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品德素养培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核心素养在提倡文化内涵中提到了人文科学精神,在提到自我发展的时候强调了健康生活,在讲述社会参与时指出了责任担当。而人文科学精神、健康生活(身心健康)和责任担当恰恰指向的是品德教育。由此可知,核心素养的概念实际上是将品德蕴育在了知识教育之中,再次强调了品德对于知识教育的引导和贯彻作用。因此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不再是单单强调运动能力,之后再顺便提到情感和品德素养,而是以体育品德为核心,带动、影响并建立起来的运动能力与健康行为。
  关键词:核心素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品德素养;体育情感;体育品德
  一、概念阐释
  关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在经历了由"双基"朝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过渡之后,提出了围绕"立德树人"的要求进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然而,目前关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文章颇多,但在概念界定上存在偏误。闫涛《浅谈高校体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王乐《核心素养理念下陕西工商学院体育课程改革》等文章,均将体育核心素养定位为以体育学科学习为载体,以终身体育锻炼和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建立起来的运动能力素养、认知素养、健康行为、知识和体育情感与品德素养。它的核心仍旧是体育知识技能素养。这种概念理解有偏误。另外,品德素养的内涵强调结果忽视过程。体育品德素养包括体育情感和体育品德的建立。在董捷、李超《高校体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文章中指出,体育情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和运动兴趣,体育品德在于建立良好的体育品德。这样的观点只是指出结果,却未能对形成结果的原因做出深入剖析和解释。因此这样的品德素养很容易流于文字,而不能形成真正的品德素养的贯彻执行。
  体育品德素养主要包括情感教育和品德教育。在体育情感教育方面侧重于教学过程中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关联,树立体育教学的价值和情感目标,通过各种方式方法的调整取得学生对体育科学的价值和情感认同,进而使得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提升技能,而且超越技能,在进步和超越中获得丰富的身心体验。在体育品德方面,着重于体育竞技精神的传递和培养。体育竞技精神包括良好的体育品格。它以更高更好更强为目标,通过帮助学生加深体育的公开公平公正的整体风貌的理解,从道德和审美方面铸就新时代青年的主体精神风貌。
  二、体育品德素养的现实必要性
  (一)体育核心素养的概念偏误
  根据闫涛等人的文章,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以体育学科学习为载体,以终身体育锻炼和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建立起来的运动能力素养、认知素养、健康行为、知识和体育情感与品德素养。它的核心仍旧是体育知识技能素养。这种概念理解有偏误。根据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核心素养的概念实际上是将品德蕴育在了知识教育之中,再次强调了品德对于知识教育的引导和贯彻作用。因此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不再是单单强调知识技能训练,之后再顺便提到情感和品德素养,而是以体育品德素养为核心,从而带动和影响并建立起来的运动能力素养、认知能力素养与健康行为。
  (二)体育品德素养对其他两个基本素养的作用
  品德之于运动能力素养。形成体育运动能力素养首先有赖于深度挖掘和发挥体育教学的价值和情感认同,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能力所需要的情感和态度方面的培养和潜移默化的熏陶。这种精神包括合作精神、规则意识等体育精神。将体育运动素养落实到品德教学过程中,转变学生对运动知識和技能的认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爱好,用精神能量带动学习热情,转变被动教学的情况,形成主动、渴求和热情的学习素养,从而真正地实现立德树人的价值目标。
  三、体育品德素养的实施路径
  首先,在运动能力方面,着重于体育情感的培养和塑造。它主要包括:1)运动技能的认知情感:从体育技能的学习训练上升到体育技能的体验超越。2)运动技能的主体情感:运动技能的主体情感,就是从师德方面,纠正传统的教师灌输式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师生之间的情感链接。3)运动技能的评价情感机制建立。
  其次,在健康行为方面,着重于体育品德的培养和建立。它主要包括:
