田间的害虫数量。以蚜虫为例,蚜虫喜好黄色,可在小麦田间设置黄色粘板,蚜虫会自主靠近粘板,以此捕捉田间的蚜虫,减少蚜虫对小麦植株的破坏。另外,还可利用一些害虫的飞行特性,在小麦田间设置捕虫网等,具备良好的捕虫、杀虫效果,以减少田间的害虫数量。
  5.综合防治。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开展应当以预防为主,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手段,在小麦受到病虫害侵害之前作出针对性的预防,不仅可以有效抑制小麦的病虫害发展,还能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要求小麦栽培人员充分了解小麦各个生长时期可能受到的病虫害侵袭,通过农业防治手段保障小麦植株的生长质量,提升小麦植株本身的抵抗力。并通过物理防治与生物防治手段提前抑制各类病虫害的进一步拓展,当病虫害对小麦植株产生的影响较大时,可及时采用化学防治手段对病虫害进行抑制,把握各类病虫害防治手段的应用时期,确保在适宜的条件下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尽可能最大化的发挥各类病虫害防治手段的有效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小麦栽培过程中需要从品种的选择、科学播种、土壤耕作、施肥处理、灌溉与排水、田间管理等环节入手,积极提升各个环节的科学性建设,促使小麦栽培技术的处理更加高效。通过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综合防治等具体策略的开展,有效保障小麦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合寿.小麦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探[J].農业开发与装备,2019(06):202.
  [2]李长星.小麦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2019(11):17.
  [3]荆赫.浅析小麦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2019(10):3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0430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