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肖志忠

  [摘           要]  以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学科特性与素养内容的分析,详细介绍化学学科的教学应用策略。在强调理论核心、构架知识框架、平衡教学内容、突出实验课程、启发学科思维的内容上,提出具体的教学应用方法,供相关研究参阅交流。
  [关    键   词]  核心素养;化学课程;化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8-0024-02
   素质教育的思想指导下,对当前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需要在强调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过程中实现课程教学优化。在这一背景环境中,中职院校的化学学科教学也需遵照这一发展需要,对自身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调整。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对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并由此确定核心素养的培育方向以及具体教学方法的应用条件。
   一、化学学科特性与核心素养内容
   化学学科带有明显的科学性特征,不仅展示出明显的系统学科体系,也需要在实践内容中不断证实并调整研究内容。而这一条件也重点强调了学科体系中,“实验”内容的重要。因此,在学科学习中,明显地区别于同为科学学科的数学与物理。
   在化学学科特征的影响下,可以大致归纳出四点针对性的学习方法,作为学生的学习成长动力。而这四方面能力与方法的强弱等级,又会对学生的学习状态造成影响,成为学生化学学科学习效果的核心素养条件:(1)观察。观察是化学学习的基础,在化学课程起源于实验,通过对实验材料与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才能确定化学反应的具体效果,并以此更加深入地掌握课程知识内容。(2)操作。在化学课程的学习中,需要将大量的实验内容作为基础,在掌握具体操作方法的同时,可以补充知识系统中的盲点,并在实验处理中保证学生的个人成长状态。(3)记忆。化学学科中的记忆内容尤为重要,在庞大知识系统中,各种化学物质的反应条件,無法通过现实的课程实验一一实现,而在未进行操作学习之前,前人学者总结的知识,可以更好地辅助学习,加快学科知识的掌握。(4)思考。化学学科中的实践性与理论性并存,在课程学习中,务必要通过有效的思索,实现知识内容的转化。将实践内容与理论知识进行融合的过程中,这种独立性的思考尤为重要。而从学科思维模式的角度,这种思考内容也会加快学生的思维内容的成型,将学科逻辑性与学生的认知系统相统一,以此保证知识对学生思维的覆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二、强化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
   (一)强调核心知识内容
   化学学科系统中,知识内容带有明显的结构性,在形成知识体系的同时,也会展现出不同的重要性,并将其具体为核心知识与外围知识两种类型。对整体知识系统而言,核心知识无疑是化学学科的主体,通过自身在学科结构中的轴线地位,统摄、衔接并关联着其他的外围知识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重点强调核心知识内容的指导效果,并尽可能地凸显核心知识的地位与重要性,以此使学生对此类知识内容进行重点记忆与学习。尤其在基于核心素养培训思路下的教学工作中,将学生的时间与精力集中在核心知识内容上,能使学生更加高效率地掌握“最优价值”知识,以便借助核心知识的内容,构筑起自身学科知识的基础,为后续的学习打下稳固的根基。
   例如,在“非金属氧化物及其含氧酸”这一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将二氧化硫作为研究案例,从知识主线上对其进行分析。通过“非金属单质”“酸性氧化物”“盐”等知识点链接的分析与说明,确定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然后,从化学学科、技术应用、社会价值、环境关系等内容,对其应用属性作出论证。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逐渐将二氧化硫的知识内容补全,同时也形成了针对非金属氧化物的知识内容介绍。通过这一课程的设置保证了学生对核心知识要素的掌握,然后,教师可以设定其他的非金属氧化物,为学生布置课后的研究对象,使其通过课堂中学习的方法,完成对同类物质的综合分析,巩固课程学习的应用方法,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锻炼与塑造。
   (二)构建系统知识框架
   如前文所述,在化学学科中带有明显的系统性知识结构。为了提高的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能力,还需对其思想观念进行调整,使其能够在学科的高度形成逻辑性的认识,在发挥核心知识内容指导作用的同时,利用思想将整体系统串联起来,以此保证学科网络的完整性,并有效地覆盖并指导学生的综合素养。
   例如,在化学学科中,质量守恒、物质转化、结构决定性质等思想,都是化学学科实践内容总结出的核心思想。通过此类思想的学习与记忆,可以在后续的实践与操作中,反复确认此类思想的影响与作用条件。由此,更好地强调此类理论思想的指导作用,并在其与实践联系的内容中形成知识框架,保证学生思想观念系统的构建水平。又如,在元素、微粒、变化、化学价值等思想观念中,学生往往无法清晰地说明此类观点的概念内容。对此,在教学活动中,无须刻意地强调具体学科理念,需要通过课程内容逐渐渗透,并在系统知识框架逻辑性的条件下,通过学生的自主分析与思索,实现对此类概念的理解。