  (1)健康技能的道德目标。建立健康行为的道德目标,是将过程与方法、情感和价值目标建立,帮助学生体会学习的意义和成长的价值,从而实现对学生主体的关注,实现身心健康发展。古希腊的奥林匹克精神实际上就是强调一种体育品德精神。这种体育品德精神要求人来展现自己本然的运动能力和运动能力所显示的体育品德,即公正公平公开,它的就是追求人的平等、尊严和积极奋进的精神。在体育运动中,它坚持要以人为本,挑战人的发展极限。它要求尊重个体人的身体规律,不再凭借阶级、地位和金钱而评价。这样的体育精神无疑可以促进和平意识,有助于发展身体素质,倡导合理的体育精神。
  具体到个人来讲,体育本质上是一种竞技。竞争意识本身蕴含着更高更快更强的方向和愿望。确定体育竞技的目的,它能有效地改善人的懒散、贪图安逸和耽于各种欲望的被动状态。它将一个体育竞技的目标变成比现在更为合理的更高的一种存在样态。它和知识的抽象存在状态不同,它作为身体的体验,本身就是一种唤醒自然潜能,各尽其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可以按照理想范式的美的目标来塑造自己,来发展自己。这里面蕴含了一种积极向上,热情拥抱生活,努力发展自我的体育品德。而作为旁观者来说,体育精神同样能够将体验状态转变为欣赏时被调动起来的高峰现象。它让人在迈向真实生活的过程中显得更加斗志昂扬,同时也更有热情来对待真实人生。这就是体育品德内化成为人的精神而呈现出来的力量。
  (2)健康技能的道德精神。它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对规则意识的看重,培养学生尊重规则,同时展现自我的精神。在体育竞技中同时还具有的是规则意识。规则意识是包括纪律、规范等对体育运动员行为素质的约束。规则的背后是通过限制的行为进而让学生体验到无限自由的精神。它通过目的和规律的协调,通过让学生自觉主动地掌握规则的过程,进而实现学生对规则的服从、理解进而超越和驾驭。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在规则意识下超越规则而升腾出来的自由精神。这种自由精神的背后是道德品质中所呈现出的对秩序的尊重,对对方的礼仪,同时也呈现出在掌握和学习规律后而呈现出的自我反省和自我带着镣铐跳舞的自由精神。因此规则不是限制,它反而是提供合理渠道后对人文精神的进一步展现。它能够限制无益情绪和行为的产生,它能催生更多有效的和积极的运动精神,并由此推动体育运动的发展。   (3)健康技能中的责任担当。即在体育竞技运动中,发展出个体和他人之间强烈而专一的情感联系,通过情感调控和精神鼓励,实现健康技能中的责任担当。除却个人的身体素质和身体素质所倡导的体育品德之外,团体合作精神同样也是体育品德的体现。当体育通过组队等形式进行团体比赛的时候,人作为个体人开始转换为群体的一部分,通过互相合作形成了团体奉献精神。尤其在体育竞技中,团体之间要互相信任,相辅相成。如果出现自私自利,就很容易导致团体竞赛的失败。因此由团体意识而产生的共同拼搏,舍小我为大我的品德精神,更有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升华,更能够发挥体育道德中的无私忘我精神,使得胜利不再仅仅属于结果层面,更属于精神品德升华方面。
  总之,将运动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品德教学过程中,转变学生对运动知识和技能的认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爱好,用精神能量带动学习热情,转变被动教学的情况,形成主动、渴求和热情的学习素养;发展个体和他人之間强烈而专一的情感联系,在互动运动中,促进协作和信任,通过情感调控和精神鼓励,使得体育教学深入学生自身的本体感受,实现核心素养中的品德目标。
  参考文献
  [1] 罗嵘.浅谈高校体育教育中核心素养的培养[J].当代体育科技,2017,7(34).
  [2] 董捷,李超.高校体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8,38(03).
  [3] 窦泽方.核心素养视角下体育课堂生活化之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4).
  [4] 李俊平.核心素养要求下体育教改的困境和突围[J].智库时代,2019(15).
  [5] 李妙晓.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J].河南农业,2019(09).
  [6] 尚力沛,程传银.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体育学习情境:创设、生成与评价[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9,38(02).
  [7] 闫涛.浅谈高校体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J].当代体育科技,2019,9(08).
  [8] 过旭健.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视角下的体育教学目的观[J].当代体育科技,2019,9(08).
  [9] 王乐.核心素养理念下山西工商学院体育课程改革[J].当代体育科技,2019,9(07).
  [10] 王竹平.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探析[J].中国学校体育,2019(02).
  基金项目: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品德素养培养研究,课题号:2019XJYB3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0968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