   (三)协调宏观微观层面
   化学学科中,将研究的对象细分到了原子与分子层面,通过对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规律等内容的研究,形成了完整的学科系统。因此,在化学物质与化学反应的宏观辨识基础上,也要对微观的化学性质进行探析,利用特定的化学符号表示具体的反应条件与分子变化内容。    从核心能力素养的角度出发,学生对宏观层面的知识掌握,要能够熟练地辨识物质的化学特征,并在形态与变化条件的复述中完成化学分析。而在微观层面中,需要强调学生的理解能力,在掌握物质基本结构与变化原理的基础上,能在特定条件下说明反应前后产生的变化,并使用具体化学符号书写,完成此类变化的抽象内容展示。学习过程中,这两项能力都是学生必不可少的学科技能,而在化学核心素养的指导下还需将这两类知识能力進行对接,通过将宏观反应与微观内容的配对结合,更加全面地说明物质的化学性质与反应效果。由此,真正提高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在形成思维转化能力的同时奠定坚实的学科知识基础。
   例如,在“常见阴、阳离子检测”的单元课程中,教师可以将课时安排进行调整。通过设置整体的课程教学活动,对此类宏观与微观现象的变化做出系统性的展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在完成“卤素离子”这一节课程的教学讲解后,对具体的检验操作方法进行说明。然后,教师将学生分为四个独立的学习小组,分别针对本单元课程中的后四节内容进行分析。通过课程教材的总结与归纳,整理出每种实验方案的具体操作方法。由此,在后续的课程活动中,每一小组分别组织一节课堂,对该试验内容的进行讲解说明。而在执行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尤其在实验处理时需对学生的操作方法与材料使用进行详细的检查,以此保证课程的指导性。
   (四)增强学科实验引导
   化学学科是自然科学的主要分支,在进行化学知识理论的系统学习中,应重点强调知识学习的实践性,在利用实验进行知识展示的同时,保证学科内容的掌握。而从中职院校教学工作的角度出发,需要保证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在作为基础学科的化学知识中,为了更好地配合主科专业课程,需在化学课程中强调实验教学的指导效果,尽可能增加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认知,并在化学现象中补充抽象思维内容的缺陷与不足。另外,在化学实验自身的角度出发,可以在实验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经过自主的分析思考形成科学思维的萌芽。尤其在分组的实验操作中,能在小组成员的交流与合作中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保证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锻炼与塑造。而在组织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递进性的问题对学生实验操作进行引导,并在诱发其思考的同时,完成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例如,在“苯酚”这一课程教学中,教师可针对“苯酚的化学性质”设置具体的实验课程,并对其酸性特征进行探究式学习。在课程实验中,通过苯酚类药物说明书,提出问题:“为什么苯酚类药物,无法与碱性药物一同服用?”以此,引出苯酚呈酸性的基本化学特征,并在实验操作中加以确认核对。
   (五)启发科学实践思维
   科学的思考方式是化学学科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也是构成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这一内容与学科内部的逻辑性思维存在细微差异,需要学生利用化学学科的科学性,对周围的现象与问题进行分析,以此,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应用效果,保证化学学科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维持中职院校化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需针对学生的专业方向,对化学课程作出灵活性的调整,将相关专业领域中的化学问题凝练处理,融合在化学课程中。这一方法不仅拓展了学生的专业视野,也更好地引导其使用化学学科知识,使化学知识在创造社会价值中发挥关键作用。
   综上,中职院校化学课程教学工作,为了更好地凸显核心素养的培育效果,提高学生在知识学习中的综合素质能力,需要从基本的学科特征入手。通过学科核心、知识框架、教学内容、实践课程、发散思维等方式方法的引导,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学科特性,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能力,服务于未来的实践研究活动,以此达到素质教育的客观需要,展现教学升级改革的应用成果。
   参考文献:
   [1]刘斌.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分析实验教学的问题及对策:以“钠的性质及用途”为例[J].化学教与学,2019(5):72-74.
   [2]赵鑫,谢天华.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中“证据推理”素养的培养:以“研究氯气性质”教学为例[J].化学教与学,2018(10):12-15.
  ◎编辑 陈鲜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85108.htm